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范晓林

2018-05-11 12:56:00来源:央广网

  “那种危难时刻,就想去更多的地方救更多的人。”十年前,范晓林口中的危难时刻造成了四川、甘肃、陕西等10个省区市约50万平方公里的受灾面积,超8万人遇难,而以范晓林为代表的救援团队则是灾难中人们生的希望。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范晓林时任四川省绵竹市消防中队指导员,“虽然从事消防工作,但那时还没有太多的地震救援经验。”一阵剧烈地摇晃,顷刻间山河破碎,到处都是呼喊的声音,范晓林带着战友连续转战绵竹城区二十余处垮塌现场。

  “消防员来了。”范晓林知道,废墟中,人们看到他们橘红色的战斗服就是看到了生命的颜色。

  奔赴现场 寻找生命的缝隙

  范晓林回忆,那时一所幼儿园垮塌严重,原本二层小楼只剩下楼顶的预制板,楼体结构完全看不出来。消防员们每搬开一处砖瓦,里面的情形都让大家心痛不已。三五个小朋友横七竖八的埋在一起,脸上、身上都是血,有的还有微弱的意识,有的已经分辨不出模样。

  “场面太惨,他们还是孩子。”当时已有十多年救援经验的范晓林,记忆中也有更加惨烈的画面,但看到这些稚嫩的脸庞,身上压着上千斤水泥混凝土,身边还散乱着书本和文具。“心太疼。”

  “叔叔,救救我。”至今,范晓林都记着那个从废墟中传出来的微弱的呼救声。借着灯光,范晓林看到倾斜的预制板和大梁搭垒的缝隙里有一只小手在动,一个小女孩被压在废墟中惊慌无助。为了避免造成二次伤害,战士们只能徒手不停地挖着沙石、碎片,顾不上磨破的手指,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赶快救人。”

  顺着缝隙,范晓林把手伸进废墟,紧紧握着小女孩的手,女孩的手很凉很小,还有一些无力。看着哭红了脸蛋的小姑娘,他能做的就是尽量让她感受到安全。尝试着背顶、肩扛,范晓林用自己的身体为小女孩撑起垮塌下来的预制板。

  就在余震再次袭来的惊险瞬间,范晓林用一根钢撬微微顶起预制板,缝隙间用自己的身体护着小女孩将她救了出来。

  就这样,所有战士们都扑向废墟寻找生命的痕迹,“这有人”“这也有人”......30多个小时过去了,范晓林带领的队伍从坍塌的幼儿园中共救出89名学生和5名老师,其中41名生还。

  凌晨时分,天空下起了雨,给这个破碎的城市又增添了几分伤痛。空气中弥漫着阴霾和恐惧,生与死就在救援的过程中上演着。

  丝丝阴雨中救援一刻也没有停止。范晓林知道,废墟里是生的希望,废墟外是孩子父母的期盼和长久的守候。

  “一心救人,就算把钢钎橇断,脊背压弯,也要把孩子们救出来。”救人是责任,抱着多救人的信念,范晓林在一线抢险救援连续奋战了近60个小时。他说,那个时候不知道累,就是想看到更多活着的人。然而,他在给别人家庭带来希望的同时,自己的家人在哪、是否安全他还不清楚。

  人民需要的时候 义不容辞

  消防支队两公里外,就是范晓林的家。由于地震信号中断,直到震后第三天,他才和家人取得联系。“还好,你们都平安。”这是他对自己的安慰。但提到家人,范晓林脸上还是有一丝愧疚。

  “当时妻子怀孕九个多月,没好好照顾她,想想还挺心酸的。”妻子清楚丈夫职责所在,没有责怪,她明白,危难中有更多的人需要他们的帮助。

  “不仅是我,每个消防官兵,在这种危难时刻,想到更多的肯定是别人。”这个更多想到别人的男人,一直坚守在一线抢险救援,在孩子出生后四十多天后才见到第一面。他说,很幸运,虽然和孩子见面“迟到了”,但我的家人都还在身边。

  十年,震后新城早已拔地而起,生活在继续,一切都在平静的日复一日中讲述着活着的意义。

  十年间,范晓林一直工作在救援一线。永远走在危险的边缘,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他说看到太多的险情,巴蜀大地见证了太多人的悲欢离合,而活着就是最大的意义。

  自1995年入伍以来,范晓林在消防战线已有23年时间,面对脚下这片热土,这片生长的地方,他坚定地说:“为每一个老百姓保驾护航,是作为消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出生入死,这就是消防战士。2008年底,范晓林被中组部授予“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成为全国消防部队中获此殊荣的两名消防官兵之一,被公安部荣记个人一等功一次。同时,范晓林还被公安部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荣誉称号,以及荣获“中国骄傲·感动天府”人物等。

  面对荣誉,范晓林说:“我是来自灾区的一名共产党员,更是一名党的战士,人民养育了我,在人民群众最需要我的时候,我义不容辞。”

 

  记者:梁爽

  视频:张雷 李雪南 潘剑 石昊鑫 郑重 陈锐海 荆宇琦

编辑: 石香云

救援,我们时刻准备着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当国家需要我的时候,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