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用奋斗定义人生价值。我们奔跑的姿态、逐梦的身影,都将成为珍贵的回忆,谱写出华丽的时代篇章。栉风沐雨,砥砺歌行,我们与祖国共同成长,一起筑梦、追梦、圆梦。
 
本期主播:李佩娜(央广网总编室主播) 
  走进霍州市白龙镇寺庄村陈凤娥家中时,她正在创作一幅《鼠到吉祥》的刺绣作品。环顾房间四周,墙上、桌子上、床上、柜子里或悬挂、或摆放着琳琅满目的绣品,有婴儿鞋、鞋垫、手提包、抱枕、挂画等。牡丹、梅花、凤凰、公鸡等图案被陈凤娥一针一针地浓缩到了绣品上,不同的图案、不同的色彩相互协调搭配,每一针都饱含着她对生活的热情。
  “小时候经常见妈妈绣东西,受她的影响我也喜欢上了刺绣,不知不觉竟绣了几十年……”从4岁第一次拿起绣针,到花甲之年被评为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县级非遗传承人,陈凤娥完美演绎着“我们都是追梦人”的励志剧。
  陈凤娥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在她的童年记忆中,“刺绣”就等同于“玩具”,这种传统技艺被勤劳、手巧的母亲传承下来,并融入日常生活中。
  寒暑假不用去上学的日子里,陈凤娥就跟着母亲学刺绣,一绣就是一整天。然而初学刺绣时,该用什么针法、怎样才能把色彩搭配漂亮的问题,常常困扰着她。有时一幅作品因颜色没搭配好,整幅作品的味道就变了,只能拆了重来……就这样,经历了反反复复的拆拆缝缝之后,陈凤娥的绣技“渐入佳境”。
  “还记得我绣的第一个作品是小鞋子,舅舅看到后连连夸赞,还把它们送给了左邻右舍……”从那以后,陈凤娥学习刺绣的兴趣更高了,并能将看到的一些小物件信手拈来,比如小苍蝇、小蚂蚁等。再后来,纳鞋垫、做鞋、绣花等也逐渐成了她的拿手绝活。结婚成家后,陈凤娥更是靠着这一手艺撑起了家里的半边天。
  由于做工精湛,结婚、过周岁找陈凤娥做手工活的人越来越多。“这么多年来,刺绣一直伴随着我的生活,成了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陈凤娥对刺绣的喜爱达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甚至有一次因股骨头手术住院期间,她还放不下手中的针线,“活儿一拿到手里,就没病了。”
  刺绣讲究的是“慢工出细活”,小小的一个图案,看着简单,实际操作起来才知艰难。“就拿鞋垫来说,每件绣品背后都要经历做模子、打面浆、描图、镶边和绣花等工序。”陈凤娥说,线的配色也需要精心搭配,例如在绣牡丹时,为了使花心与花瓣的颜色过渡自然、浑然天成,有时甚至得用到十几种颜色的丝线。
  随着子女们成家立业,陈凤娥开始将更多的心思放在了刺绣工艺上。于是,一批批展现歌颂祖国、霍州风土人情的作品也相继面世,如《献礼祖国》《霍州年馍》《霍州衙门》《十二生肖》等作品一经展出便受到了参观者的广泛好评。2018年,霍州市成立了刺绣协会,陈凤娥被推选为会长,此后她带领协会成员奔走在培训广大妇女学习刺绣的路上。
  看着一根根彩线在陈凤娥的手中如魔力般游走,一只灵动十足的“刺绣老鼠”呼之欲出。“接下来,我会积极发挥我们协会的带头作用,培养更多的人来学习刺绣,并把霍州的旅游景点用刺绣的方式表达出来。在我有生之年,争取让霍州的刺绣走出霍州,走向全国!”陈凤娥信心满满地说。(投稿单位:山西省网信办 记者:亢亚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