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山州
文山州教育事业:五十年艰苦奋斗 五十年成就辉煌
中广教育    09月07日 08:29
    文山自治州成立五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下,在历届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历代教育工作者的艰苦奋斗,通过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全州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各民族团结繁荣,边疆稳定安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 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完备

  学前教育稳步发展。1957年,全州只有3所幼儿园,分别为文山州幼儿园、广南县城区幼儿园和文山县幼儿园,在园幼儿仅210人。改革开放前,学前教育在曲折中缓慢发展。改革开放后,学前教育受到高度重视,走上规模化、规范化稳步发展的轨道,形成了独立幼儿园与小学学前班相互补充、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乡村幼儿园逐步兴起,幼儿入园(班)率逐年上升。2007年,全州共有幼儿园97所,其中州级1所,县镇66所,乡镇31所;在园幼儿44355人,幼儿入园(班)率达32.7%。

  实现"两基"历史性目标。1957年,全州小学有1221所,在校生155254人。中学仅9所,其中有初中89个班,学生4591人。建州以来,全州逐步实施普及初等教育,到1986年,全州已有文山、西畴、砚山和马关4个县实现了普及初等教育。同时,全州各级政府积极贯彻国家扫盲工作方针,采取多种形式扫除青壮年文盲。但由于文盲人口众多,普及初等教育发展缓慢,新文盲继续产生,至1979年全州仍有占总人口73%的文盲。1979年后,扫盲工作稳步开展,文盲率逐渐减少。

  1993年,我州开始实施"两基"规划,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为实施好"两基"规划,各级政府多渠道筹措资金,动员各方力量,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为补充教师缺额,除扩大师范招生,加强新教师培养,引进外地人才之外,还聘请了大量代课教师;广大人民群众纷纷捐资建校,投工献料;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展开了对贫困学生的救助。同时,国家支持发展西部教育的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边疆地区"三免"政策、"两免一补"政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特设岗位计划等,为我州"两基"工作注入了数亿元资金,提供了坚实的条件保障。到2002年全州完成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分为"普六"和"普九"两个阶段实施,1998年全州提前一年完成了"普六",2000年文山、西畴、马关3县完成"普九",砚山县和丘北县先后于2001年、2002年完成"普九",麻栗坡县和富宁县于2003年完成"普九"。2007年广南县"普九",这标志着全州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历史性任务。全州小学校达2702所,教学点1752个,在校生达36697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5.69 %;初中学校134所,在校生达156931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9.37 %。在2007年11月30日召开的全国"两基"攻坚工作表彰大会上,文山州被表彰为"两基"攻坚先进地区。

  普通高中规模显著扩大。1957年,全州普通高中只有8个班,学生399人,可谓凤毛麟角。经历了"文革"时期"停课闹革命"、"读高中不出公社"等畸形发展后,1980年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指导下,高中教育得到稳步发展。但是由于办学条件不足,师资缺乏等各方面的原因,高中阶段学校容量有限,招生难以迅速扩大;同时,随着高校持续扩招,高中毕业升学空间加大,高中教育成为全州教育体系的"瓶颈",到"十五"初,全州普通高中在校生仅为11946人,制约了全州教育的协调发展。2003年,文山州被确定为全省教育综合改革的试点地区,确立了"打牢一个基础,理顺一个关系,搞活两个机制,突破一个瓶颈,放开一片市场"的改革思路,把"突破高中瓶颈"为改革重点之一,着力挖掘潜力,改造和增建校舍,培养、培训和引进高中教师,积极扩大招生,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迅速扩大。到2007年,全州有完全中学31所,普通高中招生13203人,普通高中在校生达36967人,是建州初期的90多倍。

  职业教育异彩纷呈。1958年前,全州仅有1所中等专业学校,即文山师范学校。随着自治州的成立,州农业学校、财贸学校、卫生学校相继建校,全州6县陆续创办农业中学。1973年,为快速培养少数民族师资,又创办了州民族师范学校。1979年,州技工学校建校。1983-1988年,各县相继创办职业中学,州民族职业中学也于1988年创办。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农业职业中学的基础上,乡镇上逐步成立农村成人技术学校。各职业学校特别是中专学校建校以来,各届毕业生充实到经济社会建设的各行各业中。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由于中专实行并轨招生,毕业生就业取消统一分配、实行双向选择和考试招聘政策,高校扩招,部分中专学校招生困难,中等职业学校规模发展缓慢。针对新的政策形势,我州实施了一系列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实施了"五个进一步放开"政策,即:在政府宏观下达招生指令计划的同时,进一步放开招生时间,学校可全年招生;进一步放开学生年龄,取消入学年龄限制;进一步放开入学大门,凡初中以上文化的适龄青年都可以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就读;进一步放开招生范围,取消区域限制;进一步放开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大合作办学力度,与上海、福建、四川等地职业院校广泛开展合作,改革课程教学,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落实国家助学政策,加大贫困学生救助力度。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又实现了恢复性发展。全州现有中等职业学校22所,乡镇成技校80所,农村综合初中8所,村级成技校261所,基本形成覆盖城乡、跨越州县乡三级的职教网络。2007年,全州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达10088人,首次突破万人,在校生达18659人。高中阶段在校生共55626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32.9%。为整合资源,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效益,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州政府又启动了州属中等职业学校搬迁建设,现已进入修建性详规修编阶段。

  高等教育风鹏正举。1958年,我州曾开办"文山人民大学",但因条件不具备次年停办。1977年在文山师范学校增设师范大专班。1984年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正式成立,1987年迁入现址。1998年,文山师专实行省、州共管,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建校24年来,文山师专由最初的5个专业,在校生100余人发展为以师范为主、多种专业并存,全日制与函授、电大并举的综合性院校,具有30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达4628人,电大分校在校生达629人,成人教育在册学生规模达2957人。目前,文山师专申办本科院校的指标条件逐渐具备,州委、州政府正积极推进升本工作,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升为综合性本科院校。

  特殊教育步入正轨。自治州成立后,残疾少年儿童教育问题虽受到重视,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只能在中小学随班就读,缺乏针对性和专门性。2000年,州聋哑学校成立并招生,开始了对残疾少年儿童的专门教育。2007年,顺应形势发展需要,州聋哑学校更名为州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达220人,办学层次延伸到了初中,并逐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民办教育方兴未艾。自1989年第一所民办学校"丘北县私立民族初级中学"创办以来,在政策的激励下,民办教育逐步兴起。到2007年,全州民办教育学校达64所,其中幼儿园46所,小学1所,中学12所,职业学校5所,在校学生15926人。

  经过五十年的艰辛努力,全州已形成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相互衔接,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相互补充,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并行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完备的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逐步协调发展,为自治州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民族政策全面落实 民族教育健康发展

  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扶持。积极举办民族中小学、民族班和高等院校少数民族预科班。1981年以来,全州共开办了12所省定民族小学、6所民族中学;在5所完中开办了少数民族高中班,对民族中小学学生补助生活费,并在设备和师资配备上给予照顾。2000年9月开始,对中越边境一线义务教育阶段各民族中小学生实行"三免"政策(杂费、书费、文具费)。2005年改为"两免一补"(免杂费、提供免费教科书、补助寄宿制学生生活费),并将享受范围扩大到其他各县。2006年,国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困难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对困难家庭寄宿生补助生活费。2007年,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免费教科书学生比例达52.6%;享受寄宿制生活补助的学生达27%(初中55%,小学19%),补助标准由小学每生每年150元、初中每生每年250元分别提高到250元、350元,2008年增至小学每生每年500元、初中750元。2007年,秋季学期全州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享受免费教科书。

  实行招生特殊照顾政策。对于苗、瑶、彝等特殊少数民族考生,中考和高考照顾20分,其他少数民族考生照顾10分,并根据需要实行定向培养。

  实行灵活的教学形式。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为方便少数民族子弟就近入学,除办全日制外,允许开办半日制,早、午、晚班,巡回定点教学、送教上门等。在学籍管理上,实行民族女生不限入学年龄,不留级,允许带弟妹入学,对苗、瑶族的某些支系的女生,入学不受辖区限制。在教学内容上,允许针对各民族儿童兴趣爱好,开设实用技术课等。在教学语言上,积极推行少数民族聚居地双语教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学校小学低年级配备本民族教师,运用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教学,帮助少数民族学生由母语向汉语过渡。2007年省教育厅和省民委修编了一系列双语教材,并培训双语教学教师。我州2名苗族受训教师现已在当地少数民族聚居地学校开展了双语教材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办学条件极大改善 教育现代化步伐加快

  校舍面貌焕然一新。上世纪80年代前,财政极为困难,社会动荡,教育政策变更频繁,在校舍建设上只有零星的投入,校舍面貌总体变化小,危房量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稳步发展,社会安定,尤其是全州实施"两基"攻坚以来,一方面各级财政对校舍建设投入逐年增加,另一方面社会力量捐资建校热情高涨,校舍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90年代末起,国家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危房改造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等一系列校舍改造工程,全州校舍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至2007年,全州校舍面积达343万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中学达7.56 平方米,小学达5.13平方米,砖混结构校舍占50%以上。

  教育教学手段日趋先进。建州初,教学设备简陋,除黑板、粉笔外,先进教学器材奇缺,只有各县一中基本建成实验室。1984年,全州6284所小学仍只有960所配备了"五大件"(风琴,算术、自然教具,地球仪,各种教学挂图)。随着电化教育、教学设备标准化和普及实验教学的实施,全州教学设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7年,全州8县有5县实现普及实验教学,全州教学仪器配备率达78%,其中高中、初中、小学(不含校点)分别达51.6%、98%、76.7%,相当一部分城区中小学建成了计算机多媒体教室。随着教学仪器设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模式实现了多样化。

  教育信息化异军突起。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州逐步推进教育信息化。2001年开始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5年文山县完成整体推进,2007年其他7县全面推进,2008年全面完成建设,全州初中基本配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基本配备卫星收视点和教学光盘设备,全州学校计算机生机比达50:1。州教育局建成了"文山教育信息网",并内挂电化教育管理平台和远程教育管理平台,逐步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整合利用。部分城区学校建成了校园网,全州小学三年级以上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加快了教育领域信息交流的速度,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的均衡发展。

  教师队伍发展壮大 教师素质全面提高

  教师队伍不断壮大。1957年,全州教职工总数约4000人。50年来,我州认真办好师范教育,使师范毕业生源源不绝地充实到教师队伍,成为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同时,通过临时培训,聘请民办、代课教师,社会招聘,外地引进等渠道,不断满足教育规模扩大对教师的需要。2006年,国家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又为我州补充了1169名教师。到2007年,全州教职工已达37093人,比建州初增长近10倍。

  教师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建州初,为扩大教师规模,实施普及初等教育,录用了大量教师。相当一部分教师仅小学或初中毕业,教师总体素质很低。随着师范教师的发展,教师队伍建设逐步走上专业化和规范化。同时,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构建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和网络,广泛开展教师对外交流,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1994年《教师法》颁布实施,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严格教师资格条件后,教师队伍素质更是得到了稳步提高。1985年,高中专任教师中,大学本科毕业以上的仅占36.8%,中专高中毕业及以下的占19.4%。到2007年,全州教师学历合格率普通高中达81%,职业高中达60.49%,初中达93.2%,小学达96.41%,幼儿园达98.93%;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11.06%。教师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增强。教师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都得到较大改善,形成了适应各级各类教育需要的专业教师队伍。

  办学水平稳步提高 办学效益不断扩大

  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在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上,经过上世纪六、七、八十年代与文化、卫生、体育部门的多次整合、分设,1984年形成了独立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适应了教育管理专业化的要求。办学体制上,随着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实施,进一步确立了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负责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教育的责任主体;确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办学的体制,调动了社会办学资源。在学校管理体制上,不断探索实施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和结构工资制。经过2003年启动的教育综合改革,建立了校长聘任制度和教师竞争上岗的制度,进一步激活了办学活力。

  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开展校长培训,更新校长观念,提高管理能力,提高校长队伍的管理水平。积极探索和规范学校管理制度和管理行为,确立了"方向明,校风正,校纪严,校园美,质量高"的标准。制定教学常规,对提出教学活动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范,加强教学监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实行党支部建在年级制度,推广法制副校长和党员到班辅导制度,强化了学校党建、德育和法制教育。不断加强学校安全工作,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学校及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开展等级学校、文明学校、绿色学校、依法治校示范校等评估,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全州现有7所一级完中,10所二级完中,3所三级完中。全州19所中等职业学校中,有1所国家级重点学校,4所省部级重点学校,3所省级示范性学校,其他均达合格标准。全州共有223所文明学校,其中省级44所,州级179所。2007年,文山州一中被人事部、教育部表彰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人才培养成绩斐然。建州以来,各级各类学校为全州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极大地提高了全州各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仅"十五"以来,全州共有321743人完成义务教育,38346人完成普通高中教育,13270人完成职业高中教育,7761人完成中等专业教育,文山师专共培养了5031名全日制大专毕业生。普通高考上线率2007年达55%,仅1979年以来,全州共有35639人考取大专以上院校。此外,文山师专、中等专业学校通过函授、联合办学等形式培养了数万名大中专毕业生。全州人口青壮年文盲率由建州初的90%以上下降到5%;全州人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5.48年上升到2005年的6.46年,各民族人口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大中专学校和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活跃在各条战线上,为各行业建设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推进了全州经济社会的发展。

  旌旗漫道,鼙鼓震天。五十年奋进,五十年恢宏,文山州教育事业已踏上了新的历史起点。伴随着全州经济的腾飞,教育将实现新的跨越,开创新的伟业,回报社会,造福桑梓。

来源:文山州教育局    责编:邵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