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12月17日消息(记者 康维佳、雷恺)在穿云破雾的银燕上,在生龙活虎的训练场上,一队队专家教授顶烈日、冒酷暑,为一线官兵服务。今年以来,第四军医大学精品立校、精品兴校,精心实施的“五百”工程:即百万应征青年接受心理检测、百场心理战防御讲师团下基层部队宣讲活动、百团官兵口腔健康及牙病防治调研、百团官兵精神病障碍流行病学调查、东南沿海百团官兵主要发病情况及病因调研等,赢得部队官兵和社会各界广泛赞誉,为军队院校姓军为战提供了借鉴。10月29日,总后廖锡龙部长对该校实施“五百”工程,服务基层官兵的举措给予了高度肯定,并欣然题词:姓军为兵,务实求精。
面对军事斗争准备给卫勤保障提出的新要求,四医大党委“一班人”认为,只有真正“为兵”,“姓军”的宗旨才能体现出来;只有把“为兵”服务落到“贴身”处,才具有生命力。为此,该校把工作指导思想向军事医学聚焦,工作重点向军事医学突出,政策机制向军事医学倾斜,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举措。
一、强化打仗观念,把教医研重心扭到战场需要上
随着军队院校体制编制的调整改革,部分同志认为,学校规模缩小了,人员减少了,搞军事医学出路不大;战场离我们太远,市场经济条件下,挣钱才是硬道理等。针对这些思想偏差,校党委组织大家反复学习胡主席关于大抓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指示,不断强化保障“打赢”观念,着眼未来战场需要狠抓军事医学精品战略:调整办学目标,把办校育人的目标锁定在“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上;优化训练结构,突出军事医学特色;调整训练体制,构建新的教学运行系统;盘活教育资源,把军事医学学科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并出台了一系列“非常举措”。
――采取“非常之策”,解决军事医学人才队伍不强的问题。学校及时出台了《加强军事医学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在职务晋升、公费留学、招收研究生、享受政府特贴等方面给予倾斜。学校允许军事学科有10%的超编储备,3%的立功和6%的提前晋职晋级指标。建立军事医学学科后备人才库,对优秀中青年拔尖后备人才,分三类给予24万元、18万元、12万元的资助。
――采取“非常之举”,解决军事学科方向不优的问题。依托野战内外科、军事心理学、航空航天医学等4个优势学科,不断凝练学科发展方向,构建“身心医学防治体系、航空航天医学保障体系、高技术武器医学防护体系、特殊环境医学研究体系”四大军事学科体系。建起高技术武器损伤研究中心,并在高技术武器医学防护研究的四个领域形成明显优势。目前在研的几个项目,均为填补国内空白的国家“863”课题,发展势头良好。同时,还启动了高技术武器防护和军事预防医学领域两个“530工程”项目。
――采取“非常之招”,解决军事医学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学校连续5年每年拿出1000万元专门支持军事医学的课题研究、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项目调研和高科技武器防护中心建设。
二、精心定做“健康套餐”,把为兵服务落到“贴身”处
学校党委清醒地认识到,姓军为兵不能仅仅停留在获多少项成果、得多少个奖项上,而是要真情真心为一线部队服务。为此,学校派出由校领导带队的专家教授下部队调研,了解基层部队需要什么样的卫勤保障服务、官兵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有哪些,根据实际需要制定方案。在此基础上,他们为官兵精心定做的“健康套餐”,既有心理健康讲座,防常见病,防训练伤讲座,又有急救知识讲座、用医用药讲座;既为官兵送常见药品、送高科技知识,又为官兵专门编写常见病多发病防治手册。他们推出了“五百”工程为官兵的身心健康“打包”治疗:
――擦亮官兵心灵的窗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青年官兵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在增大,对每个人的身心健康和部队战斗力都产生了影响。2005年,一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四军医大学校长樊代明院士领衔,著名心理学专家苗丹民参加的“心理战防御宣讲团”,深入南京军区东南沿海一线部队。宣讲团通过解读心理战防御、一支专打不流血战争的部队、筑牢心理防线和科学管理是心理战防御的灵魂四个专题,为基层部队开展心理战防御的学习和训练提供参考。自2005年以来,宣讲团反复修改讲稿达15次之多,计划宣讲100场,已在全军各集团军,部分军兵种和院校,宣讲88场,直接听众5万余名官兵,受到基层部队和院校官兵的普遍欢迎和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数字化流动医疗车巡医训练场。资料表明,口腔疾病影响部队官兵训练已达11.5%。为加强部队牙病防治,2007年6月11日,全军“百团”牙病防治服务活动启动仪式暨全军口腔健康调查骨干培训班在第四军医大学顺利举行,来自全军一百多个建制团队的口腔专科医师在该校接受了系统培训,并深入兰州军区某集团军为部队官兵进行口腔保健。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3名专家教授携带3台便携式牙科治疗椅和价值10多万元的医疗器械及药品,行程5000多公里,先后为驻守在东南沿海一线的陆海空军部队和医院4000多名官兵进行了口腔疾病诊治、颌面部战伤救治培训、口腔保健知识讲座以及颌面部手术示范等系列服务,举办了口腔健康科普知识讲座7场,学术报告4场,培训口腔医师240余名,并赠送洁牙机4台,发放《军人口腔健康知识指南》千余册,受到官兵热烈欢迎。把送医送药送健康送到实处,把最先进的仪器带到部队,让最优秀的专家参加义诊。该校口腔医院参加义诊的90%以上有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在陆军某海防团,数字化流动医疗车开到营区,现场为官兵诊治口腔疾患,官兵们感慨地说:“我们不出门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诊治,这还是第一次。”
――心理检测挑选精兵。“生活中是否常常充满让你感兴趣的事?”“你和兄弟姐妹的关系是否融洽?”这是全国征兵心理检测技术中心的第四军医大学应用心理学肖玮博士,在上海市卢湾区对一位应征青年进行智力检测和人格检测时的对话。为了这一天的到来,这个学校从60年代开始建立了飞行学员心理选拔系统;用4年时间完成了航天员的心理选拔;用15年时间完成了初级指挥员心理选拔。为使检测系统具有较好的信度和预测效度,科研人员奔赴5大军区,对官兵的心理卫生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在全国383个县(市、区)进行了试点工作,共检测95065名应征青年,获1.11亿个数据。在反复测试、试点论证的基础上,研制出一套完整的征兵心理检测系统,于2006年7月顺利通过由总参、总后组织的包括两名院士在内的7名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的鉴定。2006年11月,我国首次正式将心理检测列为征兵体检项目,108万应征青年授受心理检测,直接淘汰智力障碍或心理障碍高危人员23791名,占受检人数的近3%。他们在北京、陕西、上海、重庆、西安等18个招生点对报考军校的学员进行了两年的试点检测。结果显示,分别有0.95%和0.30%的考生有明显心理障碍或个性缺陷。2007年,《军队院校学员招收心理检测系统》在全国首次正式推广使用。总部机关的一位同志说:“如果把这3%、0.95%和0.30%放进部队,放进军校,在将来的战场上,这组看似微不足道的数据甚至会影响到战争的胜败”。
与此同时,第四军医大学还推出了百团官兵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对东南沿海百团官兵主要发病情况及病因进行调研。从心理检测挑选精兵到擦亮官兵心灵的窗户,从数字化流动口腔医疗车巡医训练场,到官兵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研及主要病因调查,四医大姓军为兵就像一阵阵清风拂过一线官兵的心田,也像一波波海浪激荡着专家教授的胸怀,他们在服务部队、服务官兵的道路上高歌猛进。
三、为保障打赢增效提速,让创新成果与战场无缝链接
2007年6月,一场激烈的“战斗”刚刚结束,3名带着“红十字”袖章的医护人员便手持“雷达式伤员探测仪”在“战场”上仔细地搜索。忽然,30米处被掩体埋住的一名伤员的微弱呼吸和心跳等数据,清晰地显示在探测仪的屏幕上。救护组获得这一消息,立即出动,将伤员从掩体下救出后紧急后送……
这是“华山铁卫-2007”实战演习中的一个镜头。为适应新军事变革给战时卫勤保障提出的更高要求,四医大要求科技人员贴近战场选课题,科技创新攻难关。由该校生物医学工程系副主任王健棋教授研制的这种“雷达式伤员探测仪”,探测距离可达数十米、厚度两三米,既可穿透掩体显示伤员的呼吸波形,也可发现被废墟、瓦砾掩埋的伤员,开创了战时搜救伤员的新领域。
该校始终把军事医学科技与教育创新放到突出重要位置,坚持在研究解决重大医学难题和关键技术上有所作为。科研人员心系三军将士,甘于清贫、潜心科研、默默奉献,在多年的奋力攻关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科研成果。
该校生物工程系罗二平教授,为了解决高原“抗缺氧”这一难题,顶酷暑,冒严寒,一次次爬上平均海拔4500多米的西藏高原,经过数载研究,终于研制出不需要任何化学物质,重量只有370克,一次充电可连续使用10小时的便携式“单兵高原增氧呼吸器”,填补了我军高原增氧单兵卫生装备的空白。敢为人先,勇克难关成为该校预防医学系专家教授的座右铭。继徐勇勇教授率领课题组开展的《我国应征公民体质调查与征兵体检新标准的制订》课题,获2006年度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后,该系海春旭教授对窒息性毒剂中毒机理及防护措施历时十年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其研究课题《GQFSS-A项目》获2007年度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十年磨一剑。锁定战场需要,突出自主创新,提高卫勤保障能力,使四医大一批军事特色明显的创新性成果喷薄而出。第一附属医院重新修订了12个战备预案,建成了800平方米的战备医疗库室,目前在研军队课题达50余项,其中,《战伤烧伤创面修复与功能重建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获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附属医院在骨肿瘤治疗、颅脑微创术等方面形成新的特色;第三附属医院颌面战创伤救治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填补了国际医学空白。该校还相继开展了“磁附着技术”、“组织工程骨”、“组织工程皮肤”、“高氧液”、“赝复技术”等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高氧液”系列成果被医学界视为开辟了“人体供氧第二通道”,《高氧液对战创伤救治及缺氧治疗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获06年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些军事医学成果在未来的战场上将显威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