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7日消息(总台记者管昕 郑柱子)中国之声大型记录报道《你好,2022》,本期推出《我是香港人,更是大湾区人》。

深圳罗湖区黄贝街道的黄贝岭村,是罗湖区乃至深圳较为古老的村庄之一,有着几百年的历史。这座位于深南大道最东头的城中村,距离连接香港和深圳的文锦渡口岸,步行只有10分钟的距离。罗湖是深圳的老城区,这里可以算得上是深圳特区发展的起点。今年是我们第九个年头走进这个深处闹市区的城中村,感受它的活力和变化。

从旧村改造到城市更新,从脏乱差的“握手楼”再到焕然一新的公共空间,这九年,黄贝岭的蝶变进入加速度,而更让人感受到温暖的是很多曾落脚黄贝岭的异乡人,在一系列的政策红利下,通过奋斗落户深圳,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来了就是深圳人”,在他们身上真切地成为现实。

那么,乘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黄贝岭又将如何扬帆起航?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

 

1987年出生的港籍青年阿达,已回到黄贝岭定居多年,在深圳从事大型商业品牌招商策划。他本是黄贝岭村村民,中学时到香港求学,香港理工大学毕业三年后,选择回到深圳发展。起初,他的妻儿由于教育政策等原因留在香港,而他只能往返香港深圳两地跑。阿达告诉记者:“我的孩子是在香港出生的,当时孩子在香港读书,我在深圳工作。不加班就去香港,加班就在深圳住,偶尔要去那边照顾他们。”

2021年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在黄贝岭村建成投入使用(总台央广记者 管昕 摄)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包括教育、就业、办证等一系列政策红利普惠到香港青年。随着黄贝岭村旧村改造项目“深业东岭”的完成,享受到改造红利的阿达一家,在黄贝岭也有了更宽敞的居住空间。

2020年,他把妻儿从香港接回深圳,一家定居在黄贝岭。阿达说:“大湾区规划出来之后,在人才引进以及一些配套服务方面,比如就业居住、孩子读书方面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和协助。 ”

2020年,随着深业东岭幼儿园的建成招生,黄贝岭村有了第一所公立幼儿园。

2021年,九年一贯制翠园实验学校在黄贝岭建成投入使用,这对黄贝岭片区的教育资源更是一次较大提升。阿达说,目前,他的孩子就在深业东岭幼儿园念书。

按照相关政策,阿达的子女也可以正常在翠园实验学校念书,这让他没有了后顾之忧,更安心在深圳发展事业。如今,他把生活重心全部放在了深圳。

阿达告诉记者,乘着粤港澳大湾区的东风,深圳的发展日新月异,和他同龄的香港籍青年,在深圳看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现在大湾区的政策出来,深圳发展的速度很快,其实在很多方面,机遇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在这里的发展机会比在香港多。”

俯瞰黄贝岭街景(总台央广记者 管昕 摄)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原点,黄贝岭所在的罗湖区,与香港山水相连、人文相亲,同时坐拥罗湖、文锦渡和莲塘三个口岸,是全球客流量最大的陆路口岸群,罗湖一直是港人到深圳生活就业的首选。

2020年7月,黄贝岭社区港人服务中心挂牌成立,地点就设在黄贝岭股份公司的二楼。这是罗湖区首批“港人服务中心”之一。目前,在黄贝岭村,有公共服务窗口——港人服务中心,也有民间自发成立的同乡会等多层次的服务平台。

罗湖区黄贝街道黄贝岭社区党委书记杨海鹏说,借助宗亲纽带,黄贝岭社区已搭建起了多形式、常态化、全覆盖的联系港澳居民、海外侨胞的服务平台。“包括疫苗接种,我们协调车辆运送他们专门去接种疫苗,不用回香港。服务港人的机制已建立起来了,希望以后变成一体化。香港居民不用回香港就可以在这里享受到同等化服务。在大湾区建设和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大背景下,这是一个大趋势。(这方面)黄贝岭是跑在前面的。”

文锦渡口岸,是连接香港与深圳的口岸。处于深圳市深南大道最东头的黄贝岭,步行到文锦渡口岸只要10分钟的路程。这也吸引了不少港籍青年选择在黄贝岭购房或者租房居住。

初步统计,近600名香港籍居民长期居住在黄贝岭社区。

杨海鹏说,黄贝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设有港人服务窗口,居住在这里的香港籍居民,在黄贝岭就可以享受到针对港人需求的公共服务。“在这里有黄贝岭村民,也有在这里买房或者租房的香港籍居民。党群服务中心建有港人服务专窗,包括他们生儿育女、就业、办证等公共服务,这里都有。”

黄贝岭城中村综合整治效果明显,多了整洁,少了凌乱(总台央广记者 管昕 摄)

黄贝岭的2021年,记者看到的最大变化,一是城中村综合整治的完成,以往“握手楼”污水横流、火灾频发、治安混乱、线路满天飞等脏乱差的居住环境有了彻底改变;二是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翠园实验学校的建成招生,现代化的教学楼,高标准的橡胶跑道,高品质教育资源的配套,无疑给黄贝岭片区的物业增值不少,更重要的是,居住在黄贝岭的异乡人子女也有机会进入这所学校读书。

杨海鹏说,即使是社保积分较低的常住人口子女也有机会在这里读书。“就是积分很低,排到F类也能来这里读书。只要过了社保最低线,公共服务资源也向他们开放。这个(学校)是加足马力,用最快的速度建成的。”

12月27日,黄贝岭社区党委书记杨海鹏向记者介绍城中村综合整治的效果(总台央广记者 管昕 摄)

作为社会治理最基层的社区书记,杨海鹏每天思考最多的,就是社区如何更好地服务在黄贝岭生活的每一个群体。社区工作,千头万绪,事无巨细。而黄贝岭的很多工作,在街道举足轻重,几年前,这里曾是一个党建软弱涣散的社区,而且流动人口多,消防事故频发。

如今,黄贝岭社区的各项考核指标已经排到了街道的前列。刚调任黄贝岭一年多的杨海鹏告诉记者,通过2021年的城中村综合整治,黄贝岭已变身为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的宜居社区,成为罗湖区13个先行示范社区之一。

黄贝岭社区党委书记杨海鹏向记者介绍“握手楼”管道下地、垃圾分类的相关情况(总台央广记者 管昕 摄)

杨海鹏说:“我们加大了硬件和软件的投入,饮用水、电气设备改造,包括燃气入户、三线下地,消防管网的完善,已经解决了以前没有消防水、水压不够、只能用燃气瓶的问题,现在跟小区的条件基本一样了,下一步就是居民意识的问题。”

目前,黄贝岭的大部分区域仍是“握手楼”。但记者元旦前夕漫步其中,看到“握手楼”的巷子里,各种飞线已不见踪迹,街道整洁,消防设施完备,摄像头遍布各处,安全感十足。

黄贝岭村4.6万人的常住人口中,流动人口占比94.5%。537栋楼宇,包括自建房在内的多层525栋,高层12栋。社区管理的难度较大。2007年在黄贝岭成立的同乡村流动党支部——四川达州同乡村流动党支部,开始探索以党建促进社区治理的破冰新路。

2021年,在达州同乡村流动党支部基础上,黄贝岭社区又成立了湖北同乡村流动党支部、江西同乡村流动党支部。在四川达州同乡村流动党支部书记邱兴堂看来,黄贝岭在创建示范社区的过程中,外地人的参与感更强了,而这背后更深层次的现象是,有更多的异乡人融入了深圳。邱兴堂说:“环境变好了,大家的精神面貌、思想也跟着变化了。现在社区干净多了,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多了,人们参与度高了,跟这个城市的融合度也高了,我觉得这是真正需要挖掘的。”

黄贝岭村“握手楼”一角(总台央广记者 管昕 摄)

融入深圳,也许是落脚黄贝岭的异乡人想得最多的。而对于阿达这样的香港籍青年,也在思考重回黄贝岭定居,要以怎样的方式更好地融入深圳,建设黄贝岭。在他看来,黄贝岭的核心优势是物业,吸引科创型或者文化创意类企业入驻,尤其是吸引更多香港籍青年在这里投资创业,或许可以改变黄贝岭单一的产业形态。阿达说:“这样可以刺激到他们对深圳或者国家的归属感,是有益的。事业安顿下来,他们在这边的生活也比较稳定,对人才的输入是很有效的。”

罗湖区黄贝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丘宇辉也表示,黄贝岭地理位置特殊,交通便利,有条件在深港融合过程中,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成为香港青年创新创业的新舞台。“要有新的产业支撑,有产业带动,可以建设香港青年的创新创业基地,吸引香港的青年过来创业,或者带动本地的青年来创业,这个方向可以大力推进。”

编辑:杨璇铄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208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