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央广网旅游 > 滚动新闻

央广网

灰塑大师帮古建筑"呼吸":每件灰塑"心"都是软的

2016-10-25 15:41:00 来源:广州日报

  陈家祠的灰塑和邵成村“血肉相连”。

  邵成村展示灰塑技艺。

  岭南建筑是广东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载体,生于这片土地上的建筑工匠则是传承和弘扬岭南建筑文化的灵魂人物。今年,广东省住建部门在全省开展首届“广东省传统建筑名匠”认定,从熟练掌握岭南传统建筑八大技艺,即石雕、砖雕、木雕、灰塑、陶塑、嵌瓷、壁画、彩画中一门或多门技艺的工匠中,评选10人,为首届传统建筑名匠。而分别作为“砖雕”以及“灰塑”的技艺大师,广州的何世良和邵成村就成功入选。昨日,记者近距离采访了两位大师,了解到这些顽强地让岭南建筑技艺“活下去”的工匠们的心情和故事。

  文/广州日报记者赖伟行 通讯员穗建

  图/广州日报记者骆昌威

  红糖糯米石灰合力“抗衰老”

  步入陈家祠,海内外游人常会被瓦面上那些美轮美奂、各具形态的灰塑形象所吸引。而这些历经百年风霜却依然傲立的岭南建筑象征,背后有着一位幕后功臣灰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邵成村。

  “去年11月进驻陈家祠参与最新一次‘大修’,已经是1981年以来我第七次参加了,估计明年就能完成。”站在陈家祠广场前的邵成村,自豪地看着老祖宗留下的“宝贝”,笑着告诉记者,灰塑是岭南最稳定的建筑物料,经过上百年的洗礼,依然能够防风、防雨,调整空气,而且里面的材质巧妙地融合了石灰、沙子、稻草、红糖、糯米粉等各种材料,有效地解决了热胀冷缩的问题,才能抵御岁月的变迁。

  “每一件灰塑,外面是硬的,但是心总是软的。”邵成村给记者简单演示了一番灰塑的制作过程,按下“快进键”的他十几分钟就给一条鱼抹上一层纸灰,再抹上一层色灰,几刀下来,一条鱼尾已经初见雏形。而实际上,这样一条鱼要经得起时间的打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每涂一层,都要隔上三天,其中耗费的心神和等待外人难以估量。

  “男怕入错行。既然进了这一行,我就只好埋头干下去了。”邵成村自嘲道,三十多年过去了,其实他自己还是个“泥水佬”。

  生于广州花都的邵成村,自15岁起跟随父亲学艺,多年来,邵家的灰塑修复队穿梭于岭南名胜中间,先后完成了广州六榕寺、镇海楼、南海神庙、佛山祖庙等多处名胜的修复。

  而父亲并不是邵成村唯一的老师。作为岭南建筑的集大成者,陈家祠每一件灰塑都是他的老师,渗透着不同工匠的审美精神。“瓦檐狮子有动有静,有的和善安逸,有的怒目圆瞪,变化多端。”如今,他已经摸透了瓦脊上每种鸟兽的脾性。没有拜师仪式,作品也不会说话,邵成村却从灰塑的肌理与质感中,触摸到前人的匠心,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灰塑帮助岭南古建筑“呼吸”

  在邵成村看来,灰塑的建材并不复杂,一笔一画的背后却大有来头。他告诉记者,祠堂喜欢用狮子,因为狮子是中华民族最尊贵的动物,包含着对子孙的期许;庙宇则多用蝙蝠,因为蝙蝠是“福气”的代名词;而9个类似的形象加起来,在粤语中就是“够福气”的意思——于他而言,灰塑技艺背后是深厚的文化价值,读懂了灰塑,不但可以更好地理解岭南建筑艺术,也可以更好地贴近岭南文化。

  如今,邵成村有着更远大的想法,他觉得,岭南古建筑是会‘呼吸’的,这些建材的环保性和耐用性是现代建材难以比拟的,而他有责任把这些传统建材更多地运用到现代建筑中。

  “2006年的时候,南苑酒家用水泥做了屋顶,结果后来出现了漏水的情况。后来,老板找到我,把屋顶用了灰塑材料重做,就再没有出状况了。”邵成村透露,有些原本属于灰塑的作品使用水泥以后,在阳光暴晒之下,时间一长就会变形。而由于灰塑缺乏一套客观的评价标准,所以即使具有更好的耐用性,也很难说服别人在新建筑中使用。为此,近年来,他开始致力于通过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对灰塑的成分及其在不同环境中变化的数据进行实验与检测。与此同时,他还致力改良传统石灰粗糙和松散等问题,让它们既具备乳胶漆附着力强的特性,又能保留石灰原有的保温、保湿的功效。

  “这么多年过去,我们丢失的东西已经太多了,而灰塑到现在还可以在户外历经几百年,不能够传承下去,会很可惜。”邵成村说,从构图到成形,灰塑要经过至少8个步骤,而一个工匠要真正掌握灰塑技艺,最长要经过十年。但比起前人留下的灰塑作品可以存在的时间,这些都不过是短短一瞬。

  灰塑

  古称灰批,是岭南地区传统建筑装饰工艺。材料以石灰为主,作品依附于建筑墙壁上沿和屋脊上或其他建筑工艺上,渊源甚早,以明清两代最为盛行,尤以祠堂、寺庙和豪门大宅用得最多。

  2008年6月7日,灰塑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灰塑工艺精细,立体感强、色彩丰富;题材广泛,通俗易懂,多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人物、花鸟、虫鱼、瑞兽、山水及书法等。

编辑:宋雪

关键词:灰塑;呼吸;古建筑;大师;砖雕;福气;陈家祠;岭南建筑艺术;抗衰老;岭南建筑文化

说两句

相关阅读

背债的“非遗”传承人:“每天都有一瞬间想放弃”

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像彭嘉志一样想要“离开”的传承人并不在少数,但是,无一例外,他们都没有真正离开,而是选择一种当代人能够接受的方式,去抢救已经濒危的“非遗”手艺。从事广彩29年的何丽芬,在2012年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彩瓷烧制技艺’代表性继承人”,2014年成为省级传承人。

2015-08-14 09:30:00

广州陈家祠屋顶30年首次大修 总投资超60万

本报记者2008年拍下的陈家祠,刚翻新的屋顶灰塑狮子色彩鲜艳。而本次对陈家祠屋顶辘筒的保养维护,将全面采用这种纸筋砂灰材料和技术。“过去一出现屋顶辘筒落沙堆积在屋顶排水沟,容易引起屋面渗漏,使祠堂梁柱潮湿腐烂和滋生白蚁,引起对古建筑的破坏。

2014-08-13 09:20:50

羊城古韵,古祠流芳

这不仅是一件艺术品,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里面的每人上小窗户都可以打开,门窗都是可以活动的,可以想见这是多么精细的作品,一定倾注了艺术家许多的心血 陈家祠的灰塑艺术,广东旧式民居,多数在山墙上两边用石灰堆出简单的卷草纹。

2014-11-16 10:30:25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证15050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02120007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