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崛起的村庄 梁衡故乡霍州下马洼行记

2017-07-21 07:17:00来源:人民网

“美丽乡村及乡愁文化研讨会”7月11日在山西霍州“梁衡研究会”举行。

  “美丽乡村及乡愁文化研讨会”7月11日在山西霍州“梁衡研究会”举行。

  沉寂多年的下马洼村,这些天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远方的游子回来了,有北京来的,陕西来的,还有辗转半个中国远道而来的江苏客人……

  中国中部,山西南部,位于霍州市正南方五公里处,这是下马洼的地理坐标。

  历史上的下马洼,风云激荡。村子因唐太宗曾在此下马,而得名; 山上文昌关帝圣贤云集,学风昌盛;这里曾是太岳根据地,军民齐心抗倭寇……

  近年鲜为人知的下马洼,因为一篇文,或者说因为一个人,打破沉寂,重归人们的视野。现在初中课本里已经使用了15年之久的《夏感》一文,就是写的这个小山村的夏收记忆。作者梁衡,1946年5月生于下马洼。2017年3月29日,人民日报又发表了作者的《何处是乡愁(外一章)》。

  冬天还未远去,下马洼已迎来自己的春天。

  “如果我的名字能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就尽管去用!”

  今年春节,为了继续他的“人文古树”创作,阔别六十年后,梁衡回到故乡下马洼。他顶着寒风,爬上山坡,伫立远眺,文昌阁风铃阵阵,文笔塔卓然挺立,关帝庙庄严静穆,黄土梁雄如卧龙,眼前的景象,熟悉又陌生。这一刻,儿时的记忆,浓浓的乡愁,在梁衡内心深处重又迸发。

  霍州市委书记崔山原也被这个小山村的人文积淀所感动,决定把这里打造成对外接待旅游的美丽文化山村。

  梁衡一生中有无数次交流,与市委书记的这次对话,对下马洼来说,无疑具有历史性意义。他说:“如果我的名字能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你们就把梁衡这两个字揉碎融化,尽管去用!”

  “围绕传统村落文化、状元文化和梁衡文化,打造许村、贾村、下马洼特色文化小镇。”在霍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市长黄晓君《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赫然醒目。突出文旅品牌,奋力推进三产繁荣壮大,成为市政府施政行动,下马洼美丽乡村建设,从这一刻起,驶上快车道。

  谙熟文化力量,洞悉名人价值,善抓难得机遇,勇调社会力量,借势造福一方,遇到这样的执政者,实乃百姓之幸。

  市里拨来了建设款,山坡铺上了砖台阶,荒地种上了文冠树,干枯的南潭泉得以复涌,《南潭泉记》《夏感》《乡愁》碑刻接连拔地而起。接着还有唐太宗李世民塑像等。下马洼村的九梁恰似巨龙,正欲腾空起飞……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一直潜隐在下马洼的九梁之下,沟壑之中,南潭泉底,滋润着这片神奇的土地,连同这土地上善良的子民。千百年来,其精髓一丝一毫都未曾消逝,一分一秒都不曾远离。梁衡,生于下马洼,返哺下马洼。

  文人报家报国,别无长物,唯有一支笔。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梁衡这个名字,在几代人心中耳熟能详。《晋祠》《大无大有周恩来》《觅渡,觅渡,渡何处?》等一篇篇美文,让默默无闻的故乡小城霍县(霍州),漂洋过海,誉满五洲。《夏感》《何处是乡愁(外一章)》,已与下马洼融为一体。梁衡的许多美文,或在此萌芽,或在此盛开……

  下马洼,已是名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梁衡,以传世佳作实现了对家乡的回馈。

  “挖掘乡愁里的文化,留住有文化的乡愁。”

  “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红底金字,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被下马洼人民以最醒目的方式,书写在村口。

  霍州市第九届文化旅游月开幕当天下午,“美丽乡村及乡愁文化研讨会”在霍州“梁衡研究会”召开。这是我国首个以乡愁为主题的文化研讨会。

  “乡愁的核心是乡土文化、特色人文。我们的使命是:挖掘乡愁里的文化,留住有文化的乡愁。美丽乡村,就是文化加美景。有文化积累的乡村,即有乡愁的乡村才美丽,如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地方文化、名人文化等。所以留住乡愁又和建设美丽乡村、发展地方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梁衡在研讨会上率先发言。

  “我去过绍兴,因之鲁迅。去过乌镇,因之茅盾。来到霍州,因之心底敬仰的名字——梁衡。乡愁可以凝聚人气,转化为生产力,拉动一方经济,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如果说美景、美食、美宿是别处全域旅游的基本内容的话,那么梁衡故乡的全域旅游,就多了一个内容,那就是美文,就是《夏感》《何处是乡愁》《南潭泉记》等美文里写到的人和事。梁衡的故乡今非昔比,这恰恰是现代中国的一个缩影,也印证了文脉与国脉相牵,文运与国运相连的道理。”中国林业文联常务副主席李青松饱含深情的发言赢得热烈掌声。

  形容今日之下马洼,可用“崛起”二字。下马洼巨变,折射出霍州深挖文化潜力,力促转型发展的决心。“旅游节期间举办乡愁研讨会,就是希望通过以会弘文,以文促旅的方式,更好地挖掘霍山文化、署衙文化、梁衡文化,继而推动霍州文化旅游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霍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丽华发自内心,表露初衷。

  一个人的价值,被认同,有时或要穷尽一生。家乡对游子的审视,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格。

  古往今来,沽名钓誉者有之,滥竽充数者有之,借名敛财者,更是随处可见。梁衡的美名,源于为文为人,无须仰仗家乡。美文,早已为他树碑立传。他对家乡的情感,天然质朴,日月可昭。

  家乡的人们把梁衡的书、珍藏的旧农具、织布机等一起摆在“乡村记忆馆”里,把他文章中的话写在墙上。村民梁庆平说,他还把梁衡回故乡编成快板,给游客们表演。

  下马洼建设,已初见成效。下马洼在通往美丽乡村的大道上,远非梁衡一人之力,更非一朝一夕之功。只要假以时日,终会真正惠及全体村民。

  唯此,符梁衡初衷,合百姓心愿。

  “读一个人,就去看他的故乡。”

  我和同行的朋友一到霍州就急着去看梁衡出生的地方故居。了解一个人物,去他的家乡看看,正是走近其内心的捷径。一孔窑,一条沟,一座山,一汪泉,一碗面,都蕴含着文化基因,切准这条无形之脉,才可能找到人生真谛。

  梁衡,是文章入选中国教材最多的作家,60多篇次。

  “初中时学《夏感》,资料上说作者是霍县人,我老乡,觉得很神奇,一下子就记住了。”这是曲阜师范学院大学生赵静第一次知道梁衡时的心理。

  身为霍州一中名誉校长,傍晚暑气稍退,梁衡以《文章为思想而写》为题,在大操场上为学生上大课,现场超过2000人,直至21时10分结束。

  开讲前,梁衡为“粉丝”签名。一位年轻妈妈带着十岁,读三年级的女儿请梁衡在厚厚的《数理化通俗演义》上签名,她说:“女儿还不大懂,我读给她听。”

  梁衡的签名书还被当作奖品、礼品赠给老师、学生和这次活动的志愿者。有的人在朋友圈晒梁衡签名书,鼓励自己。

  “今晚,露天操场,充满文学之美!霍州上空,闪耀思想之光!”听了开讲,有人诗兴大发。

  梁衡一直不停息、不惜力播撒文学和爱的种子,在家乡,在他走过的每一片土地。

  在霍州署见到明代学正曹端“公生明,廉生威”官箴碑刻,我瞬间想起梁衡的著作《官德》。何谓学正,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学者型领导”。这很符合外界对梁衡的评价。

  梁衡,粉丝遍布全国各地,美文已征服几代读者。“梁先生虽然名气很大,但仍被远远低估。梁衡的价值,时间会证明。”梁衡,还有他的下马洼,一定会越来越好。

  霍州,古为尧都畿内,自古以来民风淳朴,文化兴盛,明清时被列为全国直隶州。故宫博物院、保定直隶总督署、霍州署、河南内乡县衙,昂然进入中国四大古代官衙国际旅游专线。霍州署,还是驰名全国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威风锣鼓震四方,七里峪美甲天下。霍州有娲皇庙、千佛崖、古村落、宋代瓷窑,还有剪纸、布艺、面塑、年馍等民俗文化,距北京高铁四小时直达,距省城太原一小时动车……

  下马洼,霍州,尧都,是一条绵绵不绝的文化长河,可览华夏之美,可瞻中国之魂。

  梁衡故里匆匆行走,我已是留连忘返,回味无穷。明年,我还会再来。(史江民)

梁衡故乡美丽霍州系列活动暨人文辛置一日游正式启动。

  梁衡故乡美丽霍州系列活动暨人文辛置一日游正式启动。

 梁衡描写家乡夏收记忆入选语文教材的佳作《夏感》碑刻揭幕。

  梁衡描写家乡夏收记忆入选语文教材的佳作《夏感》碑刻揭幕。

 梁衡回到出生地山西霍州下马洼故居。

  梁衡回到出生地山西霍州下马洼故居。

 梁衡一行参观乡村记忆馆。

  梁衡一行参观乡村记忆馆。

梁衡一行在霍州七里峪红岩松标志性景点合影。

  梁衡一行在霍州七里峪红岩松标志性景点合影。

梁衡一行在霍州七里峪风景区。

  梁衡一行在霍州七里峪风景区。

梁衡在霍州一中开讲前为老师们签名赠书。

  梁衡在霍州一中开讲前为老师们签名赠书。

梁衡以《文章为思想而写》为题在霍州一中大操场上为学生们上大课。

  梁衡以《文章为思想而写》为题在霍州一中大操场上为学生们上大课。

编辑: 晓凡
关键词: 梁衡;霍州署;保定直隶总督署;曲阜师范学院;行记;乡愁

崛起的村庄 梁衡故乡霍州下马洼行记

崛起的村庄 梁衡故乡霍州下马洼行记,“美丽乡村及乡愁文化研讨会”7月11日在山西霍州“梁衡研究会”举行。梁衡描写家乡夏收记忆入选语文教材的佳作《夏感》碑刻揭幕。梁衡回到出生地山西霍州下马洼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