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评论:监督是进步的阶梯

2018-02-06 10:17:00来源:央广网

  历史确实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前后对照,发人深省。

  比如,201511月,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发博客《南航CZ6101--生死间,一个记者有话想对你们说》。20182月,网上传来另一则消息——《南航航班抢出12分钟,为生病旅客开辟生命通道》。两篇文章都反映急症病人在南航沈阳飞北京航线上被救助的故事,结果却相差悬殊。

  据了解,“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姓张,是媒体记者。2015119日上午记者张先生乘坐南航CZ6101航班飞往北京。途中他突发腹内疝并急性肠梗阻,多次向机组人员救助。但飞机降落近50分钟后才打开舱门将其送医。

  巧合的是,据南航北方分公司透露,201823日同样一位张姓旅客,同样乘坐南航CZ6103航班从沈阳飞北京。1015分左右旅客张先生突发急病,乘务组和同机旅客悉心照料,飞机提前12分钟降落使旅客张先生尽快就医。

  两个都姓张的先生,在同一家航空公司的同一条航线上同样中途患病。

  在这两个非常相似的飞行场景中,为什么前者飞机停靠机场50分钟才打开舱门,而后者抢出12分钟使旅客快速送医呢?对此,须简要剖析各自的救助过程。

  在最初发病时。 三年前媒体张先生在起飞40分钟后,因肚子疼第一次向空姐求助。空姐表示这很正常,是气压问题,他们也常遇到。

  三年后旅客张先生在起飞后15分钟左右按呼叫铃。 乘务员和乘务长先后来到张先生身边。此刻张先生大汗淋漓,非常难受。乘务长立即报告机长,并广播寻找医生。

  当病情加重时。三年前记者张先生大约在920分开始,坐立不安,浑身虚汗,向空姐再次求助,要求机场给叫一台救护车。空姐立即联系机长,随即告诉记者张先生机场已经叫好救护车,并强调机场的医生是收费的。

  三年后因旅客张先生四肢麻木无力, 乘务长立即向旅客张先生征求是否返航或备降的意见。当旅客张先生表示能挺到北京时, 机长立即申请加快速度抢时间。当时旅客张先生不仅吸上氧,旁边还有乘务员陪护。

  到终点下机时。三年前记者张先生乘坐的飞机在950分落地,但是滑行后迟迟不开舱门。最终,飞机降落接近50分钟后,舱门才打开!

  三年后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空中管制中心的安排下,旅客张先生乘坐的CZ6103航班优先降落,就近安排停机位。飞机于1101降落在机坪,1107滑到停机位,至此整个航程足足抢出12分钟。

  试问: 时隔不足三年,同一家航空公司同一线航线上的机组人员对病人的服务为什么发生如此巨变呢?除了社会进步的大背景,也应该与记者张先生在网上曝光被救治的过程有关。当时《南航CZ6101--生死间,一个记者有话想对你们说》一文上网后被多家媒体转载,引起广泛社会关注。期间,南航方面向记者张先生致歉,同时南航表示还要对与救护人员配合中发生的协调问题,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加强与相关单位的沟通协调,完善相应的工作流程。

  比如,2016年上半年南航在国内民航首推“机上医疗志愿者计划”;2016年下半年南航启动110次空中紧急医疗救助。据不完全统计,南航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因机上旅客突发重大紧急疾病而返航、备降的超过上百班次。由此可见,三年来南航逐渐建立起较为成熟的空中旅客应急服务规范。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正因为三年前记者张先生曝光在飞机上经历难捱的50分钟,南航以此教训改进应急服务,三年后旅客张先生才得以提前12分钟下飞机顺利就医,并将使数以百千计的旅客受益。       

  今天假如南航能同时邀请到两位张先生,听他们时隔三年的对话和交流,生动地展示企业服务的进步与提升,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这足见监督的巨大推动力!历史和现实还将反复验证:监督犹如一级一级的阶梯;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社会只有正确对待并真诚接受监督,认真总结教训并勇于改正不足,那么每一次监督批评都是一个不断进步的新起点。 #               

                                                                                                                   (央广评论员张静)

编辑: 郑睿

评论:监督是进步的阶梯

历史确实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前后对照,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