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辞官的匠人刘文生:一种钻研 一种坚持 五种职业精神

2017-05-28 21:08: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徐州5月28日消息(记者刘一荻)这台徐工装载机高3.7米,重达17吨,个头不算不特别高的刘文生站在一边,似乎更加凸显了装载机的“高大威猛”。只用了两步,他熟练地“爬”上驾驶室,点火,起动、调节各种操作杆。装载机巨大的轰鸣让现场的记者们不自觉地后撤了几步。可就是这样一个咆哮的庞然大物,却在刘文生手中无比“温顺听话”。

  今年41岁的刘文生1996年毕业徐工集团高级技工学校,在装载机装配和调试岗位上,他足足呆了21年。这21年的钻研和专注,成就了他如今的辉煌硕果。

  

  刘文生正在对装载机发动机进行检修 央广网记者 刘一荻 摄

  潜心钻研 他成了妙手回春的机械医生

  1996年,现实给了刚刚进厂的刘文生不小的“打击”。学校的学习和工作上的不对等让他感到十分苦恼。

  刘文生告诉记者:“我总感觉在学校学的东西虽然多,但是到企业工作后,好像仍有很多东西没有学到。一个装载机有上千个零部件,这在学校里是看不全的,我们学习的时候不可能有这么多东西。”

  而让刘文生惊讶的是,自己的师傅却能在这上千个零件中准确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他暗暗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我一定要尽快达到师傅的水平!”

  刘文生开始跟自己“较劲”。

  1996年的晚上,刘文生工作的厂房里总是亮着灯。没有和工友们一同下班的他拿着各种装载机物料认真地研习、跑前跑后,甚至每个螺栓螺纹间距的细小差别也没有逃过他的眼睛。

  一个月,这是刘文生给自己定下的期限。而仅仅过了20多天,他就对每件物料烂熟于心。“师傅在上面干活,我就在下面给他拿物料,一拿一个准。师傅也对我的进步感到惊讶。他说别人3个月都未必能做到,你却在20天内完成了!”刘文生笑着说起这件事,难掩自豪。

  2006年,因为生产的需要,刘文生通过选拔考试成功走到了调试岗位。公司对调试工人要求很高,尤其需要全面、熟练的技术和能力。刘文生告诉记者:“调试是产品出厂之前的最后一道质量把关,就像是医生治病人,而我们是给装载机诊断,如果是亚健康就要调整,如果有病要彻底治好,把问题要彻底解决掉。”

  刚进入调试岗位的刘文生发现了自己在电器方面的短板。“当整机出现电器故障的时候,我还是得找专门的电工师傅来修,效率很低。”

  刘文生又跟自己较上了劲:“我觉得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爱一行就要钻一行,我一定要把这个短板补上。”

  上网查资料、买书自学、问设计人员、问大学生、请教专业电工,一年多的时间,刘文生对电器的了解可与专业的电工师傅相当。“甚至电工师傅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也会经常来找我探讨,共同解决问题。”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刘文生强调,作一个调试工就要作一个有心人。他随身带一个小本子上记录了各种“疑难杂症”和自己开的“药方”。二十年积累,刘文生的小本子成了自己的故障案例集。

  搭档多年的工友罗道强也颇有感触,在他看来,刘文生是个能沉下心做事情、想事情的人。“而且他研究问题比较执着,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性格”。

  

  刘文生正在对装载机进行检测 央广网记者 刘一荻 摄

  一战成名 他坚持辞官回归一线 

  刘文生凭借了自身过硬的本领“拼”到了赛场的中央。在2010年全国首届工程机械修理工职业技能竞赛中,刘文生拿下装载机机种第一名,又与挖掘机、起重机两个机种的冠军进行总决赛,最终赢得全国总冠军。那一年,他只有34岁。

  从赛场回来后,工友们都开玩笑地称:“你这是一战成名啊!”不久之后,他被提拔为工段长。

  然而,刘文生辞官的举动却让很多人感到意外。他却淡淡地回应:“我在一线的岗位上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也许在管理岗位上我也会得到发展,但国家在技术平台上更需要我,我的成长和发展会有更好的空间。”

  醉心技术的刘文生在公司的帮助下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49项重大工艺技术革新和质量改进项目、申报了10项发明专利、编辑撰写了15部培训教材、先后产生了9名机师人才、为企业创造了2500万元的经济效益,这便是刘文生工作室的“战果”。

  在装载机测试的一线,刘文生最常思考的则是客户的感受:他们的使用感觉如何?维修时是否方便易操作?

  刘文生跟记者强调:“出现问题后,可能我们一两个小时就调完了,但用户们可能不是。我就会考虑这个操作是不是方便、使用时间是不是长。这是我自己的目标、要求,也是我自己必须要做到的。”

  维修的开关在什么位置、角度好不好,装在发动机附近能不能承受高温的考验?这是刘文生经常思考的问题。

  “我只要发现就一定要彻底解决掉,不解决我绝对不会让这个产品走向市场”,刘文生坚定地告诉记者。

  

  江苏徐工装载机生产车间 央广网记者 刘一荻 摄

  培育人才 他毫无保留、乐于分享

  曹坤是刘文生的徒弟之一。从2011年进厂,刘文生除了每天教他怎么认零部件之外,更是告诫徒弟无论做什么都要认真细致。“在学习的过程中,师傅经常会给我讲解各个零部件的名称、作用,他总说如果不了解装载机各个部位,就不可能及时发现问题。”

  在准备徐州市技能比赛中,刘文生不分白天黑夜地给曹坤进行技术指导和理论培养。“他经常会出一些题目给我们进行强化练习。”经过刘文生的培养,曹坤也不负众望地获得了装载机第一名、挖掘机双冠王。

  装配区的工友张方同样对刘文生认真钻研、刻苦学习的精神深有感触。“他在工作中深入一线,经常做一些学习资料给我们培训液压系统的原理。我们装配工作之余也学到了很多原理,这切实提升了我们的工作水平。”

  刘文生常拿出自己随身携带的小本子和问题案例集与工友、徒弟们分享。除此之外,他在工作之余给各大院校和用户进行人才培养。

  对此,刘文生平静地告诉记者:“我们国家处在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的工匠,尤其是大国工匠。一个行业一个工匠或者是几个工匠肯定不行,我们需要毫无保留地去培养更多的技能大师,支持我们国家制造行业更好更快发展。”

  对于“大国工匠”,刘文生有自己的理解:大国工匠除了要有高超的技能,还应当具备优秀的职业素养,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在他看来,职业素养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不达目标不罢休的精神;是严谨、一丝不苟,不回避问题的精神;也是耐心、专注、创新的精神;还是专业、敬业、脚踏实地的精神;同时更是毫无保留的传承精神。

  刘文生无不感慨地说:“有时候我感觉到,职业素养可能比技能素养更加重要。有了高的职业素养,虽然技能不高,却仍可以为社会做出很大的贡献。但是如果技能高,却没有好的素养,就有可能会危害社会。”

编辑: 吴海波
关键词: 匠人;刘文生;职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