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美丽中国长江行】贵州湄潭:向人们“贩卖”清新空气和茶文化

2018-05-22 20:08: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湄潭5月22日消息(记者 王晓蕾)每天下午5点,如果没有生意要忙,贵州省湄潭县龙岗村田家沟村民谭世武总会准时出现在村里的中心广场上。作为村里的表演队员,他负责给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表演当地的特色歌舞。

  “过去在家种稻谷和玉米,年收入8000元都不到”,9年前谭世武开办了自己的茶叶加工厂,到现在这间小厂房年收入超过10万元。“家里现在一辆货车、一辆小轿车,还有套二层的小楼”,他高兴地指着不远处一处崭新的楼房对记者说到。

  近年来,田家沟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茶叶生产,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发展茶旅、农旅一体化等,探索形成了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发展格局。村民们也转变身份,从“守着一亩三分田”种植稻谷的农民,成为了农家乐老板。每到周末或节假日,他们就变成演员,登上广场大舞台为游客演出原生态的农耕文化和农家生活。

  

   湄潭县田家沟村的茶山

  茶山变金山 带动全村脱贫致富

  “现在的生活挺幸福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湄潭县龙岗村田家沟村民王小红站在自家的两层小楼前说着,“一楼三个铺面是小卖部,二楼是一个茶叶加工厂”。

  2007年,王小红把种水稻玉米的6亩地退耕,全部改种了茶树。经过10多年的发展,现如今,她家的茶叶已经远销安徽、武汉、苏州等地,收入也从最初的每年3万元年增长到现在的12万。“从没想到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

  就在十几年前,王小红所在的田家沟村还是一个贫困村。没有自来水、不通电,连村里唯一一条路都是村民们你一锄头我一铲子铲出来的泥巴路。“那个时候一家10口人挤在一间屋子里,日子过的紧紧巴巴”。

  随着国家退耕还林、土地流转等政策的相继出台,当地村民开始种起了茶树,依靠着湄潭县典型的“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无污染”环境,茶叶生产蓬勃发展。茶叶专业村、优质米专业村、乡村旅游专业村、烤烟专业村、青田鱼专业村……由茶叶种植延伸出的产业链,让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

   

  田家沟路旁标语

  山上茶园翠绿、山下田园飘香、黔北民居连片,小小的茶叶托起了村民们致富的梦想。现如今,田家沟成功脱贫,村里45户218人,拥有茶园面积545亩,人均茶园2.5亩,茶叶加工厂7家。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000多元,已成为湄潭县首批黔北民居新村示范点之一,全组农村电脑普及率达95%,新农合、新农保参保率达100%。

  茶山变景区 村民变商人

  “听说湄潭的生态好、空气清新,所以趁着周末带着家人,来享受几天慢生活”,李云中一家四口趁着周末特地从遵义来到这里,“平时都是高楼大厦,想带着孩子们接触一下大自然”。在记者走访的几天中,像李云中一家节假日来湄潭“度茶假”的游客很多,茶园、茶庄、农家乐,深度体验生态茶乡“茶生活”的各种项目深受城市人的喜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靠茶产业,湄潭县很多村镇开始向城里人“贩卖”茶园风景和清新空气。今年创新推出“山地公园+乡村旅游+赏花游”等“套餐”,利用当地生态优势,丰富了户外踏青赏花、茶园木栈道观光、乡村体验等各类旅游业态,满足了广大游客山地户外休闲和养生度假的需求。特别是在茶园景区推出“采茶、制茶、品茗”主题产品,吸引大批游客参与体验,还带动了茶的销售,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正在迅猛发展。

   

  湄潭县金花村新农居

  2015年5月26日,湄潭县金花村七彩部落景区开园,村民徐学书的“奶茶吧”也开门迎客,主要经营当地特色的凉虾、冰粉,为游客夏季解暑。“游客很多,平均一个月有1万左右的纯收入。家门口就能当老板,比外出打工强多了”,从种庄稼到外出打工、从种茶再到自己开店当老板,徐学书说,“去年有人出价100万买我家房子我都没卖,因为这儿的环境好、空气好、还有事干、有钱赚,城里人都羡慕我们呢!”

  “‘七彩部落’现有乡村餐馆16家、乡村宾馆6家、特色小吃店17家。村民通过自营、入股、合资等方式,参与旅游业经营管理,展销地方特色旅游商品”,金花村支部书记冯燕青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这种模式实现了村民变商人,在家门口就能增收的致富目标。据了解,2017年,该村农民人均收入达16400元,全村旅游综合收入达30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盈利260万元,已成湄潭农村综合改革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和茶叶专业村。

编辑: 巩盼东

【美丽中国长江行】贵州湄潭:向人们“贩卖”清新空气和茶文化

每天下午5点,如果没有生意要忙,贵州省湄潭县龙岗村田家沟村民谭世武总会准时出现在村里的中心广场上。作为村里的表演队员,他负责给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表演当地的特色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