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网首页

一键登录

中广网首页  |  快讯  |  评论  |  国内  |  国际  |  军事  |  财经  |  视频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体育  |  社区   |  教育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今日话题 > 正文

分析称解决打车难须内外兼修

2013-04-25 06:3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我要评论 

  在上下班高峰时段、重点区域,“打车难”普遍存在。新华社记者 李 文摄

  北京市政府近日出台《关于加强出租汽车管理提高运营服务水平的意见》,承诺将采取“一揽子综合措施”对出租车领域进行改革,这不仅点燃了受困于“打车难”、“工作苦”的民众与司机的希望,也引发了媒体的议论热潮。

  有积极支持者认为,《意见》把特许经营权转为“无偿有期限有考核”的“专营”,提出建立退出机制,引入市场竞争,这些新举措都抓住了改革的“牛鼻子”,显示了触动利益的勇气。但也有人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对《意见》是喊破嗓子,还是甩开膀子,仍在观望之中。更有一些尖锐之批评,认为《意见》走的是行政干预的老路,难以充分调动市场调节的力量,在某些方面浅尝辄止,有避重就轻之嫌。

  支持者对改革信心满满,批评者不乏真知灼见,这体现了中国越发开放和理性的公共言论空间。但在笔者看来,目前的讨论仍然有让人不满足之处。

  “司机苦”不仅是北京一地的现象,也是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通常的解释是认为出租车公司为了获取更多利润而收取了过高的“份子钱”,这低估了问题的复杂性。据报道,北京市出租车公司在每辆车上月均获利500元左右,全市两百余家出租车公司、6万多辆出租车每年共可创利3亿多元,但这些从“份子钱”上抠出的利润摊到每家企业身上并不丰厚。那么人们所说的出租车领域的“暴利”究竟出自何处呢?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6807240

编辑:果君

央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