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23日消息(记者丁飞)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名单日前正式公布。经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官宣,背后却是长达5年的酝酿。“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标准是什么?获得这一头衔又意味着什么?对我国经济发展将产生哪些影响?

  靴子终于落地!在此前全国至少20座大中城市以各种方式加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竞逐”后,一则来自权威部门的消息让一切变得清晰明朗。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确定为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天津市和重庆市,一共5座。5座城市中,北京、上海、重庆、天津为直辖市,广州为华南消费中心。从区域看,两个在华北,一个在华东,一个在华南,一个在西南,分布较为均衡。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认为,这5座城市的共性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即“国际化”“消费”和“中心”。赵萍说:“第一是国际化程度比较高。这几个城市大多是直辖市,对外开放水平很高,引进的国际品牌、产品、服务比较多;第二就是消费。几个直辖市的消费水平比较高,特别是消费规模以及消费增速都保持在全国前列,因此它的消费基础是比较好的;第三就是中心。这几个城市都是本地区的消费中心,具有很强的资源集聚能力和消费吸引力,因此会很快见到效果。在全国形成几个样板,从而带动其他城市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工作。”

  早在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正式拉开中国积极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序幕。2019年初,商务部提出,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试点,各城市迅速响应。当年10月,商务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

  那么,到底什么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呢?这一点在《指导意见》中也进行了明确:“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是消费资源的集聚地,更是一国乃至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具有很强的消费引领和带动作用。

  《指导意见》还提出,利用5年左右时间,指导基础条件好、消费潜力大、国际化水平较高、地方意愿强的城市开展培育建设,基本形成若干立足国内、辐射周边、面向世界的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的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带动形成一批专业化、特色化、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进入2021年,“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被正式写入中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事实上,在此次名单发布前,不少城市早已启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规划和建设,并提出了较为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如上海今年4月印发《关于加快建设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持续促进消费扩容提质的若干措施》,对符合标准的品牌首店、首发活动、品牌首展给予资金支持,支持首发经济引领性品牌进商场、上平台、进免税店等。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刘敏说:“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加快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示范区建设,集聚更多的国内外品牌,放大首发经济的效应。从首发活动,到设立首店,到设立总部,进一步助力上海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除上海外,北京计划实施“十大专项行动”,提出培育建设具有北京特色和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天津提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全力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商贸中心城市建设;根据广州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国际交往中心,成为全球企业投资、国际人才汇聚首选地和最佳发展地;重庆则提出建设“五个国际名城”,即国际购物、美食、会展、文化和旅游名城。赵萍说:“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要在全国培育更多新的消费增长极,从而使消费增速进一步有所提升,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得到更充分发挥。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就有利于去培育国内强大市场的优势,从而为我国对外合作与竞争能够创造更多新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