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佺(图片来源:福建省网信办)
  海岛,一个比农村更特殊的地方。这里交通不便、消息闭塞、教育环境艰苦。而他却坚守海岛二十余载,像一盏灯塔,用自己的青春照亮海岛的教育事业。他就是第六届福建省福州市道德模范王开佺。
王开佺(右)与学生。(图片来源:福建省网信办)
  以岛为家 无怨无悔只为教育
  “长屿岛(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就是我们全部的生活范围。”王开佺所说的长屿岛是一座不起眼、面积仅约0.65平方公里的小岛。这座岛位于福建省东海之滨的海坛海峡上,是一个著名的“风口”。交通闭塞、停水停电、与世隔绝是岛上生活的常态。作为土生土长的长屿人,王开佺闭着眼都知道岛上有几条石板路、几户人家,甚至哪家孩子到了上学年龄,王开佺都了然于胸。
  “我们一年365天的生活都是一个‘点’,也就是长屿小学校园。”王开佺的妻子林珠金告诉记者,长屿小学只有王开佺和她两名老师。如果他们放学后离开,那么学校就没人值守,孩子们的安全就无法保障。为此,夫妻俩索性住进学校宿舍,既是老师又是保安。
  走进夫妻俩的宿舍,映入眼帘的是狭小的空间,破旧的家具以及落满灰尘的电视。“岛上只能保证最基本的水电,而且信号极差,特别是遇到冬春季雾锁海峡时,不仅电视收不到节目,手机还时常没信号,对外通信都成了问题。”林珠金说。
  不仅如此,长屿岛与外界唯一的交通工具小渡轮,一天就一班。每到王开佺外出开会时,要命的交通就让他连连摇头,因为下午4点前必须回到渡口,否则就赶不上当天回岛的渡轮。一旦遭遇台风、大雾等恶劣天气,渡轮就得停航两三天,此时的王开佺就只能望岛兴叹了。而王开佺外出的日子里,林珠金就成了学校里唯一的老师。她常常把几个年级的孩子聚拢到一块,维持着正常的教学秩序。
  扎根海岛二十余载,王开佺为了教育放弃的不仅是自由,还有陪伴和照顾孩子的时间。2010至2013年间,正值13岁的孩子上初中,由于学校初中部没有宿舍,附近也没有亲戚朋友,王开佺索性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让孩子独自一人居住。再后来,王开佺便拜托在城区工作的长屿岛村民,隔三差五的去察看孩子近况。
  期间,王开佺和妻子曾有机会离开小岛,但每每想到自己走后,岛上的孩子将面临求学无门的窘境,于是夫妻俩最终选择继续留下。
王开佺(图片来源:福建省网信办)
  恪尽职守 桃李芬芳满天下
  1995年师范毕业后,王开佺便主动申请到长屿小学任教。“初到学校时,校舍陈旧,连粉笔都要省着用”王开佺说。由于海岛偏僻,没有维修工,学校日常的校舍、水电,小修小补都由夫妻俩共同完成。后来,王开佺主持学校工作,积极争取到改薄资金15万元人民币,之后又拿到工程建设款252万元人民币,使得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从递交各种申请报告,到手续审批;从工程建设,到竣工验收,王开佺坐船进出长屿岛上百次。如今,校园面貌焕然一新,但不变的是夫妻俩对岛上每一个孩子的爱。
  王开佺说:“有条件的都出去读书了,留在这里的孩子多半是家境比较困难,或者父母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抚养。”因此,岛上的孩子基本属于留守儿童,缺少亲情是最大的问题。有次王开佺批改学生作文时,发现一个孩子的作文题目是《爸爸我恨你》,他立刻察觉到这个孩子心态有问题,于是第二天便进行了家访,并向左邻右舍了解情况。经过一年多的耐心开导,这名学生成功树立了对生活的信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开佺夫妇的留下,换来了无数孩子的“走出去”。“每年,岛上都有若干人被大学高校录取,现在他们一个个走上工作岗位:有的是公务员、有的是教师、有的是事业单位干部、有的是企业家,还有王长银、陈文、陈敢等学生被评为见义勇为模范和积极分子”王开佺如数家珍。
长屿小学(图片来源:福建省网信办)
  据了解,长屿小学历年的教学成绩在长乐区百人以下的同类学校中一直位居前列。2007年以来,学校先后送走了300多名毕业生,有230多名初中毕业后,直接被一二类高中学校录取。
  “不忘初心,用心坚守,有这些孩子,一辈子值了!”王开佺欣慰地说。曾经,长屿小学也是个“人满为患”的学校。上世纪90年代末,这里还有将近200个学生,每个年级约40至50个孩子,一个教室满满都是人。2000年以后,学生数量逐年下滑。到了2013年,停办了5年级和6年级,只剩下1至4年级,共十几个孩子。到了2015年,又停办了4年级。 截止2019年上学年,全校只剩下2个孩子。目前,由于没有孩子在岛上就学,长屿小学根据区教育局指示暂停办学。但王开佺坚定地表示,“只要还有一个孩子上学,我们就恢复办学。”
  不忘初心,用心坚守。寒来暑往几十载,王开佺从未懈怠。他用自己的赤诚之心所焕发出的无穷能量,孜孜不倦的教育着每个学生。他像一盏蜡烛一样尽情地燃烧,把光和热不断地传递给每一个孩子。(报送单位:福建省网信办 作者:陈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