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圣地,黄土高坡,延河,壶口瀑布……这可能是陕西延安留给很多人的印象。如今再去延安,有一个红色旅游打卡地你不容错过,那就是由红色主题街区、窑洞主题酒店群和延安唯一市内湖延湖共同组成的延安红街。

  延绵1.5公里,5个红色主题广场,148个红色业态商户,12个红色文化业态项目,8个线下场景植入自有版权的红色培训研学课程;开街首日游客逾26万人次,1700万名网友网上“云游”红街,3天客流超过60万人次,超过500架无人机点亮夜空,红色室内情景体验剧《再回延安》首演迎来观众12412人次……延安红街以一串串耀眼的数字,在革命老区打造了一道亮丽的红色风景线。

  开街当日精彩不断

  6月12日,由万达集团精心打造的大型红色主题文化旅游项目——延安红街精彩开街。据统计,开街当天,延安红街总客流达到263147人次。其中,大型互动军事乐园练兵场体验者有38924人次。与此同时,1700万名网友通过线上渠道“云游”红街。

  红街内外,张灯结彩,人头攒动,宛如过节。记者看到,这里依山傍水、青砖红檐,满树的闪闪红星与繁茂的绿叶相互映衬;老人坐在自带的马扎上,悠闲地看着广场舞台上的表演;小孩子手持气球,骑在爸爸的肩头,用好奇的目光看着四周;年轻人结伴而来,流连于各处,感受红色文化。当地一家特产店里,店员忙得不亦乐乎。店员小张说,端午节期间销售业绩非常好,当地的红枣、小米、粉条、南瓜子以及各种豆类都是畅销品。

  在红街一侧的延湖上,水上嘉年华活动也是精彩不断。全球水上飞人吉尼斯纪录保持者刘赫和专业团队为游客展现了一场高难度的水上大秀,极具观赏性。与此同时,第一届山丹丹花音乐节唱响红街,掀起满载红色印记的奔涌乐潮。以天为幕,以街区为景,红街还上演了一场无人机星空秀,超过500架无人机倾巢而出,将科技之美和艺术之美深度融合,点亮延安夜空。

  当天,集结了全国100位老中青艺术家精品力作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人百画延安颂”全国名家邀请展暨陕西国画院延安美术馆开馆展,也在位于延安红街的陕西国画院延安美术馆举行。“建党100周年之际,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用艺术讲好党的故事,彰显新时代的中国风貌。”陕西国画院副院长张华表示,弘扬延安精神是美术工作者的职责和担当,希望通过展览,将全国艺术家的目光汇集到延安,共同唱响红色文化,讲述延安故事,传递延安精神。

  红色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延安红街整体采用延安时期的建筑风格,包括主题街区、红色讲堂、沉浸式演艺、射击乐园、长征步道、窑洞酒店、特色非遗、红培基地等,创意性和体验感十足,被授予“延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并被纳入延安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五大广场上,常态化演艺活动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赏,歌舞剧《白毛女》与《黄河大合唱》,豪迈粗犷的秧歌,刚劲奔放的安塞腰鼓,热闹非凡的篝火晚会,还有随时出现的红街快闪秀……每个时刻都可能遇见惊喜。

  延安市委副书记、市长薛占海调研延安红街时表示,要依托资源禀赋,深挖文化内涵,加强文旅融合,打造旅游品牌,全力推动延安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延安红街将红色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呈现出三大特点。

  一是红色主题突出。1.5公里长的主题街区串起5个红色主题广场,从会师广场走向最后的胜利广场,象征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光辉历程;街区中还原了延安革命时期的标志性建筑,如会师楼、新华书店、西北旅社、大众戏楼等;延湖边建设了长征主题步道,再现瑞金出征、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过雪山、大会师等革命场景。

  二是红色业态丰富。延安红街148个商户经营的红色业态十分丰富。其中,红色文化业态包括会师体验馆、延安美术馆、红色记忆博物馆、南泥湾大生产博物馆、红色钱币艺术馆、红色蜡像馆等12个项目。红色餐饮业态以寻味长征、寻味陕甘宁、寻味圣地延安为主题,汇聚红军长征沿途和陕北地区的特色美食。红培研学业态覆盖四大街区、五大广场,以会师馆、练兵场、隐蔽战线博物馆、红色钱币博物馆、大生产博物馆等8个线下场景植入自有版权的红色培训研学课程,理论和线下场景融合,创新红培研学模式。

  三是注重互动体验。延安红街以科技手段增强互动,创新红色旅游体验。《再回延安》是红色主题的大型沉浸式情景体验剧,游客可以融入剧情,在行进中体验红军长征时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辛过往。在互动军事乐园练兵场里,游客可参与地道战、保卫延安等经典场景,据了解,军事乐园地下还建设了拥有24条弹道的西北地区最大实弹射击场。

  《再回延安》:铭记历史 传承基因

  “看了《再回延安》,真是不虚此行。”很多从剧院走出来的人这样评价。《再回延安》这部剧目,已然成为红街上的一大亮点和爆款产品。万达文旅规划设计院节目制作部副总经理王一鸣告诉记者,《再回延安》开演至今,场场爆满,很多人在观看过程中不停擦眼泪,有的老人跟着敬礼,大家完全沉浸于剧情中。

  据介绍,《再回延安》以延安革命历史为背景,以一本红军日记为线索,让红军后代刘念讲述自己的爷爷与战友在红旗班的故事。剧目采用倒叙方式,通过“一间记忆的博物馆”“一簇燎原的星火”“一条漫漫的长征路”“一面不朽的旗帜”四部分内容,带观众一路追溯一段真实的历史岁月和一个曲折的故事。该剧从普通士兵的视角出发,表达了对无名英雄的讴歌与缅怀。

  《再回延安》采用先锋戏剧的“沉浸行走式观演”形式,国内比较知名的大型实景演艺项目《又见平遥》等采用的也是这种形式。“我们与《又见平遥》的执行导演张冬、丛明玲倾力合作,打造了这个红色主题的剧目。”王一鸣说,如何让大家身临其境体验剧目想传递的精神内核是创作之初的一大难点,为此,创排团队充分利用声光电技术,加入真实风雪等元素,增加了“体感互动”的多重感官体验。这种模拟真实物理空间的技术手段与迪士尼乐园、环球影城所采用的技术十分相似,为年轻群体喜闻乐见。此外,《再回延安》采取的“小人物、大主题”“小场景、大视觉”表现形式,也符合当下年轻人的欣赏口味。

  剧目最后,一面火红的红旗铺满整个空间的顶端,然后缓缓下移,笼罩住现场每一位观众,与此同时,响起刘念动情的声音:“这红色像血、像岩浆、像一双温暖的大手。此刻请您屏气凝神,抬头仰望这火一样的红色,请您伸手触摸,这太阳一般温暖的红色。这是鲜血染红的旗帜,这是生命燃烧的旗帜。在这面旗帜上,镌刻着无数人的名字……”观众仰望国旗,伸出双手去触摸,那一刻,红色历史被铭记,红色基因在传承。(本报实习记者 李荣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