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丝路旅游转型升级 要融入多重文化因地制宜做创新

2017-05-15 10:33:00来源:光明网

甘肃张掖丹霞地貌形成于200万年前

  5月14日-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在北京举行,关于“一带一路”的各种话题也不断涌现。3年多来,从理念到实践,“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国内众多省份和地区围绕“一带一路”旅游也推出了不少精品。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我国丝绸之路旅游仍有部分地区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旅游产品之间可复制性强,缺乏特色,若想突破现有瓶颈实现转型升级,借鉴成功经验的同时,更需因地制宜做创新。

  中长线产品和区域细分产品增多

  近日,记者在中青旅、中旅总社、携程等网站搜索时发现,以“一带一路”或者“丝绸之路”冠名的旅游线路有数千条,天数从5天到13天不等,跨度从一省(自治区)到三省(自治区)不等,多数产品利用了兰新线动车和旅游列车接驳,穿插热门的景区景点。

  相较于此前传统且单一的新疆、甘肃、宁夏、青海丝绸之路多地串联路线,现在供消费者选择的丝路旅游产品则更倾向于一地多条线路的深度游。例如,中旅总社在新疆一地除常规的吐鲁番-天池-乌鲁木齐外,还推出了丝绸之路北道行、南疆行等多条线路。其中,新疆南疆行之大环游: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中心,环绕一周,将丝绸之路南道和中道串联起来,行程所需时间13-15天,一路可体会到丝绸之路宗教文化和古龟兹文化的传播,了解消失于沙漠中的那些西域古国历史,丝绸之路遗留下的丝绸和地毯制作以及和田玉文化。中青旅遨游网也在首页推出了“一带一路”专题旅游产品系列,中青旅遨游市场营销部总经理冯若宾表示,长线深度游产品想要打造的是一种深度的体验式的旅行,在旅行中让游客切实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渊源。

  产品应加强创新 融入多重文化

  在旅游行业一线从业20年的6人游国内部总监程学军告诉记者,国内丝绸之路旅游类似产品线实际在十多年前就已上线,但发展至今,大部分丝路旅游产品给人感觉依旧是“粗放型”,尤其在团队游产品上,产品之间复制性非常强,许多地区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都尚有极大提升空间。对此,携程旅游国内游负责人陈志荣也表示,目前丝路旅游产品端缺乏创新,也很难创新,主要原因在于景区景点过于商业化,各地还是利字当头,没有在游客的体验度和满意度上做创新和尝试,导游的水平参差不齐和旺季旅游导游、车、房资源的匮乏,都大大降低了游客的满意度。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金准告诉记者,丝绸之路的旅游具有高度的人文和自然浓度,丝路的旅游形式可能是所有旅游中最复杂、最有深度、也最有拓展空间的,绝对不是简单的刷景点、拍照片,而应该是多方面文明和文化的激荡集成。但是,丝路旅游现有产品也很难单独开发,需要有很强运营能力的主体来做联合开发。当前,国内许多景区景点都是由政府在管理,短期很难改变,想要突破现状,首先必须理顺运营机制,然后在产品包装上下功夫。例如,在现有体制下,传统景区可以设计一些软性活动,增强游客的体验感。

  开发升级要拓展视野因地制宜

  记者了解到,为了抓住“一带一路”带来的巨大旅游商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正在结合自身特色做着不同的努力。新疆哈密作为丝绸之路西北主通道的中点、新疆文化形成发展的支点,在推出丝绸之路自驾探险等精品旅游线路的同时,旅游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

  在陈志荣看来,丝路沿线可以打造一批仿古驿站、仿古集市、仿古旅游接待体系,类似甘肃敦煌的敦煌山庄酒店和敦煌月牙仿古小镇,在配套的旅游接待资源上争取让游客有一种历史穿越,梦回丝路的奇妙体验,尽可能剔除现代元素。热门景区景点则可以开通GPS自助语音讲解服务,或者加开类似敦煌莫高窟数字电影游览,类似印象丽江的著名大型实景舞台剧,替代现有多而杂,且不专业的小型表演,会对丝路旅游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任何创新元素的运用都要基于目的地的实际情况,想要摆脱‘粗放’,需要做全方位的空间布局,但有的地方可能就适合粗放型的发展模式。”金准表示,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已经涌现出许多新型旅游业态,无论旅行社还是当地政府,最先需要重视的是如何因地制宜对服务体系进行重新打造,在设计主题型产品时充分调动当地既有资源,依托市场主导,有重点、分区域、有取舍、有时序、有谋略地推进,可以学习国外一些地方的先进经验,充分融入山地户外、水上运动、极限运动、马术、高尔夫、房车露营、冰雪运动、康体医疗、养生养老、修学旅游、共享旅游、虚拟旅游等多种形态,研究如何与国际对话,不要把视线过于局限在已有的项目之中。要有大刀阔斧的想象,也要有精确市场的判断,更要有专业的操作。(彭扬)

宁夏沙坡头是国家级沙漠生态自然保护区

新疆童话般色彩的宁静村庄

编辑: 宋雪
关键词: 丝绸之路;丝路旅游;一带一路;龟兹文化;旅游行业;旅游产品;旅游研究;旅游列车;深度游;旅游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