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政协委员李守镇再谈高级技工缺口千万:用培养和待遇来解决

2018-03-15 21:41: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3月15日消息(记者王晶)“目前,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去年两会后,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李守镇提出的关于“高技能人才短缺”话题备受关注,且至今热度未减。今年两会期间,李守镇在接受央广网记者专访时谈到,目前我国产品质量标准、民众的中高端消费能力仍在提升。如果按照2017年全国就业人员7.76亿人来计算,未来中国高技能人才比例至少需要15%~20%,而现在的高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仅6%,这意味着,未来我国高技能人才缺口仍然较大。

  而提及眼下流行的“工匠精神”一词,他认为,现实生活中,很多工匠并未享受到应有的荣誉和待遇,全社会既要形成尊重工匠的氛围,也要提高其薪酬水平,这才是牵引我国走出技能人才缺失困境的核心所在。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李守镇(左)接受央广网记者专访(央广网记者 李帅 摄)

  规划与培养

  “补缺”也不能只靠工匠精神

  这几年,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急需大量技能人才的背景下,打造“大国工匠”的利好政策频出。如教育部公布《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人社部印发《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并提出“把培育工匠精神作为技工院校重点教学内容”……李守镇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也提到,于2017年4月印发的《关于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配套政策——《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也已于今年1月23日正式通过。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我国技能人才发展的真实状况,这也让李守镇感到很欣慰。“政策已经有了,关键要看如何在各地‘开花结果’,地方政府如何做好细化。”

  可要下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这“一盘棋”,则需要多方共同参与。此前央广网记者在多地基层调研时发现,一些民营和中小企业自身发展虽遭“技工荒”掣肘,宁愿从外面挖人,也不愿自己培养。再比如,个别国有大中型企业,因担心培养的技工流失,更是不愿投入过多开展培训。采访期间,李守镇也向记者提及,有的企业未按工资总额1.5-2.5%的比例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提取的也难保证至少60%用于职工教育培训。

  但企业也有苦衷,一位来自山东青岛的汽修行业民企负责人就曾告诉央广网记者,就怕耗时耗力培养一个技工人才后,几年后他却离职走人。“这对于企业来说并不划算。”该负责人觉得,企业将技能人才培育起来,国家也要在制度上对企业有所承诺。

  如果将此需求细化到地方政府对人才的培养规划中,李守镇认为,地方政府要把高技能人才培养战略,放到一个地区的行业发展目标中去考虑,比如沿海城市,需要更多物流和智能化方面的人才,就要提前考虑到这一点。当然,也要制定相应细则促进技工人才与企业之间发展的良性循环。“但也不能光靠制度,国有、民营企业也要有这种责任。”李守镇补充说道。

  事实上,我国已有不少地方在这方面积极行动了。李守镇发现,比如上海市对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海获奖选手作出了表彰奖励:对金牌选手,各奖励人民币50万元,晋升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直接办理上海市常住户口落户……

  然而,也有些地方政府制定的关于鼓励和培养技能人才方面条例较笼统且形式化,仍需逐步去完善。因此,李守镇向央广网记者直言:“如何才能将技能人才的培养规范化、制度化,甚至走向产业化,是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多去考量的问题,这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观念与认同

  职校一样能出“巨匠”

  “如今社会上陈旧的人才观亟待改变!”近几年两会期间,李守镇注意到,委员们在讨论技能人才培养时,“收入不高、社会地位低,认同感不强”等词汇多次被提及。

  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又普遍受“学而优则仕、望子成龙”等固有观念的羁绊和困扰。“工人都没人愿意当,高级技工哪里来,去哪找?”因此,李守镇建议,缓解“技工荒”理应教育先行,谈工匠精神要从“娃娃抓起”,职校一样能出“巨匠”。

  近年来,我国技术工人的求人倍率(指是劳动力市场在一个统计周期内有效需求人数与有效求职人数之比)一直在1.5以上,高级技工甚至达到2以上。而我国劳动生产率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相当于美国的7.4%。基于以上现状,李守镇显得有些急迫,并认为劳动者的素质亟待提升。所以,他建议国家相关教育政策要向职业教育倾斜,这是当务之急。

  可现如今,高考仍是大多数学子寻求前途的首选。“即便那些最后选择职高的学生或家长,又有多少人是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做出的无奈之举?”这几年,李守镇察觉到,一边是外界对职业教育缺乏认同,另一边又出现即使学生选择职业教育后,还要面临与之并不匹配的就业质量难题。“我国职业教育和企业需求对接不起来。”李守镇对此有些担忧。

  而在此前记者通过调查也了解到,目前我国职业院校还面临教师编制不足的困境。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普通高中教师编制为10.5:1,中职学校为16:1,且很多职业院校实训基地设备过时,学生练就的操作水平无法胜任工厂工作。所以,李守镇认为,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对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安排,要与国家对品质革命的期待相适应。

  据全国总工会向央广网记者提供的2017年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中技工院校已超过2500所,职业培训每年500万人次。但在李守镇看来,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投入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依然突出,因此他建议,职业学校的师资配比上,地方政府可选派一些品行兼备的大国工匠去技工院校任教。“这样既能使得职教生得到实际操作方面的指导,也能让年轻人看到当技工也可以有尊严地生活。”他谈道。

  但改变远非那么容易,与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偏低、认同感不强相伴而生的的观念,还有外界对“技能人才待遇偏低”的误解,部分人脑海中仍存在着一种思维定式,认为车间技工的收入就一定低于白领。“可这种误解虽说是一种偏见,却也说明了部分事实,即一些技能人才的薪酬确实不佳。”李守镇告诉记者,这也正是技术工人短缺的深层次问题。但今年两会期间,他也特别注意到,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高技能人才激励”,李守镇认为这非常必要。他还直言,《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的通过,也是一个积极的信号,预示着有关技工的薪酬制度等,将会有一个截然不同于过去的改善。

  呼吁与建议

  加快劳动力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换

  这几年,“企业遇上‘技工慌’熟练工月薪两万难招人”等诸如此类的报道不绝于耳,但要补齐高级技工千万缺口,却并非一日之功,职业教育与国家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之间的平衡发展,更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但在李守镇看来,可以先解决已从业技能人才的素质提升问题。

  “比如在资金方面,对技能工人的培训要有资金保障。比如,是否可以考虑扩大5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范围,用于职工培训,特别是用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

  此外更为关键的是,还要提升技工的职业荣誉感。李守镇呼吁,“要打通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务之间的界限,建立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务两种通道相互衔接、相互转换的管理机制。”他还建议称,要继续抓好各级各类技能比赛,组织开展国际技能比赛和国际间交流学习,培养一大批“大国工匠”式的高技能人才,如沪东中华造船厂“焊神”张翼飞、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管延安等等。

  然而,在现实中要想培养一位“大国工匠”,还要有科学的培养体系。因此,李守镇鼓励企业要开展创建这些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职工创新工作室等,发挥以上工作室在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方面的阵地作用,也让传统技艺得以传承。

  近日有媒体刊发一则《活久见!月薪2万!广州老板当街大排长龙任人选!90后却不愿干》新闻。报道中提到,元宵过后,广州海珠区的城中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招工高潮。在鹭江南约大街路两边站满招工者,人龙延绵约一公里长,相比之下,应征者却很少。

  所以,李守镇特别建议称,国家还要优化生源,使未升入普通高中、普通高等院校的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从源头上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另外,他强调,还要加大对技术尖子和创新能手的表彰奖励力度,使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广大劳动者克服“差不多”的心态,还要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建设。

  在李守镇看来,唯有如此,技工人才紧缺的现状才能真正破解。

编辑: 孙永政

政协委员李守镇再谈高级技工缺口千万:用培养和待遇来解决

“目前,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去年两会后,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李守镇提出的关于“高技能人才短缺”话题备受关注,且至今热度未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