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将至,公众扫墓祭祀活动逐渐增多。恰逢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与以往的线下祭扫相比,今年各地更加提倡预约祭祀、网上祭扫、家庭追思、鲜花代祭等方式,多地网络祭祀平台相继开通,“云祭扫”成为了清明节的新潮流。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于4月1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范瑜介绍,为了巩固疫情防控成果,今年民政部大力推广非现场的祭扫方式,包括网络祭扫,推广家庭追思,开展公益性的代祭服务等。

  全国多地也已经出台了清明祭扫的相关通知。如天津发布通告,暂停今年清明节祭扫服务,对办理骨灰安葬业务或新葬逝者骨灰探视采取人数限定措施。南京市要求以公墓、骨灰堂为单位,由工作人员代为开展一次集体祭扫。此外,该市还从3月20日起开通了网上祭扫通道,公众可通过线上献花、祈福等方式寄托哀思。辽宁锦州也要求疫情防控期间取消祭扫活动,倡导采取网上祭祀、“云”祭扫、家庭追思等方式祭奠先人,禁止在道路、广场、居民区、公园、绿地、风景区等公共场所,进行烧纸、烧香、抛撒纸钱、送灯等祭扫活动。

  事实上,近年来各地都在大力推广文明、简朴的祭扫习惯,摆放鲜花、种植树木、家庭追思、网络祭扫等方式逐渐被公众接受。新冠肺炎疫情阴影笼罩之下,这类祭扫方式的现实意义进一步凸显。

  文明祭扫,是巩固疫情防控成果的现实要求。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我国疫情阻击战尚未结束,因祭扫带来的人员流动和聚集,将会加大输入性和聚集性疫情传播风险,也将给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增加压力。清明节祭扫原本是为了慎终追远,让生者更好地前行,倘若因此破坏了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则未免因小失大,也不符合这一节日的文化内涵。

  文明祭扫,也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必然选择。众所周知,传统焚香烧纸的祭祀方式会增加对大气的污染,因攀比心理作祟认为祭品越多越好的观念更是容易让清明节变味。破除陋习,选择更加文明、节约的祭扫方式,无疑会在助力疫情防控的同时,让城市更加气清景明,营造文明健康的节日氛围。

  清明节扫墓祭祀,最重要的是寄托哀思,悼念已故亲人。形式变了,但想要传递的心意不会变。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通过“云祭扫”等方式减少人员聚集,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对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负责,就是对亡者最好的告慰。(央广网评论员 王子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