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20,中学一般不早于8:00。”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学生的必要睡眠时间、学校作息时间、晚上就寝时间等3个“重要时间”作出明确要求。这也被舆论解读为“睡眠令”。

中小学生苦于缺觉少眠久矣。根据教育部相关意见,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然而教育部的调查显示,小学生、初中生平均睡眠时长分别为9.5小时和8.4小时,存在睡眠不足问题。同时,社科院2021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也指出,95.5%的小学生、90.8%的初中生和84.1%的高中生的睡眠时长未达标。

可见,中小学生睡眠不足已经颇为普遍。解决这一问题,相当程度仍有赖于国家层面的统筹布置。教育的“剧场效应”很容易导致学生竞相压缩睡眠时间。毕竟自己多睡了,别人依然在焚膏继晷,在教育评价中陷入不利局面的压力,让学校、家长、学生很难没有顾虑地选择“充足睡眠”。

因此,保证学生睡眠需要以“宣战”的决心进行一场全方位规划,保证政策要求可以贯通到每一所学校,整体性打破存在于学生和学校之间的“剧场效应”和“囚徒困境”。这次教育部的新规就体现了一种精准与系统:到校时间具体到分钟,同时要求作业、校外培训、游戏等均要为睡眠让路,都提出了时间要求,就是为了尽可能排除所有可能消解政策目标的因素,保证政策的普适性。

当然,也要看到量化目标落地必然会面临一些现实压力。但这次新规依然体现了一种导向:“头悬梁锥刺股”等传统规训需要被现代教育场景重新审视与提炼,社会应当重塑一种更健康的教育理念,深入推进系统改革,逐渐让中小学生的睡眠不再成问题,保证学生知识与体魄的全方位成长。(央广网特约评论员 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