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沈阳:触摸共同精神细节

2017-03-24 17:07:00来源:沈阳日报

幸福志愿者 王雁摄

  共建幸福沈阳需要从点滴小事做起,需要一个个温暖瞬间,需要一个个精神共鸣点,从而让每个人都一种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3月23日,记者来到部分社区,从邻里间、志愿者中触摸我们这座城市共同精神的温暖细节。

  志愿者大院

  大东区洮昌街道北海社区,努力探索社区志愿服务层级式管理模式。北海社区是一个以老旧小区为主的社区,有居民5541户,14887人,70%以上小区都是无物业由居民自管和弃管的小区。北海社区2005年开始组建了全部由社区志愿者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层级式管理模式。这种全新模式打通了反映社情民意的“第一渠道”,大院院长、居民楼长、单元组长都由社区志愿者担任。

  电台大院院长白维锁一心扑在大院工作上,把事关居民的一些通知都贴在房山墙上;沈海大院院长荆月河主动当起大院钥匙管家,为居民换灯管,排忧解难;旭升大院院长张淑芹组建了社区第一支健身舞队,将天然停车场变为健身广场;省邮电大院马延祥经常为居民修楼道灯,同物业公司协调处理雨搭漏水等问题。有着志愿服务精神的楼院长建设推动了居民间沟通、交流和相助。居民郭女士爱人去世,自己患有心脏病,吃稳心颗粒又买不起,她找到了社区。中捷大院、省邮电大院贴出通知,号召居民帮助郭女士解决这种药,第二天就有位居民买了10盒这个药送到了郭女士手中,她说:“是大院内的爱心让我增加了生活的勇气,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五邻文化

  “邻里学”“邻里情”“邻里乐”“邻里颂”“邻里助”,这五个邻里间的符号,已经彻底印在沈河区万莲街道先农坛社区的居民心里。“五邻文化”培育的是小区居民主体意识、共同缔造理念,从自家房前屋后的小事开始,让群众凝聚认同感,激发参与热情,从自我的“小家”向社区共有的“大家”转变。重点开展居民自助,整合共享资源,加强社区自治共管,推动创新、促进社区和谐发展。邻里关系新模式培育了社区的共同精神,在思想上产生认同感和共同感。

  社区有个“能人帮帮团”,帮居民完成微心愿,依托“爱飞扬特色服务队”,将有一技之长、乐于奉献的能人组织起来,解决居民自家难以解决的难题,如上下水疏通、维修家电、上门送餐、家政服务等。“能人帮帮团”有个主力队员刘纪平老人,是个“热心肠”,邻居谁家有什么大事小情的,他都过来帮忙。小区里居住着一位孤寡老人,家中遇到下水道堵塞、灯泡坏了不能安装等问题时,他都第一时间到位,帮忙解决。

  在“五邻文化”倡导下,这样一群人温暖着社区、小区。马玉芝老人是大院里的独居空巢老人,自从丈夫去世后,儿女不在身边,一个人生活。她年逾八旬,生活上诸多不便。社区居民赵秋菊认识马玉芝老人多年,也照顾她多年,承担着对老人日常生活料理的担子。老人感激不尽,老赵却淡淡地说:“就是搭一把手,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雷锋老人”

  3月5日,78岁的雷锋生前战友、志愿者辅导员刘树田给铁西区勋望小学五年级七班“雷锋中队”每名学生写了一封信,引导学生像雷锋那样学会感恩,做雷锋式的好少年。这已是刘树田老人带过的第四个班级,他坚持做志愿者辅导员八年。

  刘树田曾和雷锋在一个部队生活了970天,听过雷锋忆苦思甜报告会,一起执行过任务,深受雷锋影响。70岁时,他当了勋望小学“雷锋中队”辅导员,他想让更多的孩子与雷锋结缘。他把部分学生“雷锋日记”摘抄成册,现已出版发行。记者翻阅学生日记发现,它们记录的都是发生在孩子自己身上的小事,如:扶盲人过马路、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社区里主动清理小张贴、校园里帮助同学解决困难等。张哲当过两届“雷锋中队”毕业班的班主任,她认为小学生主要还是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学校强调学雷锋从点滴生活做起,力所能及地做好事,同学们如今普遍有了集体荣誉感和帮助别人的意识,自我管理能力也逐渐养成。

  刘树田说,8年来,他和学校老师共同播撒雷锋种子,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能帮助孩子成长,他感到非常快乐。沈阳日报记者王远 周贤忠

编辑: 曹宇
关键词: 沈阳网;学生日记;稳心颗粒;雷锋中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