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披露,有关方面提出在山东曲阜筹建孔子大学得到教育部回应。这注定是一个引来热议乃至争议的方案。

  孔子在中国极具指标性和符号意义。由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使孔子代表的儒家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历史和现实,他本人则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不可替代性的思想家。正是这样的原因,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孔子是“轴心时代”人类文明重要拓荒者之一。又是这个原因,当下孔子作为中华文化符号和标签,以“孔子学院”的形式走向世界。

  以指标性人物命名大学在世界属于通律,美国的哈佛大学,我们的中山大学,等等。但新设立一所以人名来命名的大学,仍然较以地名命名更复杂,因为至少需要将名字背后最鲜明的东西表现出来,且不能引发过多争议。以孔子命名大学只是借助文化符号,还是直接把孔子建筑于小农经济或农业文明,封建制度与血缘伦理思想灌注于学生,这是难以回避的问题。

  可以肯定,在高度借助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自信的当下,打孔子旗号既不会带来违和感,同时还很合逻辑,但存在其间的问题无法回避。比如,曾有民间人士搞了个“孔子和平奖”,屡屡被获奖者拒领,原因恐不能仅归咎于权威性,一定涉及到孔子代表的儒家文化走向衰落还是走向新生,这是萦绕于国人耳畔挥之不去的疑问。

  再加上五四运动以来,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跌宕起伏,包括新文化运动砸烂孔家店,也包括新中国成立后屡受冲击,都要求作出符合时代的价值评价。其间尤其要回答孔子思想与现代文明有无冲突,与当代政治思想有无结合点。要害之处都不能含糊,必须态度鲜明,同时还要有内生逻辑作支撑。

  当然,这些矛盾问题看起来尖锐而又复杂,但并非不可化解,只要对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作出时代解读,构成清晰严密的逻辑链条,就能够自洽和他洽。比如,理解了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繁荣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并按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待包括孔子思想在内的儒家文化,就能够推动这一文化大系再造辉煌。换言之,只要专业理论工作者拿出真知灼见的系统思想理论,并得到国家背书,社会所接受,以至于世界接纳,绝大多数问题将消于无形。

  倘真如此,孔子大学可办,甚至该大学还能够借孔子之名以更快步伐走向世界。如果相反,招牌下面良莠不分,和盘托出,必定引来众多疑惑和争论,其意义价值大打折扣,甚至走向初衷的反面。(央广网特约评论员 方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