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用奋斗定义人生价值。我们奔跑的姿态、逐梦的身影,都将成为珍贵的回忆,谱写出华丽的时代篇章。栉风沐雨,砥砺歌行,我们与祖国共同成长,一起筑梦、追梦、圆梦。

 

本期主播:李佩娜(央广网总编室主播) 

  前言:“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脱贫攻坚到了总攻阶段,各级驻村帮扶干部要把扶贫验收当做‘大考’,进一步提高走访入户的质量,查漏补缺、善始善终,继续努力做好扶贫工作,确保贫困农民脱贫不返贫,取得扶贫工作的全面胜利。”这是2020年同煤集团驻村帮扶工作推进会上,对驻村帮扶干部提出要求。

  脱贫攻坚道路上,从来不缺国企的身影。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同煤集团按照省委“一村一品一主体”的要求,制订了常委包点、各矿包村、第一书记驻村的“三位一体”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以“精准扶贫”为核心、“挂图作战”为形式,创新扶贫思路,着力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新路径,在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道路上书写着国有企业的责任与担当。

  在大同市天镇县南河堡乡侯家夭村,有这么一对夫妻,夫妻二人勇赴一线,一人“扶贫”,一人“抗疫”。他们成了老乡和病人的“暖心人”,却成了家里的“陌生人”,他们便是李轩和宋丽,夫妻二人用无悔的青春绽放出最美芳华。

  孩子眼中的父母不同于“平常人”

  在孩子李嘉博的世界里,父母的形象可有可无。护士长妈妈总是早出晚归,对病房的患者比对自己还熟悉。村干部爸爸一个月回不了几趟家,就是回了家也是蓬头垢面的样子,睡觉的呼噜声还特别响。虽然有爷爷奶奶的格外疼爱,但学习成绩的不稳定,让小嘉博对父母有着几许埋怨和不解。

  印象里的父亲往日里文质彬彬的,下班后的书房灯总是亮着,写这写那的。不忙的时候能给自己做好吃的,能辅导功课,假日还能不厌其烦陪自己看动画片、打篮球。可近两年,他在家的日子屈指可数,从爷爷的只言片语中,他好像不当机关干部了,跑到村里当起了村干部。身份变换的悬殊,让嘉博分外疑惑。

  父亲李轩:一头扎进偏远乡村里

  “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这是同煤集团马脊梁矿机关干事李轩同志入党志愿书的结语。2018年5月,他主动请缨来到了天镇县南河堡乡侯家夭村。候家夭村地处偏远,土地贫瘠,有159户30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76户131人,村民们基本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

  扶贫首先得把心和老百姓紧密连在一起。李轩白天到村民家义务帮工、休整院垛,申请专项资金为村里安装了磨面房、休息凉亭,为全村住户更换了油布、窗帘,喷漆了大门、粉刷了墙壁。修建了12座田间过水桥、村委会门口护坡坝、4处固定垃圾存放点。筹建了爱心扶贫超市,村民每参与一项公益活动、办一件好事都会转换成积分,置换生活物品。为新农村文明建设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晚上整理《扶贫手册》《脱贫户档案》等相关资料。东家走西家窜,田间地头的奔波让群众看在眼里。从面白肤净到黑干消瘦,盘腿坐炕唠嗑式讲政策,句句实在,话话暖心,彻彻底底完成村干部的角色转换。

  俗话说得好,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李轩积极调研,转换工作思路。针对村里水浇地少,旱地多的实际,他和工作队成员入户征求村民的意见,利用20万元帮扶资金完善机井配套工程,铺设机井管道2250米,增加水浇地500多亩。为了发展产业“新路子”,经多方调研考察,建起了“集体分红”养殖场,购买了140只寒改种羊,修建800余平米羊舍,每年每户可分红160元。采用“借本付息”的方法,让贫困户发展养驴产业,每户多增收400元。为确保建羊场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他盯在施工现场,吃在现场,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扶贫工作者的担当和情怀。

  母亲宋丽:熟悉的“陌生人”

  对于妈妈的忙碌,嘉博已经习以为常了。打记事起,妈妈就是个爱学习的人,家里的医学护理书籍随处可见。国药同煤集团总院老干科、急诊科、内科重症、手术室,岗位换多了,‘官’也当得大了,早出晚归的日子更是越来越长了。“病房里的患者比我还熟悉”,习惯于学校、作业辅导班、爷爷家“三点一式”生活的嘉博自嘲道。

  父母眼中,女儿是公家人,事业为重,就是太不注意身体。公婆眼中,儿媳哪都没的挑,就是太忙了。儿子眼中,妈妈总是早出晚归,辅导作业成了奢望。“干一行,爱一行,既然选择了医护工作,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16年紧张忙碌而又平凡的岁月中,宋丽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勇挑重担成长为一名广受病患家属赞誉的护士长。岁月的打磨,病患家属一封封感谢信,让家人逐渐由不解到认同。儿子眼中的母亲,也分外高大起来。

  疫情期间,她坚守岗位一线,做好科室的疫情防控工作,保证科室及病患的安全。同时第一时间志愿报名驰援湖北,认真学习新冠肺炎的相关护理知识,为驰援做准备。已经出发四批的队员仍然没有她,再次主动向医院提交请战书。可当期盼已久的援鄂愿望达成的时候,有着严重糖尿病的父亲却突然病发了,面对着病危通知单,她心痛、她纠结、她愧疚,但只能拜托亲戚去照顾,义无反顾地奔赴湖北仙桃。

  一家三口依依暂别

  2月17日、20日,宋丽、李轩夫妻分别踏上湖北仙桃、天镇侯家夭村的征程。依恋不舍的嘉博送别了父母,在家上网课的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

  “好好上课,注意安全,帮妈妈多看看姥爷”离别时,宋丽强忍着泪水安嘱着嘉博,说好不哭,在踏入车厢的刹那,眼泪还是不由自主地滚落。“听爷爷奶奶的话,像个男子汉”准备抚摸孩子头的李轩,望着已快赶上他眉梢的嘉博,下意识地轻轻拍着他的胳膊。

  网络连接着亲情,60天的时间,跨越地域的长远,每天晚上的视频报平安,成为嘉博最期待的时刻。妈妈瘦了,口罩的勒痕清晰可见,神情日见憔悴。妈妈胖了,图片中厚厚的防护服裹着,分不清哪个是妈妈。妈妈丑了,怎么理个平头,像个男人。起初视频中有说不完的话,慢慢地视频少了,只有留言“挺好,放心吧”。

  孩子眼中的父母是“最美的人”

  妈妈怎么了?微信不回,电话也不接。焦急的嘉博分外担心,连带着爷爷奶奶也不由得忐忑起来。拨通妈妈同事的电话,妈妈累的睡着了,大量的疑似病例需要检测,卧床的病人需要照顾,已经连续奋战了十几个小时了,厚厚的防护服气也喘不上来,饭也没吃,水也没敢喝。“不知道为什么,图片中妈妈睡觉的样子特别美。”

  “爸爸,照顾好自己”离别时欲说的话终于留言在网络。视频中的父亲还是那么不修边幅,通过网络、电视关于扶贫的报道,让嘉博懂得很多,“庄稼汉”打扮的父亲顿时也感觉亲切起来。亲情长时间的疏离,让父子俩言语沉默居多。看着视频中父亲书桌上吃剩的方便面,一摞摞档案资料,不知道为什么,嘉博心里特别难受。

  病患清零了,方舱关闭了,假小子式的妈妈该回来了。爸爸的扶贫工作也进入了尾声,前几天,爸爸说了,村里脱贫了,“十个清零”百日攻坚行动即将开展,他要站好最后一班岗。60天的日子,有关扶贫抗疫的新闻让嘉博懂得了许多,对父母的工作也理解了许多。家是清泉,国是大河。小家大国,不舍的亲情,连接着中国梦的憧憬。(报送单位:山西省网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