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共和国追梦人】坚守文化惠民之“棚”

2019-04-29 16:36:00来源:央广网

  编前语: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央广网推出大型系列报道《共和国追梦人》。70年来,我们用奋斗定义人生价值,谱写出华丽的时代篇章;栉风沐雨,砥砺歌行,我们与祖国共同成长,一起筑梦、追梦、圆梦。本期追梦故事--《坚守文化惠民之“棚”》。 

 

  本期主播:董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文艺之声主持人)

  汪世本,男,69岁,西联镇观兴村八组村民。走进汪世本的家中,浓郁的书墨气息扑面而来。穿过挂满字画的堂屋,左转来到老人家的后院,这正是汪世本创办的“乡野文化棚”。放眼望去,各类图书、报刊整齐地垒满了靠墙放置的长型木制书柜,四周墙壁上还挂着尺寸不一、装裱精美的字画,中间方形桌上的宣纸还清晰留有造访者泼墨挥毫之后的痕迹,东西两边厢房也是被各类字画、图书占满。农家小屋虽简陋,却处处散发着文化气息。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汪世本就开始收藏书籍、字画。汪世本说,“收藏着锁定是无功的,展开来开放是有益的”。自2011年3月创办“乡野文化棚”以来,汪世本利用自家300平方米的平房改造成的小型阅览室,将自己20多年收藏的邮票、字画、图书、报刊展示出来,免费供大家借阅、观看,让这里的文化资源真正发挥价值。来他这里看书读报的不仅有本乡村民,也有慕名而来的书画爱好者,大家一起阅经典、品书香。

  

  “家中藏书方为富,碗里有粥不算贫”,这是汪世本常说的一句话。早年,由于家庭困难,初中毕业便回家务农,但他与书的情结却一直未断。繁重的劳动之余,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购书、藏书。汪世本笑着回忆到。“自己曾经也一度想品尝下茅台酒的滋味,当初卖八元一瓶的时候,我却用八元钱买了一套四册的《红楼梦》,那时候真的痴迷上看书啊。”

  汪世本说,自己曾经在《长江蔬菜》刊物上获知关于蔬菜种植的相关信息,随后便着手引进“上海青”菜种,慢慢地在西联得到大面积推广,菜农也取得了很好的收益,一个季度下来,有一户菜农收入就达到了15000元。“现在我正在研究如何种植无公害蔬菜,努力为城乡居民‘舌尖上的安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而这都得依赖书本上的知识。”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地膜覆盖技术在铜陵地区还未普及,汪世本去县城买书时顺路去看望一位友人,发现室内墙壁上挂有地膜覆盖技术图片资料。他随即拿出纸笔开始摘记,回到家就用花生做尝试,在领导跟工作者的见证下,地膜种花生的实验成功了!善于学习,乐于实践的他获得大家的一致称赞。

  “书香之家”,其乐融融。在汪世本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儿子汪德志也欢喜看书,通过阅读开阔了视野、也提升了自我,还自愿报名参加了铜陵市无偿献血队伍,默默做着平凡人的义举。孙子汪延军因为爷爷藏的一本摄影杂志,他从接触到摄影到渐渐迷恋,技艺也慢慢提升,书本的正能量在这个家庭里悄然蔓延。老伴朱彻子跟儿媳朱红霞多年来一直陪伴汪世本一起坚守着“乡野文化棚”,不仅将家务料理得井井有条,还热心地为前来阅读的“棚客”们递茶送水。

  

  “书香家庭”越多,全民阅读风气愈盛,社会书香之气也就越浓。“通过阅读,吸取书中的知识和营养,既能拓宽视野,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又能陶冶情操,增添生活乐趣”,这是汪世本的“书香之家”一家人的共识。在全家人的努力下,这一名副其实的乡野“文化阵地”正不断向社会传递着“书香” ,扎实着其文化惠民根基。

  卷帙在手,纸页婆娑,书香飘溢。汪世本创办的“乡野文化棚”已成为该村的一处亮点,每一次“棚客”的造访都深深印刻着不绝的文化足迹。书香致远,熏染了田畴,更浸润着每个乡邻的心。(报送单位:安徽网信办 作者:王凯)

主播介绍

  董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文艺之声制作人、主持人,一级播音员,中共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荣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文艺大奖、中国新闻奖、广播文艺节目专家奖一等奖、首届全国网络视听大会音频大奖、中央台播音主持一等奖获得者、主创作品蝉联五届中央台优秀节目一等奖。

编辑: 胡莹莹

【共和国追梦人】坚守文化惠民之“棚”

卷帙在手,纸页婆娑,书香飘溢。汪世本创办的“乡野文化棚”已成为该村的一处亮点,每一次“棚客”的造访都深深印刻着不绝的文化足迹。书香致远,熏染了田畴,更浸润着每个乡邻的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