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朝阳群众”不神秘 “我就是爱管闲事儿”

2017-07-21 09:17: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721消息(记者陈锐海) 那就像一次缜密的侦查行动。

  小区的防护栏被锯掉一段。一层那间采光不好的屋子,却整天拉着窗帘。进进出出的都是些陌生的面孔,一个个鬼鬼祟祟的,形迹可疑。阿巧觉得里面有猫腻。

  这个年近六十的老太太,已经在小区门口盯了好几天。根据以往的经验,她断定里头八成是在聚纵赌博。直到楼上的居民向她反映,半夜常听到底下传来麻将声和吵闹声,阿巧这才报了警。一切如她所想,违法分子落网,小区回归安宁。

  北京治安志愿者已超85万

  不是保安,也非民警,阿巧只是小区里一个治安志愿者,可以随时将身边发现的违法犯罪线索,提供给公安。不过居住于朝阳区的她,更喜欢别人称她为“朝阳群众”,因为“那人叫我的语气啊,一听就是赞赏我的”。她不知道的是,因为协助警方破获多起明星吸毒等大案后,“朝阳群众”在网络上,已经被渲染成一个神秘叵测的群体。

  但实际上,这并不神秘。这些人大多是经社区动员、自行组织在小区里巡逻的老人。据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介绍,他们的平均年龄为五十多岁。从央广网记者走访的几个小区来看,平均每1000人的院子里,大概有50个老人是该院的治安志愿者,他们的年纪高则八十岁,低的也年近花甲。

  首都综治办统计结果显示,截至目前,北京实名注册的“朝阳群众”达13万余人,其中6万处于活跃状态。他们平均每月向警方提供2万条线索,涉及盗销电动自行车、街头诈骗、反恐、公共安全、涉毒类等。如果再算上“西城大妈”、“海淀网友”“丰台劝导队”组织,全市实名注册的治安志愿者超85万人


  充满警惕的双眼

  阿巧便是其中之一。她看上去就一普通的北京老太太,摇着扇子,擦着毛巾,时常闲逛于大街小巷,看起来跟其他老人没啥两样。只不过她习惯把眼镜推到鼻尖,双眼越过镜框,警觉地观察四周,看看有无异常。

  院子里出现的陌生面孔、角落里多出来的一个包包、墙上新帖的小广告、某家屋顶冒出的浓烟......小区里一丝一毫的变动,在这双充满警惕的眼睛里,都是潜在的危险。阿巧都要去摸清底子,“只有小区安全了,我们住的人才能平安啊。”

  她每天凌晨四点就会醒来,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趴在窗台上,环顾一下一片漆黑的小区,万籁寂静,意味着相对安全。如果稍微有动静,比如犬吠声或者机动车轰鸣声,阿巧就会提高警惕,观察清楚。“狗叫的话,一般是陌生人进来,可送快递的哪有那么早,所以很可能是小偷。”这个时候,她一定会下楼,跟保安一起查看,直到确认安全无患为止。

  对周遭的变动充满警惕,并非阿巧一人的习惯,治安志愿者几乎有这个特点。

  安翔里社区70多岁的毛老太,是该社区治安志愿者的大队长。她常带着队员在小区里巡逻。有一次,他们在停车棚发现一个举止怪异的年轻人,左瞅右看,从未见过,就问了一句“小伙子你谁呀,来这儿干嘛呢”,不成想对方转身就跑。

  四年前,在朝阳区的另外一个小区里,一间平常鲜有人住的屋子,有几天突然进进出出了好几拨人。居民觉得反常,担心出现犯罪团伙,危害居民安全,便了报警。警察上门查看,才发现是聚众嫖娼,当场捕获。

  卖保健品的、违规停放的、小偷小盗等潜在的危险,基本被这些警惕的眼睛挡在大门外。“毕竟住久了,这儿的人我们都熟,进进出出都认识,有几个陌生的,总会特别注意。”每天都坐在大院门口的阿巧,对这儿的一切了如指掌,她能随口说出小区有342户人家、1000多人口,要不是流动人口难以计算,她能说得更精确些。

  以老年人为主的治安志愿者,本身就生活在社区,对里面的人比较熟悉。他们四处巡逻,让大街小巷多了些守望的眼睛,对潜在的违法分子起到威慑的作用。一旦发现犯罪线索,就会及时报给警方,防止社区处于危险之中。

  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所长袁振龙认为,志愿者队伍的建设,还重构了居民之间的互动网络。有了这个载体,以前陌生的邻居,就能在志愿活动中认识彼此,互相了解,增加了互动和信任,形成互帮互助的熟人社会。


  更多时候是邻里间的互动

  袁振龙这一研究结果,与阿巧的感受一致。“朝阳群众”并非大家想的那么深不可测,甚至笼罩着一些间谍般的色彩。毕竟发现并揭发违反行为,只是少数,更多的时候,是邻里间的走动和互助。

  志愿服务十年来,阿巧几乎每天要奔波在各个楼间。老人家50斤重的大米,她一口气扛到三楼;出门在外的人,担心家里的煤气没关紧,一通电话,就能让“巧儿”上去看看,甚至有人把家里的钥匙都给她备了一份;夫妻矛盾、婆媳纠纷,总能在“给姐一个面子”“能不能听姐一句”中得到缓和;为了避免房子租给违法犯罪的人,她跟中介抢房源,免费帮人找到合适的租户。

  有一次,阿巧好些天没碰到某个邻居,觉得不对劲,上楼一看,门紧关着,在邻里间打听了一番,结果却无人知晓。意识到危险的她,开始带着大家撞门,开门后还未进入,就闻到一股酒味,再往里走,只见那人僵硬地躺在床上,一动不动。阿巧这才明白他是醉酒了,立马打了120“要是发现得晚些,估计命都没了”。

  现在,邻里都知道“巧是个好人”,一有事就找她。院里的老人,都有她的电话。为了这些琐事,有时她要忙到下午三点,才能吃上午饭。但“很抗事的”她,似乎乐此不疲,“都说远亲不如近邻嘛,看到别人有困难,你不帮他,心里忒不爽。”


  “我就是爱管闲事,怎么了”

  她不喜欢被描述成乐于助人的典范,“那太尴尬了,说的人尴尬,听的人也尴尬。”她觉得自己就是爱管闲事,承认的时候理直气壮,让人觉得,她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好的。

  “关键是你有能力管,你管好就得了,别瞎管就行。”

  “只要碰上事,我都会站出来,不管的话,我肯定不舒服呀。”

  这也是多数治安志愿者的特点。“很多老人家,尤其是北京的老百姓,都特热心,‘爱管闲事’。他就觉得这是我们生活的地方,你在公共场合做得不好,我就要说。大家都是熟人,你好心好意去帮助别人,人家还是能理解的。”首都综治办干部刘子翯认为,老人们志愿协助管理社区治安,帮助邻里,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这种主人翁意识和公共意识。

  但这难免招来不满。劝阻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时,阿巧听到最多的,无非两句话:“你管得着吗”、“怎么了,碍你什么事了”。

  有一次,她碰到一个年轻的母亲带着俩孩子在小区里,拿着浇花的公用水喷着玩,上前阻止,对方不搭理她,前前后后劝了一周,最终惹来不满,差点遭了那家男人的暴打。“这很正常啊,他们已经形成恶习了。咱们给点时间,劝,不听,没关系,明天接着劝,总会好些。

  毛老太也有同感,刚开始出来巡逻那会儿,总有人阴阳怪气地嘲讽她:“又出来了,给你们多少钱啊?”但她不想搭理,“总觉得没必要,就觉得你在小区里住着呢,你应该感受得到,小区平安了,你们家也才平安,慢慢来吧。”如她所愿,如今说三道四的人少了,院里头的治安和氛围也好多了。

编辑: 王丹蕾
关键词: 朝阳群众;治安

“朝阳群众”不神秘 “我就是爱管闲事儿”

这个年近六十的老太太,已经在小区门口盯了好几天。根据以往的经验,她断定里头八成是在聚纵赌博。直到楼上的居民向她反映,半夜常听到底下传来麻将声和吵闹声,阿巧这才报了警。一切如她所想,违法分子落网,小区回归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