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海8月9日消息(记者郝佳 刘发丁 许大为 邓君洋 杜金明)6月的最后一个周末,我和我的两位同事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涠洲岛采访,在那里,我遇到了种珊瑚的人。他们当中,有科研院所的专业人士,也有海洋环保志愿者。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通过人工干预,让退化的珊瑚礁重回这片海。

  为什么要种珊瑚?怎么种?成功了吗?去涠洲岛之前,我心里有一百个问号。

  实际上我们整个采访过程,就是找人的过程,虽然手里掌握了一些资料,但是不确定谁来说这个事更合适,谁才是权威人士。在登上涠洲岛的前一天,我们在北海市遇到了两个人,一个是何精科,一个是周浩朗。

  何精科是广西涠洲岛珊瑚礁国家级海洋公园管理站的负责人,他是海南人,两年前通过人才引进来到北海市工作。这个90后年轻人因长期在海岛上工作皮肤有点黑,看着比实际年龄稍大。从何精科供职的单位名称上来看,他从事的工作显然跟珊瑚密切相关。一个多小时的采访,我们把心中的疑问一股脑抛给了他。

广西涠洲岛珊瑚礁国家级海洋公园管理站负责人何精科接受采访(央广网发 杜金明摄)

  广西涠洲岛珊瑚礁国家级海洋公园是2012年12月国家海洋局批准设立的,次年,管理站成立,成为这个海洋公园的专门管理机构。何精科说,涠洲岛珊瑚礁主要分布于涠洲岛北面、东面、西南面,是广西沿海的惟一珊瑚礁群,也是广西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水温度上升,加之人为破坏,广西涠洲岛的珊瑚礁逐渐退化。他们的工作就是要逆转这种态势,种珊瑚是一种尝试。

  “原生态的自然生长周期太长,我们选择从珊瑚母体取下一小块,放在人工礁体上进行繁殖。”何精科说的这种人工干预方式属于珊瑚无性繁殖,这种类似果树嫁接的方法,珊瑚生长的比较块,有的一年能长10多厘米。“我们不会采集天然珊瑚,断肢对母体是有伤害的。我们会捡断落的,比如台风过后,被浪打断的残肢。”何精科说。

  广西涠洲岛珊瑚礁国家级海洋公园被划分成重点保护区和适度利用区,重点保护区有1278.08公顷,在涠洲岛东北;适度利用区1234.84公顷,位于涠洲东南和西南。2015年,中央拨发29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珊瑚礁生态修复。何精科说,2016年,他们在重点保护区内选择了一片环境适宜的海域尝试种珊瑚,现在已经在8公顷的海域种植了2万株,“成活率很高”。

  何精科他们去年在试验的海域进行了样本调查,结果显示,跟2016、2017年相比,珊瑚正在从以前的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变。“今年年底还要做一次评估报告,看看成活率是否达到预期。”何精科说,自然因素不好控制,重点还是要转变人们的观念,自觉保护珊瑚。

  周浩朗是广西科学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副主任,这个机构听起来好像跟珊瑚没啥关系,但实际上从事的是跟海洋环保相关的研究工作。周浩朗酷爱潜水,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不少他的水下摄影作品,其中就有美丽的珊瑚礁。“大洋里面四分之一种类的海洋鱼类能在珊瑚礁里长大,珊瑚礁还能防风护岸,作用太大了。”但涠洲岛珊瑚礁的现状让他充满担忧。

周浩郎接受采访(记者杜金明 摄)

  “在2000年的时候还能看到不错的珊瑚礁,当时很多枝状珊瑚,还能形成一种景观,那是珊瑚礁演替的顶级阶段。现在大多数都是块状珊瑚,枝状珊瑚很少了。“周浩朗说,涠洲岛的珊瑚礁跟20年前比已经面目全非。

  周浩朗认为这其中原因主要来自人为破坏,“比如污水排放入海,挖珊瑚贩卖,还有炸鱼等非法捕鱼方式,对珊瑚的伤害非常大。“周浩朗支持通过人工干预重建珊瑚礁的生长环境,但前提是要消除人为破坏等负面因素,否则做任何修复都是徒劳的。

  “还好,我们看到了政府的努力,全社会都在关注珊瑚,情况正在向好的方向转变。“周浩朗说,虽然跟珊瑚退化的趋势相比,现在生态修复的成效微不足道,但这项工作的意义非常伟大。“人们已经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试图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能只做无谓的检讨,必须付诸行动。” 周浩朗说。

  结束了对何精科和周浩朗的采访,我们次日便乘船赴涠洲岛。6月底的涠洲岛闷热异常,还好这里有蔚蓝的海水、美丽的沙滩和穿着长裙的姑娘,足以安慰眼睛。我们当然不是来看风景和美女的,我们要寻找种珊瑚的人。

  许诺,郑州人,80后,在涠洲岛上经营一家叫布里斯兰的客栈。跟他的好听的名字一样,许诺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希望人们保护海洋、善待海洋。已经学会潜水、开船的许诺,几年前成为一名海洋环保志愿者,他愿意在保护海洋上奉献出更多的时间。今年让许诺最兴奋的事,莫过于4月27日广西首例室内人工有性繁育的“珊瑚宝宝”诞生,许诺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研究团队的工作当中。

许诺介绍首例人工繁育的“珊瑚宝宝”诞生的情况(央广网发 杜金明 摄)

  许诺说,这个研究团队以广西海洋研究院刘昕明工程师为首,经过4年的反复实验终获成功。跟之前我们说的无性繁殖不一样,他们这个团队种植珊瑚的方式是有性繁殖,说白了就是采集珊瑚的受精卵,进行人工繁育,直至形成幼虫,慢慢长大再具备繁殖能力。

  许诺带着我们来到了“珊瑚宝宝”的诞生地,这是涠洲岛海边的一处破旧的房子,有点像养殖场。这里条件艰苦,跟我想象中的实验室完全不一样,我一开始甚至不相信这样的环境能诞生生什么像样的成果。但许诺说,就是在这里,刘昕明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发明了一种繁殖实验缸体和水循环缸体联动的“子母缸”,模拟海水环境,让珊瑚在实验室里实现排卵。“以前每年3月份的第二周,我们每天在海里采集珊瑚的精子和卵子。”许诺说,之前他们一直尝试夜潜观察珊瑚排卵,在野外收集到珊瑚的精卵进行有性繁殖,但几百次实验都没能成功。最终决定从野外转移到室内。

  “我们几个人轮流,24小时守在旁边,守了9天。”许诺说,为防止错过珊瑚排卵时间,他们每晚都要蹲守在实验站,每个小时都要重复着规定的实验动作。

  我问许诺实验成功的那天晚上是怎么庆祝的,他说只买了几瓶啤酒。“客栈很久都没打理了,而且太困了,就想睡觉。”

  我们这次没有见到刘昕明,但从许诺那里得知,他是一个热爱海洋,而且有执着追求的人。

  “我相信志愿者会越来越多,我们一定要给后代留下最美的珊瑚礁,留下最美的海洋。”这是许诺的承诺,也是所有关爱海洋、善待海洋的人的承诺。

编辑:张乔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