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代表委员谈数字经济:电商为扶贫带来“新动能”

2019-03-17 19:38: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317日消息(记者张佳琪)“希望水族祖传下来的千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尾绣能多卖一点,让水族百姓富裕起来。”在数字经济时代,如何发展农村电商助力精准扶贫,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众多代表委员关心的话题。全国人大代表、水族马尾绣传承人宋水仙和多名代表委员认为,电商为扶贫带来了“新动能”,当前中国社会正在经历消费的提质升级,依托电商的力量可以把农村好货卖到全球各地,这也要求社会各界齐心协力“下更大力气”优化网络营商环境,给基层电商业者更好的机会、更多的空间。

  记者了解到,根据文化部非遗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有近5成“非遗”手艺在电商中得到了实践与传承。2018年,网购消费者人均购买非遗、老字号商品超过2件,5成消费者购买金额超过300元,其中80后、90后消费者占比超7成,年轻一代已成为传统文化消费主力军。

  “把产品卖出去,让村民富起来”

  把产品卖出去,让村民富起来,这是很多基层代表委员的朴素心愿。

  今年54岁的全国人大代表、马尾绣传承人宋水仙,6岁就开始跟着祖母学做马尾绣。后来建起了全县首家“马尾绣家庭博物馆”,并在县城创办马尾绣工艺品店,还把马尾绣推到了上海世博会。

  把传统手艺商业化、产品化,早已成为不少贫困地区实现就业、增收脱贫的好路子。“多卖一点”的呼声正是多位代表的心声。

  “我们现在带动的绣娘有4000多人。”全国人大代表、松桃苗绣第七代传承人石丽平说,希望通过电商平台把好的产品“都送出去”,为非遗文化产品开发和经营方面提供助力。

  也有代表委员说,线下靠政府专项工作组,线上靠淘宝等电商,务实地帮助家乡村民把山货和手工艺品卖出大山,这已是近年来的共识。

  对此,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朱卫国说,阿里乐于为从事非遗产业的商家搭建平台,兴农扶贫是阿里的三大战略之一,在传承非遗文化、助力非遗经济的问题上,阿里巴巴也始终作为重点项目来支持。

  需要打造更好网络营商环境

  出生于1990年的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是贵州赤水竹编的第六代传承人,为了让赤水竹编飞越大山、走向世界,杨昌芹开起了淘宝店、卖起了竹编产品。

  网络营商环境是今年“两会”热词。非遗传承人杨昌芹的淘宝店在经营过程中,却遇到了不少恶意行为的困扰。“我的淘宝店中很多自己拍摄的图片,经常会被其他一些不相干的店铺盗用来蹭流量,结果反而我自己的店铺销量上不去。”

  “我和不少电商从业者一年多之前也曾多次遭遇恶意行为敲诈。”甘肃陇南的电商扶贫带头人,全国人大代表梁倩娟呼吁执法机关、电商平台、商家、消费者一起参与形成合力,对网络恶意行为进行全面打击,在平台上实现“让好人一路绿灯,让坏人寸步难行”。

  “如何打造更好的网络营商环境?我们的提倡是技术赋能+多元共治,这是阿里巴巴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的内核。”阿里巴巴集团知识产权保护总监李溪涵介绍,从20176月至今,全国14个省份的36个地市公安机关,在电商平台协助下共破获了各类恶意行为案件134起,打击处罚犯罪嫌疑人289名,“这些打击成果说明,如果没有商家、消费者和政府部门的参与,‘多元共治’就是无根之水、无源之水。”

编辑: 曹宇

代表委员谈数字经济:电商为扶贫带来“新动能”

“希望水族祖传下来的千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尾秀能多卖一点,让水族百姓富裕起来。”在数字经济时代,如何发展农村电商助力精准扶贫,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众多代表委员关心的话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