央广网

电影正在打开传统戏曲的传播新维度 业界呼吁给予更多空间

2019-04-17 21:12: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4月17日消息(记者王晶)“中国电影不能没有戏曲电影的一席之地。就像西方推崇的纪录片一样,戏曲电影也应该是中国珍视保护的底蕴和财富……”今天(17日)下午,中国首部3D立体动画电影导演梁汉森在第四届中国戏曲电影高峰论坛上这样说道。

  这是北京国际电影节连续第四年举办中国戏曲电影的高峰论坛,从呼唤戏曲电影的回归,到探讨戏曲电影的理论基础,再到创新戏曲微电影的手段……这一天,昆曲导演李宝华、沪剧名角儿茅善玉、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景雪变……一众戏剧名家汇聚一堂,却是以电影的名义。

  从1905年京剧《定军山》被搬上银幕,成为中国第一部电影,戏曲电影见证了中国电影逾110年的发展历史。在场的不少老艺术家们感触颇深并表示,3D、4K、全景声技术的运用,把戏曲演员一个眼神、一声叹息、一种情感的精彩表演,显示的得淋漓尽致。电影正在打开传统戏曲的传播新维度,呼吁给予更多空间。

  4月17日,上海沪剧院院长兼主演茅善玉携新版沪剧电影《雷雨》剧组的几位主创,亮相本届中国戏曲电影高峰论坛上。(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戏曲日渐势微 业界呼吁跨界融合

  “戏曲和电影最大的特点是天然的共生共融的关系,都需要与时俱进。”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认为,如果戏曲和电影能都追求唯美的方式,它们的融合之路会越走越宽。

  当天,茅善玉还带来了由她领衔主演的新版沪剧电影《雷雨》。“经过几代沪剧艺术家的不断打磨,已是常演不衰的舞台经典。”她谈到,这次改编也是在老中青四代演员的合作下完成的。

  实际上,从电影进入中国的第一天起,戏曲就与电影如影随形,如“孪生姊妹”。

  1905年,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电影是京剧电影《定军山》,至今仍受到很多人怀念,而随后的1948年,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亦是京剧舞台电影。追溯戏曲电影的发展史,同样作为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的茅善玉颇有发言权,“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等中国城市放映的大量取材于戏曲故事的无声电影,它们孕育了中国第一代电影人和第一代电影观众。”此后,才有陆续兴盛的中国电影。

  茅善玉说,戏曲电影最早是物质世界的复原,如京剧的《白蛇传》、越剧《红楼梦》、豫剧《花木兰》等,这些电影把戏曲很多珍贵的东西都保留下来了。“电影中也运用了很多当时最新技法,提升了戏曲舞台的表现力。”

  但约在20世纪80年代末,戏曲与电影的关系开始疏离,尤其是在中国电影业最为萧条的年代,戏曲电影几乎绝迹。如果说新世纪以来,戏曲和电影都分别呈现出新的景气景象,两者走出困境的路径却截然不同,“这跟戏曲本身的生存境况也有较大的关系。”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景雪变谈到。

  据相关媒体统计,截至1958年,最受欢迎戏曲电影前4名的总观众人次超4.3亿,而1964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时全国人口才约7.2亿。由此可见,当时戏曲电影受欢迎的程度。

  而直到今天,国家电影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运营服务部主任郑力谈到,戏曲电影也已成为中国独有的电影类型,中国戏曲艺术正借力电影技术,在国际舞台“轻装上阵”。

  戏曲“借翼”电影技术“轻装”走来

  但着眼当下,如今的戏曲电影在市场中受到冷落,也让人唏嘘。

  “中国戏曲电影每年大约生产10部到15部。两年多来总共生产了大约也就30部。”这是作为中国戏曲电影产业联盟执行主席的梁汉森,在金鸡奖、百花奖的评委会上了解到的最新数据情况。“这个数量,与我们每年生产的700多部故事片电影相比,实在是天差地别。”

  梁汉森的担忧也正是郑力想要呼吁的,“戏曲电影要打好基础,首先要提高量,量上去了,才有更多地可能性制作出更多地精品,以此提高质量。”

  此前,有媒体分析认为,影院排片受票房驱使落入商业片误区,导致传统的戏曲片,即使拍摄了,在影院也越来越鲜见,如果缺少专门影院放映,或根本没有推介和排片,影院只盯着颜值高的“粉丝”电影,让观众又如何去知晓和观看戏曲电影的难题现状。

  在湘剧《李贞还乡》主创龙献策看来,“戏曲在中国不缺乏忠实观众,缺乏的是传播渠道,和手段的创新,这是我从业8年来的体会。”

  奇幻、惊诧、欢笑……全景声戏曲电影《猪八戒招亲》,与新媒体3D立体LED大屏的结合,令不少在场观众深感震撼。“3D电影技术把缘由和背景介绍得非常生动,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由此引到了传统戏曲表演的正题。这就是电影先进技术与戏曲传统艺术的巧妙结合。”

  “戏曲艺术很古老,需要借助现代的艺术手段特别是借助电影艺术家的创造劳动,与现代传播手段更好地结合。”在谈到近些年来戏曲“借翼”电影技术发展时,此前京剧《布依女人》的主创杨瑞青认为,戏曲电影人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在不丢失原有故事、人物特别是舞台戏曲元素,与电影蒙太奇进行组接,创作出让戏迷和年轻观众都能接受和认可的作品。

  在不少戏曲名家看来,戏曲电影的虚实是能统一的。镜头前,戏曲演员的表演更能准确传递人物的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舞,舞台上一些看不到的细节也得以通过大银幕淋漓尽致展现在观众眼前。

  融合之路越走越宽 戏曲电影或迎“第二春”

  “中国电影和中国当代表演性艺术的源头就是戏曲,这是中国人文化和心理的积淀,既是大雅,又是大俗,雅俗共赏,它生长在民族或者民族个体内部的情结和底蕴。”出生于五代梨园世家,因导演中国第一部3D美术动画电影《齐天大圣前传》知名的梁汉森,对戏曲电影的关注度颇高。

  但目前,戏曲的发展与电影更好地结合,首先要让更多的年轻人感兴趣,这是目前戏曲电影需要突破的瓶颈之一。中国电影集团原董事长杨步亭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根据受众不同,戏曲电影可分两种:一种是科技含量高的,依据戏曲的特征又跟电影紧密结合,形成中国特有的戏曲电影。另一种是充分满足观众对传统戏曲艺术的欣赏享受,戏曲特征要表现得淋漓尽致。”

  可如今,在电影行业起主导作用的中青年电影导演,谈起西方电影名家和拍摄观念、手法如数家珍,对戏曲特有的表现规律却未必有多少认识。“戏曲电影要考虑培养和储备人才问题,不断持续培养,建立一种支持机制。”郑力谈到,戏曲要进校园,要进乡村,但这些都里离不开对专业的戏曲电影人才的培养。

  这次的第四届中国戏曲电影高峰论坛似乎传递出利好信号。

  据介绍,国家艺术基金扶持的戏曲数字影视导演培训班将成立。“对戏曲电影的追求持之以恒,就要有后备队,要有接班人。”此外,在梁汉森看来,戏曲电影已经有40多年没有在大银幕上,同时放映一部戏曲电影,除了没有剧场放映之外,也和我们戏曲电影的质量有一定的关系。

  此次展映的几部作品中,记者也看到,湘剧电影《李贞回乡》、庐剧电影《啊,妈妈》、巴陵戏电影《远在江湖》等均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有的较为生活化,有的较完整地保留了传统舞台表演的方法、技巧,有的文学性很强,有的则很唯美。

  多位戏曲电影导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戏曲电影最具有民族性,为此,拍摄戏曲电影,研究戏曲电影,推广戏曲电影,让戏曲电影的传承和传播发展下去,就一定要有国际眼光,一定要面向国际。

  梁汉森也同样认为,戏曲的“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十个字的特点和电影的“推拉摇移跟,远全中近特”的这十个字,出奇地有着蒙太奇的契合,如果结合得好,我们国家的戏曲电影一定能够走到奥斯卡评奖的舞台上。

编辑: 赵亚芸

电影正在打开传统戏曲的传播新维度 业界呼吁给予更多空间

“中国电影不能没有戏曲电影的一席之地。就像西方推崇的纪录片一样,戏曲电影也应该是中国珍视保护的底蕴和财富……”今天(17日)下午,中国首部3D立体动画电影导演梁汉森在第四届中国戏曲电影高峰论坛上这样说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