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给各国经济及正常社会秩序带来了重大影响,也容易给公众蒙上心理阴影。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心理疏导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

  紧急状态下,个体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心理学上称之为“应激”。若长时间得不到正确应对或疏导,就会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在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长时间高强度、高风险工作等因素都会导致个体产生压抑、焦虑、无力感、紧张、易怒等情绪。

  直面疫情的一线工作人员心理压力过大如何调适?新冠肺炎患者及家属,特别是病亡者家属是否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治愈后的肺炎患者是否会在居住、就业等方面受到歧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怎么办?承受重大经济损失的普通人如何克服焦虑情绪?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各地在做好疫情防控,有序推进复工复产的同时,全力抓好物资保障,尽快开展心理疏导工作。

  事实上,早在2017年,22个部门就联合发文,出台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重视和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在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中的作用。

  此前,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也印发了《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要求将新冠肺炎患者及家属、病亡者家属、特殊困难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参与疫情防控医务工作者、公安民警(辅警)和社区工作者等一线工作人员作为重点,持续开展心理疏导服务。

  有效开展心理疏导,既是帮助公众恢复心理平衡,重建自信心的重要举措,也是政府危机管理水平和现代化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当前,中国国内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向好,各地复产复工有序推进,社会生活逐步“复苏”,更需要加大心理疏导力度,帮助公众正确应对焦虑情绪,减轻疫情对身心产生的消极影响。

  当务之急,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应当高度重视公众心理健康问题,针对不同问题予以精准干预,为有需求的群体提供专业心理辅导,将心理疏导工作真正纳入到疫情防控及复工复产工作中来。

  家人、朋友及社会的支持也将是舒缓情绪的“良方”。对新冠肺炎患者及家属多一点关爱,向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道一声感谢,特殊时期彼此多一份理解,及时发现并疏解亲朋的焦虑情绪……每一个微小的举动都可能帮助到身边需要心理疏导的人。

  同时,如果负面或紧张焦虑情绪长期无法自主调节,甚至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工作或学习时,公众也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士的帮助和指导。(央广网评论员 王子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