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三北工程40年: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57%

2018-11-12 16:39: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临汾11月12日消息(记者陈锐海)深秋时节,花草凋零,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上一片萧瑟。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黄河沿岸的陡峭山崖上,那一抹抹绿色格外显眼。四万多棵侧柏分布在高低不一的石崖上,纵横有序。

  

  临汾市永和县黄河沿岸的4500亩侧柏树成了一道绿风景。(央广网记者 陈锐海 摄)

  看着这4500亩树大多活了下来,沐浴着阳光,在微风中摇曳,王爱民感到欣慰。他是永和县林业局党支部书记,10年前带着100多人的造林队,在这片寸草不生的山崖上,花了半年时间栽下这些树。跟在正常条件下生长的树相比,眼下这些缺土缺水的侧柏确实矮了些。但王爱民觉得,只要能活下来就是好的。来到这的人大多也感慨:“太不容易了。”

  “不容易”三个字,一方面是指造林的条件艰难,另一方面是感慨生态环境变化之大。王爱民还记得,20世纪70年代,永和县水土流失极为严重,“下一场雨,土地褪一层皮”,以至于山头上一棵树都没有。一刮风,尘土飞扬,到处都是灰蒙蒙的,“脏得很”。

  这不仅仅是个例。那个年代,受资源掠夺式开发和气候变迁等因素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森林在消失,草原在退缩,随之而来是水土流失和风沙肆虐。仅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就分布着我国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的戈壁,沙漠化土地面积以每年15.6万公顷的速度在扩展,年风沙日数常达80天以上,形成了从新疆到黑龙江绵延万里的风沙线。流沙压埋农田、牧场和水库,切断铁路、公路。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库布其沙漠位于三北工程区内,曾经备受风沙侵蚀。(资料图)

  失去绿色,人类的生存受到危险,一场绿色保卫战随之而来。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战略决策,决定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揭开了我国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序幕。

  根据总规划,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西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孜别里山口,东至黑龙江省的宾县,北达国界线,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东西长4480千米,南北宽560-1460千米。防护林建设工程区覆盖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13省份的551个县(旗、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总面积为406.9万平方千米,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42.4%。

  工程建设期为73年,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分为八期进行建设——1978年-1985年、1986年-1995年、1996年-2000年,以后每10年为一期。主要目标为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2050年的14.95%。

  

  永和县百姓十年前在黄河沿岸山坡上栽下的侧柏,如今约有3米高。(央广网记者 陈锐海 摄)

  如今,40年过去了,经过几代人的植树造林,三北工程已进行至第五期,一颗颗小树扎根到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在贫瘠的土地上一点一滴地成长起来。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介绍,40年工程建设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为3014.3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57%,活立木蓄积量由7.2亿立方米提高到33.3亿立方米,区域内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

  崛起的绿色长城遏制了风沙蔓延的态势。工程区沙化土地面积由2000年前的持续扩展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1183平方公里,沙化土地连续15年持续净减少。工程区年均沙尘暴日数从6.8天下降到2.4天。

  栽下的一棵棵树,控制了水土流失的灾害。据三北防护林建设局介绍,工程累计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为44.7万平方公里。其中,黄土高原林草植被覆盖度达到59.06%,年入黄河泥沙减少4亿吨左右。

  

  红枣耐旱,是三北工程区内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央广网记者 陈锐海 摄)

  环境改善了,土地生产力也明显提高,三北防护林工程区逐渐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道路,年增产粮食1057.5万吨,营造各类经济林463万公顷,形成我国重要的核桃、红枣、板栗、花椒、苹果等干鲜果品生产基地。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比1978年前增长了30倍,年产值达到1200亿元,约1500万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了稳定脱贫,走出了一条不砍树也能致富的新路子。

编辑: 田甜

三北工程40年: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57%

深秋时节,花草凋零,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上一片萧瑟。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黄河沿岸陡峭的山崖上,那一抹抹绿色格外显眼。四万多棵侧柏分布在高低不一的石崖上,纵横有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