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冬季雾霾如何治理?环保部部长回应

2017-03-09 20:51:00来源:央广网

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央广网记者石昊鑫 摄

  央广网北京3月9日消息(记者 高艺宁)“环境保护涉及千家万户,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每一个人既是受害者,又是享有者,既是污染者,也是保护者。所以,我也期盼每一个人不要成为环境问题的旁观者、指责者,要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参与者、贡献者。”今天(9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大气十条》实施三年来成效如何?PM2.5的成因究竟是啥?京津冀冬季雾霾如何治理……针对这些热点问题,陈吉宁在记者会上一一进行了解答。

  数读大气污染三年治理成效

  《大气十条》出台实施三年来,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哪些成效?陈吉宁用一组数字解读:2016年,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为73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18%。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三个控制PM2.5的重点地区,平均浓度分别为71微克/立方米、46微克/立方米、32微克/立方米,与2013年相比,分别下降33.0%、31.3%、31.9%。

  从全国范围看,2016年,74个重点城市的PM2.5平均浓度是50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30.6%。除北京外,所有控制PM2.5的地区,在过去的三年里都减少了30%以上。陈吉宁介绍,随着PM2.5平均浓度的减少,与此同时,优良天数的比例在上升,重污染天气发生的频次也在明显降低。

  “从这三年来的情况看,我们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是显著的。可以说,它是整体的、全面的改善。改善方向是对的。同时,与发达国家三年时间解决这一问题的改善程度相比,即使从改善速度上看,我们也不慢,甚至比一些国家还要快。”陈吉宁说。

  PM2.5的成因究竟是啥?

  PM2.5是指空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是一类物质的统称,不是一个单一的物质。这里面包括硫酸盐、硝酸盐、铵盐、有机化合物、元素碳等等。

  PM2.5是究竟是怎么形成的?“PM2.5实际上是两部分,一类是直接产生的,一部分是由气态物质污染物反应生成的。”陈吉宁解释道,PM2.5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由于自然界人类活动或是污染源直接产生的。有一些是我们直接排放的,或者自然界本身就有的,我们把这个叫做一次排放。还有一部分是大气中的气态物质,比如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VOCs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生成的,这是二次生成,这部分生成物质也主要是人类活动污染产生的。如汽车尾气,它对PM2.5的贡献不是一次排放的,主要是二次生成的那部分。

  “要知道污染的来源,需要把一次生成和二次生成的物质追溯到是谁产生的,哪些污染者排放的,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叫作‘源解析’。”记者会上,陈吉宁通过引用“源解析”概念,特别指出,每一个城市污染的成因不是单一的,是由多个原因形成的。因此,每个城市在采取污染控制时,不会只采取同一措施,而是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治理。“只控制工业污染,燃煤不控制?不可能!”陈吉宁说。

  陈吉宁特别指出,为防止对一些学术观点的过度解读,造成社会的误解,环保部做了大量工作,辅助“源解析”进程。如建立京津冀地区PM2.5监测网络、建立“源解析”的组分网和走航系统,以观测污染源如何传输,帮助各地“源解析”工作。

  京津冀冬季雾霾如何治理?

  陈吉宁在记者会上表示,不可回避的是,我国冬季取暖的污染改善程度并不大。陈吉宁依旧用一组数字说明: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重点地区和74个城市取暖季的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122、61、47、76微克每立方米,与2013年相比分别下降9.6%、36.5%、26.6%和20.8%。

  陈吉宁说,京津冀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在去年入冬以来尤为突出。对此,陈吉宁分析称,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是去年秋天入冬以来,全球出现了普遍的气候异常现象,污染物扩散条件是多年来最不利的一次。与此同时,中国北方地区去年冬天是一个大暖冬,冷空气不活跃,强度弱,风度小,温度明显偏高,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不仅增加了污染物的积累,且推高了PM2.5浓度。

  主观原因是,目前针对冬季污染防控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也是当前治理大气污染的难点和弱点。陈吉宁表示,针对这个问题,中央做了专门部署。应该说,现阶段对下一步如何解决冬季大气污染问题,各种措施都非常明确。关键是抓落实,要“撸起袖子”,把这些已经部署的工作抓实、抓细、抓好。

  “高污染排放量不是一个表面数字,后面有复杂的经济社会活动,包括偏重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这些问题的调整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所以在高污染排放量的情况下来改善环境,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既要打好攻坚战,又要打好持久战。”陈吉宁说。

  “最严环保法”执行力度如何?

  2015年1月1日生效实施的新环保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陈吉宁介绍,新环保法实施两年来,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各种配套法规不断完善,也在不断地加大执法力度,宣传培训工作也全面展开。总的看,环境守法的态势正在逐步形成。

  陈吉宁介绍,在依法落实地方政府责任方面,抓了三件事:一是开展中央环保督察,明确地方和各部门的责任。二是对环境问题突出的33个市县政府进行公开约谈,通过揭短露丑,起到警示作用,形成压力、推动工作。三是对工作任务不落实、问题突出的5个市县实施了区域环评限批。

  在落实企业的环保主体责任方面,从严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陈吉宁介绍,去年各级环保部门下达行政处罚决定12.4万余份,罚款66.3亿元,比2015年分别增长28%和56%。

  在制定实施配套文件方面,环保部单独或会同有关部门和司法机关出台配套文件35件,包括一些司法解释。这些文件的出台,为环境保护法的实施提供了具体规范和依据。  陈吉宁介绍,环保法对企业处罚比较重要的手段:一是查封扣押,二是停产限产,三是按日连续处罚,这些也成为遏制企业环境违法的重要手段。通过明确执行规定,2016年这几类案件分别是:查封扣押9976件,停产限产5673件,按日连续处罚1017件,分别比2015年增长138%、83%和42%。

  在运用刑事和民事等多种法律手段方面,去年全国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共6064件,比2015年增长37%。另外,环保部通过联合公安部组织开展全国打击涉危险废物的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共检查涉危险废物单位46397家,立案查处1539件,移送公安部门330件。在推行环境公益诉讼方面,去年共有40多件公益诉讼案件。

  陈吉宁说,下一步将继续开展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年活动;破解体制机制的束缚,加强基层执法能力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保持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的高压态势,把环保法落到实处。

  “长江保卫战”胜利了吗?

  在回应“长江水质治理”问题时,陈吉宁表示,2016年,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保护进展较为明显。去年沿江11省市I到III类的水质断面比例是75.2%,提高了2.8个百分点。劣V类水质断面下降2.9个百分点。

  陈吉宁表示,目前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有四个问题:一是流域的系统性保护不足,生态功能退化严重,缺乏整体性。二是污染物的排放基数大。不论是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的排放总量分别占全国的43%、37%和43%,饮用水安全的保障任务非常艰巨。三是沿江化工行业环境风险隐患突出,守住环境安全的底线挑战很大。四是部分地区城镇开发建设严重挤占江河湖库生态空间,发展和保护的矛盾仍然突出。

  据陈吉宁介绍,下一步,将采取建立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优化沿江产业布局,推进污染综合治理、提高流域生态环境承载力、严格执法监管等措施进一步改善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质量。

  土壤污染如何防治?

  土壤污染事关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备受关注。土壤污染应该如何防治?

  “去年5月28日,国务院印发了《土十条》,经过两年多的工作,50余次修改,已经正式实施。”陈吉宁介绍,《土十条》是下一步解决当前土壤污染问题的重要工作部署。基本思路是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陈吉宁说,土壤污染治理不是把土都挖出来,粗放的无序治理,而是强调:预防、风险管控和安全利用。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2017年,在土壤污染治理方面,环保部将全面开展全国土壤污染污染状况详查,进一步完善土壤污染防治法规标准体系。

编辑: 李江雪
关键词: 环保部;陈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