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3日消息(记者唐婧)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高净值人群规模快速增长,高净值人群对财富保障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不过,在需求量增加的情况下,行业规模却有缩小的迹象。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月末,全行业信托产品存量规模降到19.99万亿元,这是从2016年信托资产规模突破20万亿元之后首次重回20万亿元之内。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分析,信托行业规模之所以下降,是因为监管措施的落地以及信托机构自身风控管理的需要。

  郭田勇说:“一些信托公司更多地是作为一个通道,帮助银行等其他机构进行资金业务的对接,也就是说,这块业务并不是由信托公司主导完成的,这样就使得信托业的总资产存在一些虚增或‘虚胖’的情况。按照监管机构的导向,信托公司未来要减少通道性质的一些业务,要进行主动管理型的新信托业务。当然也有一些信托公司,前些年把资金投放到了一些风险相对比较高的领域,比如房地产领域,由于整个房地产市场又处在一个调整期,这使得信托产品承受了一定程度的风险。这样一来,无论是监管机构的要求,还是从信托公司自己风险管理的需要来看,需要对这些高风险的信托资产进行主动性压价,这样会形成其资产规模上涨变缓的情况。”

  那么,信托发行的“倒春寒”真的来了吗?中国信托业协会特约研究员、中诚信托战略研究部总经理和晋予认为,行业规模短期下滑对于行业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和晋予说:“我个人认为,信托业的发展长期来看是一个好事情,总体上规模的下降并不代表质量的下降,反而意味着结构的优化和质量的上升。比如我们下降的是通道业务的规模。一些具有影子银行风险特征的融资类信托业务的规模得到了压缩,同时房地产信托的规模也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我们也同样可以看到标品信托,也就是证券投资信托的规模,以及家族信托、保险金信托等服务系统的规模是在不断提升的。因此这种规模的下降其实也伴随着结构的优化和质量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从2月份新增初始登记的信托产品运行数据来看,行业投向实体经济的信托资金占比仍在五成以上,维持了去年疫情以来的较高水平。另外,家族信托、保险金信托等特色信托业务的新增规模环比有所增长,并远高于近12个月的均值水平。和晋予说,这体现了信托行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行业未来会从四个方面转型。

  “第一是证券投资信托,也就是标品信托。这能够发挥信托本身的资金募集和资产管理的优势,支持资本市场的发展。第二是股权投资信托,部分具有实业股东背景的信托公司依托股东的专业资源,可以在某些特定领域开展这种产融结合的股权投资业务,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第三是资产证券化的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可以有效盘活存量资产,降低融资成本,同时拉长融资期限,在促进经济内循环中会起到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第四是家族信托、保险金信托等高端的财富管理服务。开展家族信托业务,信托公司不仅可以满足高净值客户对财富保护传承管理的综合需求,也可以满足信托公司优质产品的长期对资金的需求。”和晋予指出。

  对于信托行业未来的发展,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吴庆认为,从长远看,中国市场对信托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如何把信托本身的特色和中国本土的情况相结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一,在有关信托的法律体系上,恐怕要有一些提升。对于选择了信托的投资人,要有更好的保障。第二,对于信托的合约要有更大的容忍度,可以尝试一些新的方式,要有更大的弹性。在这方面如果做一些事情,也许能有一些突破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