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4月7日消息 中国东北边陲大山里的8岁男孩亮亮(化名)是艾滋病毒母婴传播的受害者,不幸被当地小学拒之门外。但是,当地教育机构随即为他单独开办了一所小学,让他能像其他儿童一样享受义务教育。
7日,时逢世界卫生日,亮亮和老师王立军两人一早就像往常一样,在这所中国首次为一个孩子开办的学校升起了国旗。
亮亮的爸爸是辽宁省丹东市第一例艾滋病感染者。他10年前在国外打工时感染了艾滋病毒,1996年回国后不慎将病毒传染给妻子,后生下亮亮。
亮亮身体结实,活泼好动,看上去和其他同龄男孩没什么不一样,但他是中国65万艾滋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中的一员,失去了许多同龄健康儿童享有的机会。
去年,父母把已届学龄的亮亮送入村里的小学。可不到三天,由于其他家长的强烈反对,亮亮被学校劝退了。校长金顺英说,亮亮的到来让很多同学害怕,有的同学因此逃课,一些家长开始给孩子办理转学手续。
亮亮所在的宽甸县宝山村是一个朝鲜族山村。县卫生防疫站副站长方丽娟说,在这个文化和医疗条件都相对落后的偏僻山村,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要远大于宽容。县教育、卫生部门曾多次召开家长协调会,但没有家长同意让亮亮与他们的孩子一起上学。
为保障亮亮受教育的权利,当地教育局决定为亮亮单独设立一所小学。于是,就有了中国第一所为一个孩子开办的学校——宝山村爱心小学。
学校设在村委会一间经过改造的办公室里。虽然只有一套课桌椅,但教室里黑板及其它教学用品一应俱全,墙上还挂着彩色的教学进程表。教学经费由县教育局、乡政府和村委会分担,每年达1.8万元,远大于政府对一名正常小学生的教育投入。
考虑到亮亮的身体状况,学校每天只开半天课。从当地文化馆退休的王立军是亮亮唯一的老师,一人身兼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所有正规小学课程的教学。
年过花甲的王立军和亮亮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由于亮亮缺少与同龄孩子一同嬉戏的乐趣,每到体育课和课余时间,老师就陪他打篮球、排球、乒乓球,甚至玩玻璃球和毽子。
王立军说:“我尽量让亮亮过得快乐、充实,但是,他更需要同龄孩子的友谊。这孩子太孤独了。”
亮亮时常默默地站在教室窗前,望着他呆过三天的宝山村小学,那里不时传来孩子们的喧闹声。两所学校相距不到30米,但对亮亮来说却很遥远。他知道,那是一个暂时不属于自己的世界,因为那里的小朋友显然还没有做好接纳自己的准备。
亮亮每月都要到医院接受例行检查。没有人能确保他能生存多久。亮亮的父母均已转为艾滋病人,正在接受免费药物治疗。
中国约有9000名15岁以下儿童因母婴传播感染了艾滋病毒,占感染者和病人总数的1.4%。由于父母患病或死亡,他们面临着来自生活、教育、心理方面的种种困境。
辽宁省沈阳市艾滋病防治协会艾滋病科主任谷渊说,与成年艾滋病毒感染者不同,儿童感染者的生存完全依赖他人和社会,因此他们比成人需要更多的社会关爱。
目前,宽甸共有4人感染艾滋病毒,其中仅亮亮一名儿童,因此,他所在的学校可能将一直是“一个学生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