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8月下旬,全国各大高校在半年之后终于迎来了陆续返校的学生们。据媒体公开报道,北京目前已有10万左右大学生返校。出现如此大规模人员的跨区域流动,一方面说明我国疫情防控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果,但另一方面也对接下来的疫情防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按照新版《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更新版)》对学校疫情防控的要求:一要严格做好校门管控,二是学生非必要不外出。

  这是否意味着高校要实行全封闭式管理,一入校门便再难踏出?随着“十一”长假临近,不少学生也纷纷担心,一旦开学是否意味着放假也不能离校?

  8月27日,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登峰对部分高校“一刀切”封闭式管理进行公开回应:“这既不是封闭式管理,也不是不准出来。同时,对高校教职工与学生同等管理,一视同仁。此外,至于‘十一’假期学生能否外出离校,需要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反对‘一刀切’。”

  虽然没有具体指明哪些地区、哪些学校可以因地制宜,但这则回应还是给出了明确的信号,即封闭式管理不等于不准出校,同时对教职工的管理要与学生一视同仁。

  的确,随着高校开学,日常教学逐渐正常化,不同年级的学生也有不同的需求,比如,应届毕业生需要外出实习、找工作,教职工也有每日上下班的通勤需求,不可能在学校“一关了之”。不过,虽然我国的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但绷紧的弦也丝毫不能松懈,否则很容易功亏一篑。这便对高校的疫情防控工作提出了更高、更细的要求,不能因为“懒政”选择“一刀切”。另外,要真正做到因地制宜精细化管理,大到管理政策怎么制定,小到学生的吃饭、出行怎么解决,这些都考验政策制定者的精心与耐心。

  希望即将开学的高校能多为自己的学生着想,切实地执行教育部的要求,同时也给予学生相应的关怀;也希望步入校园的学生们能做好防疫措施,不给学校、家人、自己“添堵”,保护好自己,便是为防疫作贡献。(央广网评论员 孙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