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家外卖,同一个下单时间,同一个配送位置,开通会员后的配送费却比非会员高?近日,一篇名为《我被美团会员割了韭菜》的文章上了热搜并引发热议,很多有类似经历的网友纷纷吐槽,“天下苦大数据杀熟久矣”。

  对于这件事,美团回应称是出现了“缓存位置偏差”。作为一个号称日活数千万,以精准算法著名的科技公司,在此物议沸腾的情况下,这样的辩白显得有些苍白无力。退一步讲,即使是技术BUG导致,这样的错误成本让消费者来埋单,也毫无道理和说服力。不仅仅是美团,包含其他平台在内,若想平息网民的怒火,恐怕不能停留在“解释”的层面上,更要有实际的解决措施,最重要的是收起“投机取巧”的小心思。

  不难理解的是,对于平台来讲,给出怎样的优惠政策、多大的补贴力度,都是商业行为。从商家的角度来看,推广时期的大幅度优惠付出了大量成本,目的就是等到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甚至形成市场支配地位时,“连本带利”地收回来。而在消费者看来,额外付了会员费用,不但没有享受到额外的优惠与服务,就连普通的新用户都比不上,反而被更精准地“割了韭菜”。企业的这种“杀熟”行为,只会让消费者对平台失去信赖,可谓是竭泽而渔,更是对公平市场交易原则的蔑视,对市场交易秩序的破坏,对消费者权益的肆意践踏。

  今年11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中第十七条提到了“差别待遇”,其中特别提到一点,就是“基于大数据和算法,根据交易相对人的支付能力、消费偏好、使用习惯等,实行差异性交易价格或者其他交易条件”。“会员”与“非会员”的配送价格差异是否构成了“差别待遇”?相关监管部门应及时介入,加强整顿,或约谈,或查处,督促企业平台查找系统漏洞,补齐服务短板,并进一步对行业制定更为细化的规范,对用户数据保护和使用建立严格的规范。

  未来,希望美团给人们送来的是美食,大数据给人们提供的是便捷,切勿让“吃相”过于难看。(央广网评论员 田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