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全国政协委员徐景坤:建议高层次人才培养向中西部倾斜

2018-03-17 08:23: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3月17日消息(记者 高艺宁)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创新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实力的关键因素,也是促进国家进步和发展至关重要的要素。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要靠数亿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大军。”

  在15日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校长徐景坤表示,高端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中最主要也是最为活跃的因素,对科技发展起到关键支撑作用。然而,高层次人才培养“两极分化”态势日益加剧,严重影响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科技快速发展,更无法满足全国科技事业的均衡发展。

  高端科技人才分布“两极分化”

  徐景坤告诉记者,当前,中国的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取得了很大进展,国家相继推出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等为代表的高端科技人才项目,培养造就了一支较大规模有着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

  然而在徐景坤看来,当前高端科技人才培养过程仍然存在不足。科技人才类项目资助人员名额偏少,尤其是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类人才的资助名额更少,严重制约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原始创新能力。

  徐景坤表示,以资助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类人才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简称“杰青”)人才项目为例,该项目培养造就了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20年来已培养3000余名“杰青”,虽已取得重大成绩,但远不能滿足我国科技事业迅猛发展的需要。

  同时,获得资助的“杰青”大部分集中在北京、上海等极少数发达地区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中西部地区相对很少,“两极分化”的人才分布态势日益加剧,严重影响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科技快速发展,更无法满足全国科技事业的均衡发展。

  增加中西部高端人才资助比例

  数据显示,2017年度“杰青”项目计划资助200项(45岁以下),“优青”200项(38岁以下),项目平均资助率约为12.5%。

  “扩大对青年优秀科技人才的资助面,给具有活跃科技创造力的年轻学者、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展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有利于打造一支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高水平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科技人才队伍。”徐景坤建议,创新体制机制,加大对青年优秀人才的扶持力度。适当逐步增加资助名额。“‘杰青’和‘优青’均可由每年200人逐步增至每年400人,共计800人每年。”

  为缓解高端科技人才分布不均现象,徐景坤认为,应划出一定资助比例或名额向中西部倾斜。“每年可划出50名左右计划支持中西部优秀人才申报‘杰青’和‘优青’,同时参考国家支持东三省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长江学者评审制度,将中西部杰青评审年龄适当放宽至48周岁,吸引优秀人才为中西部做贡献。”  

  博士生培养指标向中西部倾斜

  博士高层次人才在创新驱动国家战略中起模范引领作用。徐景坤告诉记者,随着近年来双一流、985、211工程等国家教育战略的实施为国内博士生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在博士生培养指标分配上,仍存在区域不平衡问题。

  据徐景坤介绍,地方高校占全国高校90%以上,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力,但地方高校博士学科点仅为部属高校三分之一,年度博士招生指标仅为20%左右。

  “近年来,很多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取得了迅猛进展,部分学科水平已达到甚至超过部属高校,但博士生招生指标却增长缓慢,中西部地区尤甚。”徐景坤举例称,“整个江西省每年招收博士指标仅为460人左右,不利于当地高校可持续发展和优秀人才培养,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产生不利影响。”

  对此,徐景坤建议,改革博士培养政策,分批次逐步下放博士招生指标权限,选择试点学校自行确定博士招生计划报教育部备案。同时,根据中西部高校学科建设和发展水平,在博士学位授权点审批及博士招生指标予以倾斜。逐步扩大全国博士生招生规模至年均15万-20万,并强化培养质量监控和导师能力监管。

编辑: 郅怡婧

全国政协委员徐景坤:建议高层次人才培养向中西部倾斜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要靠数亿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