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复工复产正全面推进,人们的生活逐步回归正轨。多地景区、文博单位已有序开放,公众想出门旅行,借此放松心情的意愿也逐步变强。

  “五一”小长假将至,现在能出门旅行了吗?专家们给出了“定心丸”。

  李兰娟院士此前称,在做好防疫情输入、反弹工作的前提下,复工复产复学以及适当的旅游都是可以的。在4月2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录召也表示,对于大部分近期没有病例报告的地区,出行旅游较安全。

  不过,吃下“定心丸”,不代表就可以“放飞自我”。确保“五一”假期出行安全,疫情防控仍是重中之重。

  当前,境外疫情持续蔓延,国内疫情防控任务仍然复杂艰巨,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要求下,任何人都不可掉以轻心。“宅”了几个月后,想要“报复性”旅行的心情固然可以理解,但如果过于“放飞自我”,因一时放松警惕导致疫情反弹,则得不偿失。

  文化和旅游部此前曾发布通知,提醒游客“五一”出游要做到疫情防控不放松,持续保持警惕状态。近期,各地也公布了“五一”出游的相关规定。如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通知,要求疫情防控期间,所有恢复开放旅游景区限量接待,游客接待量不得超过最大承载量的30%。

  此外,多地也发布公告,限制部分初高中学生的出行范围。如安徽淮北市教育局要求严格师生健康管理,“五一”“端午”放假期间师生不得到市外旅行,湖南株洲市教育局也倡议师生及家长“五一”假期非必要不离开本地。

  “五一”期间,公众出行不妨选择就近的公园等室外场所,如需跨区域旅行,也应当做到“心中有数”。出游前提前了解目的地最新疫情防控政策,以及景区开放、限流措施,合理规划旅游线路及时间,间隔入园,错峰入园……一系列“未雨绸缪”的措施都可以帮助游客更好地保护自己。

  不论是继续居家,还是出门旅行,“五一”小长假期间,公众都应该持续注重个人卫生,不聚集或聚会。出游途中,游客也应当佩戴口罩,自觉与其他人保持1米以上安全距离,不攀枝折花,就餐时使用公筷公勺。每个人的自觉自律和高度警惕,都将是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的重要环节。

  疫情尚未结束,“五一”小长假畅享大好风光,也要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不放松,莫因“放飞自我”让前期抗“疫”成果功亏一篑。(央广网评论员 王子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