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奋斗的中国人】“90后”博士的AI创业梦:想学会游泳 就要一猛子扎下去

2018-06-27 16:50:00来源:央广网

 

 
 

  我的奋斗秘笈:时代、梦想、勤奋,是一个人能够成功的必备因素,三者缺一不可。——李纪为

  央广网北京6月28日消息(记者孙冰洁 黄一博)中关村创业大街,这条全长不到300米的街道,几年前还是一座图书城。短短几年时间,这里“摇身一变”成为中国第一条创新创业主题街区。聚集了超过两千家机构投资人、数千个创业团队,平均每天诞生40余家公司。长期驻扎于此的创业者,多为80、90后,梦想、创业、融资是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关键词,李纪为就是其中一位。

  他身上有很多引人注目的标签:斯坦福大学计算机专业用时最短的博士学位获得者、人工智能领域近三年来顶级论文发表量最高的年轻学者之一……因此当2017年夏天刚从斯坦福大学博士毕业的李纪为又一次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时,摆在他面前的选项很多:进高校或研究机构搞科研、去Google或Facebook等名企就职……当身边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顺理成章会留在美国时,他却选择了回国创业。

  “毫无疑问,这是最难的一条路,但对于创业者来说,这也许是最好的时代。”这句话说完,李纪为笑了笑。

  “想学会游泳就要先下水”

  李纪为的公司香侬科技位于中关村创新创业资源最为密集的核心区,向北不到2公里就是北京大学——李纪为的母校。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他每天固定6点半左右起床,到北大晨练半个多小时,8点准时出现在公司,开早会、查资料、与投资人、客户见面……所有的事情完成,一般已近晚上十一二点。创业以来,他几乎一直保持这样的节奏。创业公司员工流行“996”的工作模式,而在“老板”李纪为这里,一周七天,除了睡觉,都在工作。

 

李纪为在工作中

  李纪为的创业伙伴沈盛杰还记得两人刚创业时的“窘迫”。“当时租了回龙观附近的一栋200平米左右的办公室,什么都没有,硬件倒还是其次,主要是招人难。”那段时间俩人几乎把所有能联系的人都联系了一遍,“通常你跟一百个面试者交谈,但考虑各种因素,最后只有一个人真正来。”李纪为说。

  他本可以选择一种更为舒适与稳妥的生活,比如在美国的科研院校做学者或者进入某家大公司就职。但这些在这个还不到30岁的年轻人看来,乏味且没有挑战性。相比安稳,他更享受国内开放环境下,创新创业大潮奔涌中每天充满未知与变化的生活,尽管这同时意味着动荡与不确定。“你不确定它半年、一年后会变成什么样,可能发展的很好,也可能遇到很大的风险。”但正是这种未知让他觉得“兴奋”,他认为自己骨子里是属于能“折腾”的人,“你想学会游泳,就要一猛子扎下去。”

  公司在去年12月底正式成立,主打用人工智能进行金融领域大数据处理与分析,意在打造中国版“彭博”。虽然成立尚不满半年,借助中关村对创业公司的支持以及AI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成立之初即已获得红杉资本数千万天使轮融资,经过最初的开头难,如今一切已逐渐步入正轨,正在进行A轮融资,所提供的金融数据在政府、企业以及金融媒体间广泛应用。

  “半路出家”的AI新秀

  实际上,早在斯坦福就读时,李纪为的创业念头便已悄然萌生。

  位于美国西海岸的斯坦福大学,与众多美国知名大学一样,拥有优美的校园风光与聪明勤奋的学子。然而它的独特之处更在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加州帕罗奥图市,而这正是硅谷的核心地带。

  斯坦福大学历来有“创业”传统,微软首席执行官、社交软件Instagram的创始人皆毕业于这所学校。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李纪为说自己也在潜移默化中种下了“创业”的种子。

  实际上,李纪为的“能折腾”并非始自创业。进入人工智能领域,就是他求学生涯的一次大转折。此前,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康奈尔大学研习生物学,研究AI实属“半路出家”。

 

资料图

  2013年左右,因为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一个用人工智能识别某点评类APP网友评价真假的项目。“那时我才知道可以用人工智能去判定网上的评论哪些是真的哪些是造假,并且它的准确率是高于人的。”

  自此,他开始有意识地学习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知识。彼时人工智能并未像今天这样成为“显学“,李纪为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十分“大胆”的决定,博士阶段转向人工智能研究。

  “当时人工智能并不火,前景也不明朗,但我心里有个判断,觉得这是未来的趋势。”谈及当时的选择,李纪为说。

  从生物学转向全新的人工智能领域几乎意味着一切要从头开始,要获得斯坦福大学计算机学科博士学位,平均年限为5-6年。李纪为创下了一个记录:3年拿到该学科博士学位,成为该校该专业历史上用时最短的人。

  他习惯将这些成绩的取得归为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而在他昔日同窗、如今的同事朴贺纯看来,这一切都源于李纪为“超强的行动力”。在美国的大多数时间,他几乎不进行社交,也很少参加大大小小的学术会议,将大量时间用于论文的写作以及实习。“他几乎没有拖延症,可以用一天的时间完成别人一周的工作量,而且说到做到。”朴贺纯说。

  李纪为自认是目标驱动型人格,凡事都会预先设立目标,然后尽一切努力去实现,从当初考上北大到拿到斯坦福的博士学位再到后来创业,莫不如此。“当然一定的娱乐活动还是有的,比如运动、看电影……”

  这期间,他先后在ACL、EMNLP、ICLR等国际顶级会议发表20余篇论文,是目前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领域文章被引用量最高的博士生之一。在剑桥大学学者MarekRei发布的自然语言处理2012-2016年顶级会议作者统计中,李纪为以14篇顶级会议论文第一作者的数据排名第一。

  “回国,我没有犹豫过”

  作为计算机科学界的“圣杯”,人工智能在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报告里被预测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代表,并由此引发了国内外互联网巨头和资本的跑马圈地。在位于“硅谷”核心区的斯坦福大学周围,科技企业林立,如果留在美国,他可以随时接触到最前沿的AI技术,并迅速将其转化为成果。

  这一切对李纪为来说并非没有诱惑,且斯坦福华人留学生圈子里,极少有人选择博士毕业后直接回国,他的决定在当时不啻为“异类”。

  在谈到为何回国这一话题时,他的回答果断而坚定:“从来没有犹豫过。”

  他坦言这种自信固然有身为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而更深的驱动力则来自国内开放的大环境以及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的飞速发展。

 

李纪为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 

  李纪为读博的几年间,正是国内人工智能领域发展如火如荼的阶段。“每一次回国都发现国内的发展速度太快了,每次都有新的收获。”他认为虽然从核心技术来看,美国相对成熟,但国内的迭代速度和对于新事物的包容性,更适合像他这样的创业者去尝试。“我们可以立刻把一个想法落地,这种开放的态度与胸怀确实是国外不可比拟的。”

  从最初的两个人发展到如今五十多人的团队,其中80%以上都是毕业于麻省理工、斯坦福等名校的海归,“以前可能大家会以出国、拿绿卡为目标,但国内目前开放的大环境,对于创业者来说是一片沃土。”李纪为的公司规模不大,但发展速度却超出他的想象。从一个科研人员转型为一个管理者,因为创业,李纪为坦言自己几乎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但这让他在倍感压力的同时又充满动力。“每天睁开眼,想到今天又有一些未知的事要发生,就觉得无比期待。”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间,涌现出一代又一代创业者,如今迎来了李纪为这一批站在人工智能风口上的新创业者。如果说前几代创业者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富起来,在李纪为身上,则更多体现出一种新创业者的“无所畏惧”。

  从办公室的窗户往外望去,中关村创业大街上往来的创业者们络绎不绝,十年间他见证了这条街道的变迁,也完成了从一个学生到创业者的转变,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他坦言自己是忠实的“技术信仰者”,无论是回国还是创业,最终目的都是通过技术,让国家更强大。

编辑: 郅怡婧

“90后”博士的AI创业梦:想学会游泳 就要一猛子扎下去

长期驻扎于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创业者,多为80、90后,梦想、创业、融资是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关键词,李纪为就是其中一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