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珠海7月31日消息(记者周羽 张胜强 吴媚苗)上午八点,工程师高广银准时出现在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门口,他在开门后径直走向了鲸豚救护中心。在这里,有一只绿海龟因失去右后肢,所以需留在救护箱中进行人工喂养。高广银在快速检查完绿海龟的健康情况后,熟练地给它换水……这样,他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广东珠江口现存有我国资源数量最大、种群世代比较完整的中华白海豚群体。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位于珠江口北端,总面积460平方公里。高广银每天的任务之一,就是打开白海豚保护区的数字化远程巡护监管协同平台,观察这460平方公里的海域,除了寻找“海上精灵”,还要查看有无影响白海豚生活的人类活动。

  

  中华白海豚正在自由嬉戏(央广网发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保护区管理局供图)

  在保护区管理局,像高广银一样默默守护着中华白海豚的还有他的十数位同事。

  走进鲸豚救护中心,三个大小不一的水池是保护区的主要救护设施。救护池、康复池、野化池分别用于鲸豚救护的不同阶段。

  救回来的鲸豚因运输过程中无法活动,可能会出现肌肉僵硬,短暂“丧失”游泳能力,“这个时候,我们就得在救护池中全程陪着它,扶着它,帮它放松肌肉,要不然它会直接沉到水里面去。”高广银说道。

  

  保护区工作人员一起在救助糙齿海豚。(央广网发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保护区管理局供图)

  事实上,高广银见到的“海上精灵”多是已经搁浅死去的白海豚。“搁浅意味着它(白海豚)出现了大问题,除非是刚刚搁浅又恰巧被发现,否则存活几率是很小的。”7月12日,高广银告诉记者,他马上要赶去淇澳岛上的一个海滩,保护区管理局接到电话,拾荒者发现了一头搁浅的白海豚。

  到了现场,首先要对现场周边环境进行拍照,确定发现时间,记录案发地点经纬度,检查白海豚体表是否有外伤,看能否初步判断死亡原因。如果没有外伤,只能通过解剖来寻找死因。解剖后可以观察内部器官是否病变、体内是否有寄生虫、肺部是否有呛水等现象。最后,会对白海豚各个部位进行取样,回实验室后继续进行毒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研究。

  对搁浅死亡的白海豚进行必要措施后,高广银与同事们会为它举行一个简短的告别仪式。“很难明说那种感觉,每一次心里都会有异样的情绪。”高广银遗憾地说。

  高广银说,现在社会上研究中华白海豚的科研机构越来越多,而保护区管理局的态度一直没有变,只有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一起发力,白海豚的研究才能更透彻。“作为管理机构而言,可以根据研究成果来制订政策,更好地保护中华白海豚。”

  

  珠江口时常有中华白海豚的“身影”(央广网发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保护区管理局供图)

  值得欣喜的是,各地区对于中华白海豚的保护意见趋于统一。今年以来,在广东省林业局的指导下,粤港澳中华白海豚保护联盟加快筹建,初步拟定了第一批成员单位名单,在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的前提下,本着自愿平等、优势互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技术互助的原则,紧密联系,相互配合,共同做好中华白海豚及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高广银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在中华白海豚科普馆中担任国内外预约团体讲解员。周末,他为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介绍白海豚,告诉他们白海豚现在的处境,在示意图上指出这些“海上精灵”现在在哪里畅游。

  高广银说:“只要我在这个岗位上一天,我就会尽我所能保护它们。”

编辑:张乔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