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深圳市南山区桃源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罗林姣曾为哈佛大学博士后、南京大学副教授的消息引发网友讨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哈佛大学博士、博士后,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从公开的履历信息看,罗林姣堪称“天之骄子”。也正因如此,部分网友认为,罗林姣从科研道路退出,转而出任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是“大材小用”“书都白读了”。

  这样被“送”上热搜的并不是个例。在此前,“95后海归硕士做汽修工”;浙江余杭区公示的招聘名单里清一色是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其中8个岗位是街道办事处等消息就被广泛讨论。

  虽然很多人认同职业只有分工不同,而无贵贱好坏之分的观念,但本次罗林姣被网友关注,事实上也暴露出少数人仍然对职业选择存在“刻板印象”,认为基层工作不需要太高学历的人才,高学历人员就应该从事科学家等工作,否则便是资源浪费和“屈才”。

  罗林姣真的“屈才”了吗?

  公开资料显示,桃源街道辖区内有深圳大学城等,也是深圳市推行国际化街区建设街道之一。对于罗林姣而言,在高校资源丰富的街道工作,可以将个人经历与工作需要很好地契合。

  这样的选择不但不是“屈才”,反而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而只有越来越多的“罗林姣式”人才出现,才能逐渐打破公众对职业选择的“刻板印象”,从而为全社会塑造更多元的职业发展观念。

  随着新生产方式的出现和职业结构的变迁,公众对职业有了更多元的选择。以往认为经过科研训练,就必须从事科研工作的观念显然已经十分狭隘,职业选择也非必须走“常规道路”,科研训练培养的严谨思维同样可以应用在其他职业中。

  对于基层而言,很多专业性强的工作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支撑。更多高学历、高技术、踏实工作的人才加入,也有助于干部队伍进一步年轻化,从而能更好地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推动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

  在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的当下,期待全社会对年轻人的职业选择有更大的接纳度。(央广网评论员 王子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