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新春走基层】非洲小伙儿:我在中国工地当“白领”

2018-02-02 15:59: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2月2日消息(记者孙冰洁)临近春节,在北京工作的非洲小伙子迈克最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份装帧精美的24寸肖像照。照片中身高一米八、体型健壮的迈克头戴安全帽、身穿印有中建一局标志的工服,出现在北京通州潞城的一处工地上,一脸灿烂的微笑定格在画面中。“这是我第一次有这么大、这么好的肖像照。”迈克兴奋地告诉记者。

  照片是北京工会为首都的千名基层劳动者准备的新年礼物,获赠者多是常年在北京建筑工地参与城市建设的一线员工,令迈克感到“受宠若惊”的是,在千名获赠者中,他是唯一一名外籍员工。

  

  “我从非洲来”

  早上7点到8点,北京早高峰最繁忙的时段,从位于北京房山良乡大学城乘坐40多分钟的地铁,西装笔挺的迈克准时出现在位于西四环的中建一局大厦楼下,刷卡、挤电梯、用熟练的汉语与迎面碰上的同事们打声招呼,整套流程进行的流畅而高效,与周围的环境并无任何违和感。

  但又很容易从外形上将他与大厦里的其他员工区分开来,因为在这个有着近千名员工的建筑企业内,迈克不仅是唯一一名外籍员工,并且来自遥远的非洲西部国家加纳。

  

  一切都源于2009年他与母亲的一次谈话。

  彼时,刚刚高中毕业的迈克正打算申请英国的某所大学,是母亲的极力推荐,让他将留学目的地临时改成了中国。“我妈妈告诉我,一定要去中国,因为她觉得蓬勃发展的中国将更有利于我拓展视野,获取更多的机会。”几个月后,迈克收到了天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本硕一读就是7年。

  在中国,像迈克这样的非洲留学生并不在少数。教育部近三年“来华留学生情况”统计显示,非洲留学生人数以年均近35%的势头迅猛增长,速度为所有留学生群体之冠。仅2016年,就有61,594非洲人在华留学,占比13.91%。他们带着对“中国式发展”的憧憬、带着父母对更优质教育和就业机会的期待,跨越大洲大洋,来到这个人种、语言、文化皆与他们故乡极为不同的东方古国。

  

  与早期来华“淘金”的非洲人不同,迈克在中国的十年,也是在华非洲人职业迅速分化的十年,非洲人涉足的工作领域也从最初的出苦力、做小买卖扩展到在写字楼从事翻译等白领职务。到2016年夏天,研究生毕业的迈克和他的大多数非洲同学一样,没有选择回到加纳,而是留在中国以“学习更多先进经验、尝试更多可能性”。并顺利地在他心仪的建筑企业——中建一局国际部获得了一份工作。

  之所以进入建筑行业,是因为迈克觉得“工地”最能代表中国。

  在工地当志愿者的白领

  与记者见面的前一天晚上,迈克刚从海南三亚的一处工地回到北京,两只眼球中依稀可见红血丝,他形容自己的活动半径,是从一个工地到另一个工地。但实际上,迈克目前的正式职位是中建一局海外公司的市场专员,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每天的工作就是准备标书、翻译英文报告、与海外项目接洽,标准的“白领”生活。

  

  迈克告诉记者,除了因为工作原因需要到工地考察外,他也喜欢有事没事的往工地跑,并且在工地上做起了“志愿者”。

  这次去三亚工地,就是“志愿活动”的一项。

  自2016年开始,迈克就职的中建一局在工地建起了“小候鸟之家”,在寒暑假期将农民工的孩子接到工地与父母团聚,并为孩子们组织一系列学习和冬夏令营活动。而去年刚入职的迈克成了这次活动的一名参与者。

  

  “他来毛遂自荐说我想给孩子们上英语课,然后就主动参与到这个公益活动中来了。”“候鸟”活动的负责人严雪芹说。

  这次活动将迈克的“朋友圈”由日常接触的工地一线员工,延伸到了员工的孩子们。

  来自成都的小腾(化名)就是他此次结识的一位小朋友,小腾的父亲是西藏某工程的一名农民工,很少回家。“他看到我的时候,就朝着我笑,问我叫什么?然后他们就‘迈克,迈克’的叫我,我们一起上趣味英语课,一起去游乐场,玩得很高兴。”谈到这里,迈克不自觉地用手势比划,掩饰不住地兴奋。

  除了给孩子们做志愿者外,只要有时间,迈克就会到工地上为员工做工程项目方面的培训,给有需要的员工开英语小课堂。“中国的工地从外观上和建在加纳的没有太大区别,但是我被中国工人的勤劳震撼了,他们可以一直工作,一直拼搏,但是我们(加纳)做不到。”

  而谈到工地与民工,又让他不禁想起了刚来中国时,经历的一件事。

  2010年冬天,准备从北京返回天津的迈克,在排队买票过程中被人偷了钱包,正着急时,排在他身后的一个民工模样的人给了他100块钱,等到了天津,前来接站的朋友们准备帮迈克还钱时,却被对方拒绝。“他告诉我不用还了,我到现在还很感动。”迈克告诉记者,这件事情改变了他对人的看法,他喜欢工地,喜欢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打工者们交谈,即使有时未必能全部听懂。

  在工地简陋的工棚里,他见证了留守儿童与一年未见的父母团聚的瞬间,脸上的欢笑与泪水。

  在打工者准备回家过年的行李里,他看到了辛苦一年的儿子为身在老家的父亲准备的一瓶五粮液……

  “他说他父亲从来没喝过五粮液,他想让他尝尝,是这些人让我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看到一个更丰富、更纯朴的中国。”迈克有些激动地说。

  过年最期待看春晚

  在迈克靠窗的工位旁,放着一幅红底黑字的毛笔字,粗壮有力的线条勾勒出一个极具中国味儿的“福”字,这是迈克刚完成的一副书法作品。

  来中国之前,迈克对中国的所有印象来自李连杰的电影,“我觉得每个中国人都会功夫,每个中国人都长一个样。”而如今,已在中国生活了近十年的迈克,谈及自己当初的想法,仿佛开了一场玩笑。

  

  眼前的他,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足迹遍布中国数十个城市,最喜欢的中国菜是麻辣香锅,最喜欢的饮料是中国茶;闲暇之余喜欢追中国古装剧,谈起中国节日习俗更是如数家珍。

  “包饺子、放鞭炮、贴春联、发红包……”迈克向记者一一列举他所知道的中国春节习俗。

  从2009年离家到中国求学、工作,除了一年一次回国外,迈克已在中国度过了9个春节。

  身在中国的这几年,也是中国迅速发展的时期,他目睹了中国人在出行方式、支付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他仍对第一次经历春运时的情景记忆犹新,人头攒动的车站、扛着大包小包的打工者、车厢里弥漫的泡面味……“我第一次见到那么多的人挤在火车站,排队排了好久。”

  年关将近,马上迈克将会迎来他在中国的第十个春节。如果能买到票,他打算出去旅行,“如果买不到,就在北京和朋友们包顿饺子也不错”。他告诉记者自己喜欢在春节的时候到广场看人放鞭炮,漫天璀璨的烟花让他觉得新奇又美丽;他也喜欢到朋友家包饺子,这让他觉得不孤单;不过迈克最期待的,还是能在春节时看一年一度的春晚,那是他在自己的国家不曾有过的体验。“看到不同民族、不同服装的人们载歌载舞,很漂亮很开心。”

  刚来中国时,迈克给自己设定的截止时间是十年;而如今,他又将这个日期无限延长,他告诉记者,自己交了一个中国女朋友,他要把家安在中国。

编辑: 郅怡婧

【新春走基层】非洲小伙儿:我在中国工地当“白领”

临近春节,在北京工作的非洲小伙子迈克最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份装帧精美的24寸肖像照。照片中身高一米八、体型健壮的迈克头戴安全帽、身穿印有中建一局标志的工服,出现在北京通州潞城的一处工地上,一脸灿烂的微笑定格在画面中。 “这是我第一次有这么大、这么好的肖像照。”迈克兴奋地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