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共和国追梦人】杨丕追:临沧碗窑村制陶“窑变”的推动者

2019-07-09 15:11:00来源:央广网

  1736年,湖南姓罗、杨、邓的3名年轻人来到如今的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在碗窑村建起了第一条龙窑开始,制陶就成为碗窑村代代相传的一门传统手艺,至今已传承10代。

  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陶器制作产业成为碗窑村很多家庭主导产业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在碗窑村,你随处可以看见传统的陶酒坛、陶罐、陶酒壶等陶器,家家户户都把自己的产品摆在架上,甚至就干脆摆放在院子里,成为这个传统村落一道特别的风景。

  在传统产品依旧占据主要市场的同时,有更多的碗窑村制陶手艺人开始探索在保留好制陶传统的同时,如何创新技术,让产品更加环保、精美,富有艺术气息,实现更好的产值,实现碗窑村制陶的时代“窑变”。

  作为碗窑村制陶业的新秀,杨丕追一直坚持着自己探索传统制陶工艺发展的梦想。

  杨丕追自幼喜欢家传的制陶手艺,15岁正式师从父亲开始学习制陶。在认真学习传统制陶技艺的同时,杨丕追发现本村生产的咸菜坛、大酒坛、土陶碗等土陶产品需求量下降,传统的产品需要原料较多,原料不能充分使用,加之传统的土陶产品主要作为生活用品,以实用为主,没有对原料进行深加工,工艺粗糙,产值不高,这严重影响了碗窑土陶产业的深入发展。

  为了解决碗窑土陶存在的问题,杨丕追先后到建水、个旧等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他不断积累经验,调整发展思路,努力探索碗窑村土陶业的发展新路,最终实现了碗窑土陶产品转型,做到产品从实用品到艺术品的提升。

  传统制陶,对陶土不进行精细过滤,导致产品砂眼较多,手感粗糙。他从陶土的加工开始,加强过滤环节,增加泥土的细腻度,做出来的成品比较光滑,提升了产品的品位。碗窑的土陶全部采用传统的龙窑烧制,土陶的温度控制全凭经验,如果温度不当,产品的颜色就不均匀,品相较差,产品还容易在烧制过程中变形,次品率较高。到建水参观时,杨丕追详细了解“燃气窑”的烧制方法。2014年,他决定把自家制陶工作室扩大并实现产品转型,于是购置了一台“燃气窑”。经过调试,杨丕追很快用“燃气窑”烧制出了第一批土陶产品,“燃气窑”温度设定后是恒温,烧制出来的产品颜色均匀、品相端正,再小再薄的产品也不易变形,这批产品很快就销售一空。“燃气窑”的成功运用,给了杨丕追信心,让他更加投入地在土陶产品的创新上继续探索、努力。

  杨丕追的土陶产品,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在每一件产品的底子上,都盖有“杨丕追土陶”的印章。杨丕追说,从开始学做土陶,他就喜欢在自己做得比较满意的作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现在,这已经成为了他的品牌。碗窑几乎家家做土陶,每家都卖土陶,但是,只有他家的土陶产品有自己的“品牌”。目前,他已经申请注册了“杨追陶艺”的商标。因为改进了工艺,提高了产品质量,杨丕追的制陶收入不断提升,而一年陶土的使用量不过是原来的十分之一,大大节约了陶土资源。

  为了提高制陶水平,杨丕追先后参加了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班”、云南特色工艺创意设计高级研修班(第二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等课程学习。他积极推介家乡的土陶产品,带着自己的土陶作品先后参加全国乡村文化艺术节、中华技艺百县百艺——昆明官渡第五届全国非遗联展、云南省文化遗产日活动之“工匠精神·手工造”——中国(昆明)官渡第六届全国非遗联展等大型展会,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碗窑土陶。随着他在传统制陶工艺上的不断探索创新,他的土陶作品也得到了更多的人认可。

  目前,杨丕追土陶工作室已经成为村里制陶产业中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杨丕追坚持传统而又努力实现技术创新的致富成功经验,为周围的制陶人家带了好头。在他的影响下,村里越来越多的制陶人家开始创新工艺,以技术创新带动工艺水平的提升,实现土陶产品转型升级,为碗窑村传统的制陶产业注入了全新的发展动力。(报送单位:云南省网信办 作者:丁世君)

编辑: 胡莹莹

【共和国追梦人】杨丕追:临沧碗窑村制陶“窑变”的推动者

杨丕追坚持传统而又努力实现技术创新的致富成功经验,为周围的制陶人家带了好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