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抓“嘎拉哈”抓出新年福气——沈阳锡伯族群众传承300多年民俗游戏迎春

2020-01-20 09:44:00来源:新华社

(图文互动)(1)抓“嘎拉哈”抓出新年福气——沈阳锡伯族群众传承300多年民俗游戏迎春

  1月17日,在沈阳市沈北新区兴隆台街道四龙湾村,锡伯族村民进行“欻嘎拉哈”比赛。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新华社沈阳1月17日电(记者石庆伟 于也童)17日,正值中国北方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欢快锣鼓声伴着清脆的“嘎拉哈”骨头撞击声,近百名锡伯族村民相聚在沈阳市沈北新区兴隆台街道四龙湾村,举行一场年味浓浓、传承了300多年的民俗文化活动——“抓福迎春”锡伯族传统“欻嘎拉哈”大赛,期盼抓出新春好福气。

  “锡伯族欻嘎拉哈”已列入辽宁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记者在现场看到,上午不到9点,身着五颜六色锡伯族传统服饰的锡伯族村民,从附近四邻八村赶到四龙湾村内“欻嘎拉哈非遗传习基地”。参赛者团团围坐在地面的毡子上,先将200个“嘎拉哈”摆开,再将一个个金属小球抛起,迅速抓起毡子上的“嘎拉哈”。

  “金属小球叫‘码头’,在‘码头’落下并接住之前,看谁抓的‘嘎拉哈’最多。”74岁的参赛村民张庆田告诉记者。“码头”上下纷飞,选手们眼疾手快,搂、抓、取、拿等各类绝活儿争相上阵,引来声声喝彩,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输赢并不重要,比赛主要是图个喜庆热闹,聚在一起迎新年。”张庆田说。从小就玩“嘎拉哈”的张庆田练得一手好活儿,近年已连续获得沈阳市少数民族运动会欻嘎拉哈比赛的三届冠军。

  “嘎拉哈”是锡伯族对羊、猪等动物关节上的一种骨头的称呼,抓“嘎拉哈”的“抓”土语变音为“欻”。据民俗学家考证,“欻嘎拉哈”游戏是古代渔猎生活的产物,锡伯族先民捕到动物后,取出动物腿关节上的‘嘎拉哈’保存下来,在北方漫长寒冷的冬季,在热炕头“欻嘎拉哈”,给锡伯族群众带来了乐趣,成为一种特色民俗文化。

  沈阳市沈北新区是全国最大的锡伯族聚居区之一。“沈北完整保存了‘欻嘎拉哈’、剪纸、射箭等特有民俗,群众基础非常广泛。”沈北新区锡伯族嘎拉哈协会会长关忠占说。

  沈北新区加大锡伯族民俗文化挖掘、传承、保护力度,建成各类非遗传习基地十余个,推进非遗文化项目“进校园、进农村、进家庭”,丰富群众节日生活。

编辑: 郑皓月

抓“嘎拉哈”抓出新年福气——沈阳锡伯族群众传承300多年民俗游戏迎春

17日,正值中国北方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欢快锣鼓声伴着清脆的“嘎拉哈”骨头撞击声,近百名锡伯族村民相聚在沈阳市沈北新区兴隆台街道四龙湾村,举行一场年味浓浓、传承了300多年的民俗文化活动——“抓福迎春”锡伯族传统“欻嘎拉哈”大赛,期盼抓出新春好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