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央广网旅游 > 滚动新闻

央广网

北京现存3000多四合院大多沦为大杂院 保护前景堪忧

2014-05-20 09:29:00 来源:光明日报

  前孙公园胡同31号,门前堆满了废弃物。资料图片

  南池子大街23号。资料图片

  北京为四合院“立传”

  北京箭杆胡同20号,是一座外观并不起眼的四合院。谁能想到,百年前,它的居住者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1917至1919年,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陈独秀,住在这里编辑出版了《新青年》《每周评论》。这个新文化运动的指挥部,见证了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

  有着灿烂历史的北京四合院,如今的现状却令人揪心。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在历时3年的摸底调查中发现,现存的3000多座四合院,除少数院落保护较好外,大部分沦为问题颇多的大杂院,保护前景堪忧。

  “云开闾阖三千丈,雾暗楼台百万家。”元代诗人笔下的“百万家”,指的正是北京四合院。“天棚鱼缸石榴树”,这北京四合院内如诗如画的民俗生活,如今正离我们渐行渐远。

  为了留住四合院,北京市志部门历时3年,在16个区县内,首次对现存的四合院及其资料进行大规模的摸底勘查,整理出千余座有价值的民居四合院,收入即将出版的《北京四合院志》,为北京的四合院存史“立传”。

  大部分四合院沦为大杂院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北京四合院志》副主编谭烈飞认为,北京四合院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代建筑财富,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如果没有大面积的四合院和胡同,北京城的古都风貌、北京的历史文化血脉将被割断,因此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希望通过对四合院志书的编纂及相应调查,尽可能地将有价值的四合院作为资料留存下来。

  四合院作为北京传统的民居形式,经元、明发展完善,至清代达到巅峰。乾隆年间超过2.6万座,如今保存下来的大约3000多座。调查显示,即使是老城区308处名人故居,也有超过1/4成为大杂院。即将出版的《北京四合院志》,是《北京胡同志》的续篇。据谭烈飞介绍,入选的四合院有严格的标准,以民居为主,不包括皇宫、王府、寺庙等非民居;编纂主要依据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档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和档案部门提供的资料;建筑形式是传统的“四梁八柱”,院落完整,包括正房(北房)、东西厢房以及倒座儿房(南房)。

  作家邓云乡笔下的四合院,诗意盎然:“四合院之好,在于它有房子、有院子、有大门、有房门。关上大门,自成一统;走出房门,顶天立地;四顾环绕,中间舒展;廊栏曲折,有露有藏。如果条件好,几个四合院连在一起,那除去合之外,又多了一个深字……”谭烈飞认为,这种布局形式,适合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宗法礼教制度需要,同时又与阴阳五行、风水学说相结合,使家庭成员在长幼、尊卑、主仆、男女之间,在房屋的居住使用上体现出来,不但暗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玄机,“尊卑有序”也得以完整地体现出来。

  四合院消亡的速度惊人

  离前门大栅栏不远的纪晓岚故居,是许多外地人到北京的一个去处。当年纪晓岚担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十余年间就住在这里,可谓是繁花似锦,车水马龙。如今这里的一切都成为过眼云烟,只有院门前的那棵紫藤萝,还在孤独地开花结果。据说这是纪晓岚亲手栽植的,他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道:“其荫,其蔓旁引,紫云垂地,香气袭人。”每年五六月间,架下郁郁葱葱,紫花如云,在今人热闹的观望中遥忆历史。

  四合院是“老北京”难以割舍的精神家园,许多名人住过的四合院,更是一份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文化。跨车胡同内的齐白石故居,北平沦陷时期,住在这里的齐白石,为拒绝汉奸日寇的骚扰,多次在大门上贴上“画不卖与官家”等字样,表现了白石老人的民族气节。丰富胡同19号,是老舍的旧居。在这里,老舍创作了包括引起轰动的《龙须沟》《茶馆》等24部戏剧和3部长篇小说,接待过周恩来总理和末代皇帝溥仪,接待过巴金、曹禺、赵树理等许多文化名人。

  然而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北京旧城经历了3次大规模拆除改造,众多城门、牌楼、会馆、四合院被拆除殆尽,成片的老街区被夷为平地。这样有历史遗存、有文化记忆的四合院越来越少了。据统计,在过去的50年里,老北京80%的四合院消失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京城名人故居中已被拆除的比例高达1/3。

  “不过,这次四合院摸底排查,也有意想不到的新发现。”参与调查的北京市地方志办研究室主任赵鹏告诉记者,“在北京的远郊区县,还保存着200多处四合院及类四合院民居形式。其中北京西部的门头沟、房山和北部的密云、延庆地区院落数量较为集中。”

  据赵鹏介绍,北京西部如门头沟、房山地区,受明清以来京西古道影响,四合院多为富商和山陕外来移民类型;北部密云、延庆地区,受明清时期关塞戍边因素影响,四合院有军屯的特征;东部通州等地,在明清时期则地处京杭漕运的终点,富商类型四合院也具有一定代表性。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历经地震的破坏,已经难以找到。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力尽沧桑的四合院,见证了多少悲欢离合?又掩藏了多少惊人秘密?随着时光的流逝,风光不再,带着当年的荣耀,默默地沉寂在钢筋水泥的现代化建筑中,或生,或灭。

编辑:何微

关键词:齐白石故居;北京旧城;北京的历史;大杂院;老北京

说两句

相关阅读

齐白石亲手雕刻花雕床运输途中损坏 后人索赔35万

齐白石曾孙齐景山表示,这张床是齐白石在26岁到35岁之间的作品,特别是这种大型家具极为罕见。齐景山透露,今年是齐白石先生诞辰150周年,这张床本来打算在今年6月在北京寄萍堂书画院的落成仪式上展出,没想到却被损坏了。

2014-02-26 10:31:38

北京地铁19号线有8座换乘车站 金融街换乘1号线

最高设计时速可以达到120公里/小时的北京地铁19号线一期,终于揭开了“面纱”。昨天,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发布19号线一期工程二次环评公告,前期规划中的9座车站增加到10座,新增北太平庄站,预计今年年底开工建设。

2015-08-27 15:38:00

调查显示名人故居三成沦为大杂院 "名人"无标准界定

近日,一份调查结果再次将名人故居保护推到风口浪尖。北京市政协曾在“关于北京名人故居保护的几点建议”中指出,北京名人故居保护缺乏相关的法律体系,“名人”标准界定、“名人故居”选定等问题,缺乏认定标准、申报程序、认定机制和基本法律地位界定。

2014-06-30 10:00: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