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共和国追梦人】华中屋脊的守望者

2019-06-22 16:23:00来源:央广网

  编前语: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央广网推出大型系列报道《共和国追梦人》。70年来,我们用奋斗定义人生价值,谱写出华丽的时代篇章;栉风沐雨,砥砺歌行,我们与祖国共同成长,一起筑梦、追梦、圆梦。本期追梦故事--《华中屋脊的守望者》。 

 
本期主播:林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主持人)

  1986年,国务院批准神农架林区划定104万亩的国家自然保护区,同年,湖北省出台《湖北省神农架自然保护条例》。神农顶民兵哨所在这样由“开发”转入“保护”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建哨初期,由于条件艰苦,无一人主动报名到岗工作。组织决定退伍老兵袁裕豪组建哨所,此时,袁裕豪刚从铁道兵部队退伍,凭着军人天生的服从意识和还有什么苦不能吃的心态,袁裕豪和爱人罗中清来到了哨所。回忆起建哨初期的艰难,他说:“当时通往哨所只有土石铺成的毛路,报火警都是跑到山下打电话,生活物资靠背上山,喝水要到22里路以外的地方挑。”由于技术受限,哨所直到1997年才通电、2006年才建好蓄水池通水,遇上恶劣天气,停电一停就是一周、饮用水靠雨水、地表水和凿冰化雪是常事。一年冬天大雪封山,导致哨所断水断粮,袁裕豪为了生存,靠生吃岩石旁冻僵的山鸡度过了难关。第三届哨员王洪说,哨所上他几乎不吃面食,由于瞭望哨海拔高,受气压影响,炒菜锅无法将面食煮熟,所以他准备了两个高压锅,一个用来蒸饭,另一个用来煮菜。大雪封山时往往是第二个菜炒熟,第一个菜已经冰凉了。

  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七届民兵凭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常人不可能完成的创举:在海拔3000米的高度建立有人哨所,在最低温度为零下30度的无人区保持24小时不间断值守。艰苦的条件激发他们不服输的干劲,强烈的使命感支撑起他们保护自然的勇气。

哨员集体照

  莽莽林海、松涛阵阵,哨员们义不容辞担负着“看护者”的任务。谭志刚拒绝亲戚请求“关照”偷偷放几棵冷杉,在他看来,砍一棵就是向国家保护的自然区开刀,就是犯罪,是绝对不能允许的;王少清巡山巧遇同学枪杀“锦鸡”,但他不看面子,坚决执行保护条例,没收土枪……类似这种情况很多,也许哨员王大志的一句话能代表他们心目中对“忠诚”两字的阐释:组织安排我这个岗位,就是交给我的责任,没干好,自己良心过不去,我就对不起组织。

  神农架境内群山层峦叠嶂,平均海拔1700米,最高海拔3106.2米,至今不通铁路和高速公路,有湖北的“西藏”、中部西伯利亚之称。民兵哨所处于保护区核心区域内,所在地每年7个月冰冻期,常年大雾弥漫,氧气不足内地70%。受到强烈的紫外线长期照射和风吹雨淋,二十岁的哨员往往面容苍老如同五十多岁的人。哨员们都是吃过苦的农家子弟,但上哨初期,适应这种艰苦的生活环境,往往需要大半年时间。

  由于交通不便,哨员们亏欠的还有浓浓的亲情。1989年6月,谭志刚受命到民兵哨所当哨员时,儿子不满8个月,尚处于哺乳期的妻子刘金花毅然随谭志刚来到了神农顶。由于营养不良,小孩感冒高烧,上吐下泻、昏迷不醒。迎着漫天大雪,夫妻俩带着小孩从神农顶往山下跑了40多公里,幸亏遇上一辆货车,及时将小孩送往医院。

  袁裕豪的妻子罗中清经常埋怨在家庭遇到困难问题时得不到丈夫的帮助,可是当她登上神农顶,看到丈夫饱经风吹雨打时,满腔怨气也就烟消云散。同年10月,罗中清干脆把女儿托付给妈妈,和袁裕豪并肩战斗在神农顶。在袁裕豪的熏陶影响下,2003年秋天,袁选斌向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递交了申请。从此,袁选斌与妻子一起成为神农顶民兵哨第五任哨员,一干就是8年,是迄今为止所有哨员中在岗时间最长的一任。

  不论春夏秋冬,哨员们一天观察了望火情至少10次,遇到大风天和火情易发季节,他们的眼睛几乎是一刻都不能离开望远镜,几个小时后,就满眼流酸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沙常常吹得他们双眼红肿。建哨33年来,七任哨员累计巡逻上万余次、50余万公里,发现、扑灭森林火情50余次,由于发现得早,报告及时,措施得力,建哨以来未酿成一次重大火灾。

  山到高处人为峰,历届民兵哨员领略了自然间最美好的风景,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以七届哨员为代表的护林集体,是林区保护与发展利益的忠实捍卫者,是神农架林区艰苦创业“神农精神”的集中体现。(报送单位:湖北省网信办)

主播介绍

  林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主持人,现主持“新闻和报纸摘要”“新闻纵横”节目,曾荣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十佳”播音员主持人称号。

编辑: 胡莹莹

【共和国追梦人】华中屋脊的守望者

1986年,国务院批准神农架林区划定104万亩的国家自然保护区,同年,湖北省出台《湖北省神农架自然保护条例》。神农顶民兵哨所在这样由“开发”转入“保护”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