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以来,持续强降雨正导致我国南方地区部分江河水位上涨,山洪地质灾害频发。危机关头,提升公共应急处理能力,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

  当公安、消防、卫生、气象等应急部门在灾害一线冲锋陷阵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与民间组织也正在积极地投身其中,有所作为,而广泛性和参与性正是我国公共应急处理能力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较于作为志愿者的个人,企业是人、财、物的集合体,具有强大的组织力、创造力和行动力,它们是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当下,在实力增长与意识提升的促使下,越来越多优秀的企业家和企业正在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责任自觉。在防灾减灾救灾中,他们积极捐款捐物,救急纾困,化引领为担当,为公共应急处理能力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来自企业界的人大代表就提交了一份有关建设我国灾害预警等公共服务体系的议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前瞻性,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技术发展的自觉是以人为本,赋能各行各业。在新基建潮流的引领下,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扑面而来,为我们开启了美好生活新时代。在应急抢险领域,新技术也找到了场景运用与公共服务的用武之地。物联网串联起手机、电视、音箱等智能化设备,实现应急信息传播的无缝对接,北斗卫星能够实现灾情地点以及受灾人群的精准定位,大数据、云计算则可为灾区提供千人千面的特定服务等。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5G远程医疗系统让北京的专家跨越1200公里,与武汉“战疫”前线的临床医生实现“面对面”高清救治指导;通过5G+VR(虚拟现实技术)的直播方式,游客就能身临其境般地加入“云旅游”。同样,新技术、新运用也一定能在公共灾害应急领域大显身手。

  当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断高涨,技术的发展水平不断成熟,基于可靠、可信、可控的有序引导就成了公共应急处理能力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所在。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以及专业单位能不能将包括企业在内的社会组织有效地纳入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当中,通力合作;能不能善于把新技术、新手段、新理念运用到防灾减灾救灾的工作当中,这些都是衡量其能力建设与职能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

  据了解,目前中国气象局、国家应急广播等公共服务部门正在与一些拥有新技术、新设备、新运用的实力型企业开展合作,努力把灾害应急传播能力延伸到各个数字终端。可以预见,继传统的广播电视之后,具备专业灾害预警、疏导能力的智能手机、智能电视,今后必将在灾害应急设备中占有一席之地,它们提供的服务将覆盖到更偏远的地区、更精准的人群。

  作为一个自然灾害较为多发的国家,我国的公共应急处理能力建设还需要不断加强。随着更多社会力量的加入以及新技术的不断赋能,我们相信,一道众志成城、合力共建的安全防线正不断构建牢固,我国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将进入新的境界。(特约评论员 夏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