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新闻中心 > 央广网独家报道

央广网

“最美公路”213国道:三段可触摸的长征故事

2016-09-11 23:43:00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松潘9月11日消息(记者 王晓蕾)全程2827千米的213国道,从甘肃兰州可直通云南磨憨,其中的四川段被很多网友评为“中国最美丽的公路”之一。沿着这条公路驱车行驶,两旁便是广袤无垠的草原,抬头看蓝天白云,低头见牛羊吃草。如此美好的场景,却很少会有人联想到,80多年前红军长征过草地时所经历的那段悲壮岁月,正是发生在这片土地上。

  

  213国道两旁的风景(摄影 王晓蕾)

  1935年6月,中央红军和第四方面军在达维胜利会师后,在阿坝地区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并确定了北上的战略方针。为阻止红军北上的步伐,蒋介石派胡宗南部精锐部队死守在松潘一带,对环境极其恶劣的草原地区则疏于防守。1935年8月21日,为了躲过国民党的围剿,红军开始过草地。行军队列分左右两路,平行前进。右路军由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等率领,自四川毛儿盖出发,进入草地。经过7天的艰苦努力,右路军终于到达草地尽头的班佑地区。

  红军经过的草地位于青藏高原同四川盆地的连接段,海拔平均在3500米以上。这里地广人稀,高寒缺氧,草丛里河沟交错,积水泛滥,一不留神就会陷入泥潭中拔不出腿。上万名战士,曾经牺牲在这片沼泽中。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张爱萍曾写诗描述过这其中的艰辛:“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风逐浪。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

  

  红军曾经走过的日干乔草原(摄影 王晓蕾)

  松潘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西南面紧靠红原县、黑水县,北与九寨沟县、若尔盖县接壤。今天,记者从松潘出发,沿着213国道行驶,途径毛儿盖、班佑、巴西等当年红军过草地时途经的区域,在沿途不停出现的雕塑群像和博物馆橱窗里真切的实物中探索那段看似遥远却又真实的历史。

  木板借据——治军严明 绝不白拿老百姓一颗粮

  从松潘县城出发,沿着213国道行驶不久,远远的就会看到元宝山顶上的一座纪念碑。

   

  红军长征纪念碑(摄影 张克清)

  这座红军长征纪念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纪念长征某一个事件或某一次战斗的纪念建筑,而是红军长征的总纪念碑。当地的导游向我们介绍,“把总碑建在松潘是因为红军长征在四川的时间最长,前后达20个月,足迹遍及四川省的73个县市,面积达三十多万平方公里;其次,爬雪山、过草地等重大的军事行动都发生在四川。当年党中央召开的著名的毛尔盖会议的地址离松潘只有几十公里。因此,红军长征纪念碑选址在这里,最能体现长征精神,意义也最深远。”

  这座纪念碑属于松潘红军长征纪念碑园的一部分,碑园门口上九个烫金的大字由当时已经84岁的邓小平题写。

  

  松潘红军长征纪念碑园(摄影 张克清)

  在这个碑园的纪念馆中,记者发现了这样一块木板。这是一份借据,是当年长征中,红军对藏族百姓们的承诺——绝不白拿他们的一颗粮。

  

  红军当年的“木板借据”(摄影 王晓蕾)

  过草地前,红军曾在毛儿盖地区驻扎过三个月,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过草地筹集粮草。

  受到国民党军队反面宣传的当地藏族老百姓们,听说红军是一个“无恶不作”的军队,纷纷携家带口逃到山上避难。当时正值青稞成熟的季节,红军急于筹集粮草过草地,但是田地的主人却迟迟找不到。无奈之下,领导层决定战士们到田里收割无主青稞后,由前敌总政治部在田边竖一块木板,写明收割缘由,作为借据。

  “田内割了青稞二百斤我们自己吃了,这块木牌可作我们购买你们这些青稞的凭证…可以到任何红军部队或者苏维埃政府兑取…”这块保存在博物馆里已经泛黄的木板,就是当初红军在毛儿盖地区筹粮时跟当地村民的“借据”。

  根据博物馆的讲解员介绍,借据中的“二百斤”字样,无论从字体还是大小上看,都是后填上去的。因为当时红军没有具体统计收割的粮草数量,所以在斤数上选择了空白,希望由田地的主人填写。后来,淳朴的藏族人民,自己填上了“二百”,虽然当年红军收割的斤数远远大于这个数额。

  通过红军类似“木板借据”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实际行动,藏民对红军的印象逐渐改观。“藏民们慢慢知道了原来红军并不是国民党所说的‘坏兵’,而是会帮助藏民的好兵”,若尔盖地区史政办副主任徐绍勇对记者说,“在后来红军过草地的过程中,藏民给红军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80多年过去了,墨水深深的渗进木板,一字千金,共产党员时刻谨记。

  七根火柴——一名共产党员最后的党费

  213国道沿线,一个十分显眼的红色塑像,总是不经意间闯入人们的视线,衬着蓝色的天空格外的醒目。一只大手中,握着一个火柴盒,一颗红星上,闪耀着7根火柴。

   

  七根火柴雕像(摄影 张克清)

  王愿坚在1985年发表的《七根火柴》的小说中,生动记述了这一曾经真实存在着的故事——一名战士在即将陷入沼泽的战友身上找到了一本党章和宝贵的七根火柴。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战士牺牲了,火柴和党章留了下来。

   

  七根火柴雕像(摄影 张克清)

  “这个故事就真实的发生在这个纪念碑的附近” 若尔盖县史志办副主任徐绍勇对记者说,“看似普通的火柴对于在草地中行进的战士们来说,就像是救命的药品一样。”

  草地天气,一日三变,温差极大。夜间气温降至零摄氏度左右,经常冻得战士们瑟瑟发抖。有老红军介绍:在草地的几天里,脚是湿的,衣服是湿的,地是湿的,柴草是湿的,身上几乎没有干过,能冻死人。徐绍勇也介绍:“草泽中的水都是有毒的,需要煮沸才能喝。所以,火柴是草地上最珍贵的物品之一。这位战士留下的火柴,不知可以带给多少战士温暖,挽救多少战友的生命。”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摘自《七根火柴》)

  这位共产党员牺牲了,更多战友活了下来。

  金色鱼钩——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

  213国道旁,有一座主体为灰色的塑像。一位小红军靠在一位老红军的身旁。老红军的手里拿着根鱼竿,小红军托着腮看着他。底座有四个金色的大字“金色鱼钩”。

   

  金色鱼钩塑像(摄影 张克清)

  “左边的这位老红军人们都叫他‘老班长’”徐绍勇指着塑像给记者介绍,“1935年秋,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三名小同志得了肠胃病,为了不拖累大部队的进程,组织就派这位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那个时候真是苦啊”,徐绍勇说,“为了让他们的病快点好起来,老班长几乎找遍了整个野地,但也只是找到几颗野菜。他把野菜和着青稞面熬成糊糊,这可能是他能够给这几位小同志最好的饭了吧。”

  但是很快,仅有的一点青稞面吃完了,饥饿肆意的威胁着他们。

  有一天,老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老班长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做成了一个简易的鱼钩,成功钓上了一条大鱼,三个小同志终于吃上了一顿饱饭。

  

  金色鱼钩塑像(摄影 张克清)

  这以后,每天老班长都在靠近水边的地方扎营,希望能多掉几条鱼给小战士们补补身子。

  在老班长的照料下,小同志们的身体慢慢的恢复起来。

  但是,就在他们即将走出草地的时候,老班长却倒下了。

  “因为每到吃鱼的时间,老班长从来不和他们一起吃,而是等他们吃完饭后,再静静地吃他们剩下的食物,往往只是几片菜叶。”徐绍勇说。

  长时间的饥饿让老班长越来越虚弱。最终,他还是没能走出这片草地。

  213国道仍然向前延展着,当年红军过草地时经历的“死亡沼泽”也已经慢慢地变成湿地,滋润着一方水土。观光的游客们在路上笑着拍着照片。这笑容或许是牺牲在这片土地上的数以万计的红军战士们最希望看到的画面。

编辑:王文伟

关键词:长征;国道;故事

说两句

相关阅读

大渡河畔二度“长征”:安顺乡的脱贫之路

9月10日,“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四川站)在成都正式启动。 其实,脱贫攻坚对于安顺乡来说并不是一个“小目标”,用史呷的话说,“既要扶上马,又要送一程;既能除病痛,又要斩断根”。

2016-09-11 19:57:00

长征路·新故事:精准扶贫 物质、精神一把抓

央广网赣州9月10日消息(记者 石昊鑫 范存宝)于都县地处赣州市东部,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82年前,一场载入史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江西省于都县起步,8.6万名红军将士就此踏上漫漫征程, 82年后,同样在这片诞生和传扬长征精神的红色沃土,面对国家提出的“十三五”期间全面脱贫攻坚的宏伟蓝图,江西省于都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谱写了长征路上的新故事。

2016-09-10 14:10:00

长征萌漫故事:彝海结盟 情比海深

中央红军强渡天险金沙江之后,暂时摆脱了蒋介石的重兵围追堵截。但是,还未能实现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中央最终决定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一师一团(陆军第五十四集团军猛虎师前身)和工兵连为先遣队,穿越彝区,迅速抢占大渡河边上的安顺场渡口,掩护中央红军主力渡河。

2016-09-08 08:08: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猜你喜欢

视觉焦点

推荐视频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证15050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02120007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