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教育成就

2004年 湖北省教育概况

中广教育 2009年11月23日 12:10

[综述]  2004年,湖北省各级各类学校2.27万所,在校学生1178万人,教职工69.4万人,教育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21%。

  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长足发展。2004年,全省共有幼儿园2256所,在园幼儿58.8万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3.13万人。有特殊教育学校77所,在校生人数7808人。盲、聋、弱智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80%以上。

  义务教育取得了较大成就,“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2004年,全省小学14085所,在校学生475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69%,小学年辍学率0.55%,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78%。初中2688所,在校学生335.38万人。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7.93%,初中年辍学率1.1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66.81%。全省小学教师22.18万人,学历合格率为97.8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初中教师17.08万人,学历合格率为91.49%,比上年提高1.66个百分点。小学生师比为21.42:1,普通初中生师比19.61:1,分别比上年下降1.16和0.38个百分点。

  高中阶段教育继续稳步发展。2004年,普通高中631所, 在校生达到119.74万人,比上年增长1.6%。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升学率达43.27%。

  各类中等职业学校401所,在校学生45.85万人,比上年增长25.85%。中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学校多类别、管理多层次、办学主体多元化、经费投入多渠道的新特点,基本建成结构较为完整、专业门类较齐全的职业、成人教育体系。

  各种形式的成人短期培训也有很大的发展。2004年,全省积极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完成培训20多万人次;推动全省乡镇成人教育学校建设,评估认定了一批“湖北省乡镇成人文化技术教育示范学校”和“湖北省教育兴农示范基地”。2004年全省有职业技术培训学校 2253所,其中职工技术培训学校59所,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2138所,注册学生数21.8万人。开展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00多万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0多万人次。

  高等教育大众化向纵深推进。(1)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全省有普通高校85所(不含军事院校),其中,本科院校32所,高职高专53所;培养研究生的普通高等学校20所。2004年,全省高校研究生招生2.6万人,比上年增长17.62%;研究生在校生6.64万人,比上年增长26.91%,其中博士生1.34万人,硕士5.3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29.58万人,比上年增长18.21%;本专科在校学生89.2万人, 比上年增长23.63%。2004年, 普通高校在鄂录取人数25.6万人,比上年增长20%;普通高考录取率68.8%,比上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成人高等学校17所,承担成人高等教育任务的普通高校62所,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24.11万人, 比上年增长8.2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3.9%,高等教育大众化向纵深推进。(2)高校学科实力进一步增强。2004年,全省有博士授予权单位24个,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0所、军事院校5所、科研院所9个;有硕士授予权单位49个,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0所、军事院校5所、党校1所,科研院所23个。有博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64个,博士学位点456个、硕士学位点1010个。全省高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57个(含军事院校4个),部委重点学科(含军事院校)47个,省级重点学科241个。(3)高校科研水平明显提高。2004年,全省高校拥有各类科技人员5.37万人,其中,两院院士48人,高级职称1.96万人,高级职称的比例达到36.6%。各类科研机构268个,各类实验室2200余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0个,国家和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30多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省属高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实现了零的突破。(4)高校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2004年,全省高等学校有教职工11.13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0.52万人。有专任教师5.92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5.57万人。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有正高级职称的6012人、副高级职称的18083人,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3.1%;研究生毕业的有2158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37.7%。按实际在校学生数计算,全省普通高校生师比为15.11:1,比上年下降1.04%。(5)高校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2004年,全省普通高校占地面积达7607公顷,校舍建筑面积达3060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63.4亿元,学校藏书6278.1万册。

  [经济困难学生资助]  湖北省政府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投入;建立资助贫困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统筹协调;在省教育厅设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加强组织管理,按照省政府的要求,部分市(州)和高校都建立了相应的学生资助机构。全年资助贫困生的任务超额完成,湖北省落实新机制大学生助学贷款政策,受到教育部的通报表彰并奖励湖北省3600万元,用于2005年的大学生资助工作。

  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不断完善农村中小学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体系。省教育厅与省财政部门协商,通过调整省级教育经费支出结构,调剂资金,为部分贫困学生免除了杂费,各县(市、区)及学校都力所能及地对寄宿制学生给予了一定的生活补助。2004年,在中央免费教科书专项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各地共落实“两免一补”资金18255万元,资助了91.2万名贫困家庭学生。

  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不断完善“奖、贷、助、补、减”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省政府制定了《湖北省国家助学贷款实施细则(暂行)》和《湖北省生源地助学贷款实施办法(暂行)》,积极推进新机制国家助学贷款的实施,将风险补偿金和新增加的贴息资金全额列入年度财政预算。通过招投标,中国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以10%的风险补偿比例中标,承担省属41所高校的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向4.5万名贫困家庭学生提供2.7亿元额度的国家助学贷款。督促高校拿出学费收入的10%用于资助贫困生。2004年粮食价格上涨后,按照国家规定,中央部委高校按学生总人数的5%,对贫困学生每人每天补助4元,省属高校参照中央部委高校做法,对贫困生每人每天补助2元。当年,湖北省高校通过采取“绿色通道”和“奖、贷、助、补、减”等资助措施,已资助贫困大学生 13.5万人,投入资助经费32255万元。

  广泛开展社会助学活动,省青少年基金会启动“曙光基金”和“明德奖学金”、省总工会实施第六个助学帮扶计划、省残疾人联合会开展扶残助学“春雨行动”和“中西部地区盲童入学”项目等。2004年秋季开学前,按照省长办公会要求,省教育厅还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了一次大型的资助家庭贫困学生专项募捐活动,并在教师节举行了一场大型资助贫困生募捐晚会,收到捐款2670万元。

  [启动“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  湖北省教育厅印发《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决定从2004年起实施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每年选派一批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到农村乡镇学校任教。每批到农村任教的毕业生服务期为3年。在服务期内享受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毕业生在服务期内,省教育厅对其进行跟踪管理,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对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的给予表彰。毕业生在农村乡镇学校任教期间,由县(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所任教的学校负责日常管理。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每学年对毕业生考核一次,并将考核情况报省教育厅。 毕业生服务期满后,总的原则是自主择业,同时积极鼓励和大力引导他们继续留在农村乡镇学校任教。

  2004年,306名优秀大学毕业生由省统一安排到29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市)乡镇学校任教,此举得到教育部、人事部充分肯定。

  [民办教育]  在党和政府“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指导下,湖北省民办学校初步改变了政府包揽办学的单一体制和模式,形成了“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多种形式并存”的教育发展格局。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的民办学校及民办教育机构1700多所,专职教师2.5万人,在校学生51万多人。民办中学222所,在校生11.17万人; 民办小学149所,在校生6.84万人。民办中等职业学校33所,在校生1.63万人。民办职业中学3所,在校生630人。民办幼儿园1254所,在园幼儿13.5万人,占幼儿园在园幼儿的22%。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39所,其中,独立设置高等职业学校10所(2004年新设置1所),普通高校以民办机制举办的独立学院达到29所,非学历民办高等教育机构96个;2004年民办高校学历教育招生7.84万人, 在校生16.6万人(其中,独立设置民办高等职业学校本专科在校生3.95万人,独立学院在校生12.08万人),分别占当年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的26%、18.6%。

  [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  一是对外交流取得新突破。2004年,省教育厅领导分别陪同教育部及省领导出访美国、伊朗、奥地利等国,填补了与伊朗、奥地利等国在教育领域无直接交流渠道的空白,进一步加强了与美国伊利诺伊、俄亥俄、夏威夷等州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由省教育厅举办的“留学湖北教育展”在日本东京、韩国汉城成功举行,这是湖北高校首次赴国外举行教育展,也是中国地方省市教育部门首次在日本举行教育展。二是引智工作成效显著。近几年全省教育系统聘请的外籍专家和外籍教师人数均超过1200人,其中科技专家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聘请外教的单位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少数几家重点高校发展到2004年的278所大专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和中小学校。三是来华留学工作有长足发展。2004年湖北省招收留学生人数首次超过2000人。四是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工作居全国前列。2004年,全省共有373人提出了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申请,其中166人被录取。五是中外合作办学势头良好。湖北省的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很快,办学机构数量增加,办学层次显著提高,全省已有38个合作办学项目,其中合作培养硕士项目4个,专科项目4个,高中学历教育项目4个。六是自费留学中介市场得到良好发展。全省新增6家机构获得教育部批准从事自费留学中介服务资格,使湖北省合法留学中介机构达到12家。

基础教育

  [综述]  2004年,湖北省基础教育工作以贯彻落实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中心,以巩固“两基”成果为重点,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连续大幅度增长,“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全省中小学全面试行的“一费制”收费办法,有效遏制了教育乱收费行为;解决80万贫困中小学生的入学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农村外出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学及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积极推行“贫九工程”、“危改工程”和“西部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改造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126万平方米,为中小学师生提供安全保障;在全国率先启动“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探索出了一条支教与资助贫困生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省义务教育学段的起始年级全部使用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狠抓中小学卫生安全,确保师生健康;大力开展课外文体活动,中小学学生体质明显增强。

  全省“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普通高中教育得到稳步发展。2004年,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69%,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78%,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7.93%;小学、初中年辍学率分别控制在0.55%和1.15%;普通高中招生43万人,在校生达到119.74万人,比上年增加12.44万人。

  [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  2004年6月11日~12日,湖北省以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省第一次召开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交流各地农村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做法,讨论和研究进一步加强湖北省农村教育工作的政策和措施,推进全省农村小康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会议由省委书记俞正声主持,省长罗清泉作主题报告,有关单位在大会上进行了经验交流。会议出台了《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会议制定了农村义务教育保投入、保工资、保安全、保运转和努力化解“普九”债务的政策措施,省政府建立“五项机制”、“四个专户”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五项机制”即教师工资发放机制、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投入机制、中小学收费监管机制、化解“普九”债务机制。“四个专户”即教师工资专户、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专户、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专户和支助贫困生专户。

  [全省中小学全面试行“一费制”]  在2003年试行“一费制”的基础上,通过对省内外进行深入调研,研究制定了湖北省“一费制”标准,同时提出了公用经费的补助办法。从2004年9月1日起,湖北省中小学全面试行“一费制”收费办法,中小学生家长实行“明白缴费”。湖北省“一费制” 收费办法有如下具体规定:(1)“一费制”的试行范围。政府举办的普通小学(含村小)和普通初中(含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及特教班);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举办的非民办机制普通小学和初中。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按政府指定的区域和学校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2)“一费制”收费内容。“一费制”收费内容包括杂费(含信息技术教育费)、课本费(指国家课程教材费和地方课程教材费)和作业本费(指学生抄本、课堂作业本和寒暑假作业本费)。(3)“一费制”的收费标准。城乡初中每学期为290~340元,城乡小学1~2年级每学期为145~180元,3~6年级为170~200元。

  [义务教育年经费投入首次突破100亿元]  2004年, 湖北省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在连续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首次突破1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17%以上,其中,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新增教育投入达到10亿元。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快速增长的原因在于:一是政策性投入更加刚性化,“五项机制”和“四个专户”为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提供了保障措施;二是中央和省对县级教育转移支付投入逐年增加;三是政策范围内多渠道筹集的教育经费稳步增长。

  [巩固提高“普九”成果]  (1)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难点、热点问题的调研和指导。重点围绕农村初中“渡峰”等问题进行调研,提出对策措施。通过调研所形成的《湖北省农村初中“渡峰”问题研究报告》,分析了全省农村初中的现状,对湖北农村初中“渡峰”形势及办学条件作了预测,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2)完善学生入学办法,全面实行入学通知制度。从2004年秋季起,全省各级各类中小学全部实行学生入学通知制度。(3)积极扶持盲童教育。全省开办盲童班的学校由2个发展到9个,在校学生发展到200多人。召开全省视障教育研讨会,通过经验交流、教学观摩和论文评比,提升了视障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4)加强检查督办,狠抓落实。通过召开全省中小学春、秋两季开学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全省春秋两季中小学开学工作进行部署和督导检查,将学生入学情况作为重点检查的内容之一。(5)开展“普九”复查。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以省督学为骨干的近100人次先后对浠水县、黄州区、丹江口市等23个县(市、区)的“普九”巩固提高工作进行复查。

  [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  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认真实施“贫九工程”、“危改工程”和“西部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主要作法是:(1)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下乡调研,进行督办指导;省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协调,11月还专门召开各市(州)长座谈会,督办危改任务落实情况;省财政在9500万元中央专项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通过本级财政先调度资金下达到各项目县,对确保危房改造工作进度起了重要作用。 (2)研究制订了实施“危改”工程的总体规划和分年度实施计划。出台了《湖北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3)各级教育部门严格项目管理。省危改办坚持在危房面积核实、项目开工指导、项目竣工验收时“三到位”,2004年,先后两次共组织350人次专家对64个危改项目县的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了督办、检查。

  2004年,中央和省级财政共筹措资金2.18亿元,全省消除D级危房面积150.8万平方米,完成D级危房改造面积126.3万平方米,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89万平方米危房改造任务。农村中小学面貌明显改善,师生安全进一步得到保障。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1)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加强领导,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一是强化政府行为,完善政策,加强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领导。湖北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对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作了相关的规定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二是加强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研究和指导,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外出务工农民子女教育和管理的若干意见 》。三是加强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进行检查和督导。四是建立联动工作机制。教育部门会同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形成了“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多种形式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的联动工作机制。五是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新闻媒体及时向社会公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的有关事项,开通“农民工子女入学专题热线”,印制宣传品等方式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坚持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加强管理,确保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一是实行无条件接收政策。公办中小学和经审批的简易学校无条件地接收进城农民子女入学。二是实行通知入学制度。三是依法劝学。对进城务工农民不按规定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由暂住地所在的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采取措施责令其送子女入学。四是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相关学校针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实际情况,积极尝试、摸索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等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五是建立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家校联系制度,规定班主任定期到农民工学生家庭走访。六是规范学籍管理。做到“转出有接收反馈、转入有注册登记”,做到“在册即在校、在校即在册”。(3)坚持同一收费标准,加大投入,建立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费筹措机制。(4)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办学在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学方面的积极作用。允许有关集体和个人在进城务工农民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依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经审核批准后,举办专门招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适龄子女就读的学校并将其纳入当地教育发展总体规划,进行规范管理。

  [实施农村基础教育课改工程]  从2004年起,在全省25个省级课改实验区范围内,实施农村基础教育课改工程。(1)开展调查研究。省教育厅组织了7个调研组,对全省25个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农村学校课程改革困难较大,主要表现在:农村学校教师年龄趋于老化,教师素质不适应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农村学校信息闭塞,实施新课程遇到的困惑和疑难无法化解;农村学校公用经费严重不足,教师难以参加培训;许多学校教师数量少,实行包班制,相互交流困难;地方教材和校本课程教材存在城市化倾向,给教学增加了难度等等。(2)建立新的课程体系。从2004年秋季开始,全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学校从综合实践活动中每周分离出2课时,从地方课程及学校课程中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选开技术类课程,使该类课程上课表、进课堂、见实效。将农村初中生获得“绿色证书”作为毕业的基本条件。(3)推行联片教研制。针对农村学校布点分散、规模小、教研能力弱的特点,推行以中心学校为核心的联片教研制,开展讲师团到农村学校巡讲和送教下乡活动,引导教师解读课程标准和新教材,讨论教学方法,研究突破重点难点的办法。(4)将教师培训工作重点向农村教师倾斜,建立低费高效的农村教师培训机制,各地教师培训经费用于农村教师的比例不少于70%,并拨出专项经费用于贫困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开发地方课程。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后,由省文明委牵头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责任分工方案》。主要作法是:(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积极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在全省组织开展以“育人为本,德育为首”为主题教育思想大讨论和征文活动。(2)围绕难点,突出重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活动。通过座谈会、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专题调研等多种形式,围绕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3)强化课堂,注重实践,不断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通过加强德育课程教材建设,发挥德育课程的作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来突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4)改革评价,突出德育,建立对学校和学生的激励机制。全省已建立了中小学综合办学水平分级分等评估制度,加大了德育工作在省级示范学校评估中的权重,进一步强化了德育在学校的首要位置,增强了时代性和导向性,保证了学校的办学方向。(5)树立典型,强化师德,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德育工作队伍培训网络、湖北名师评选制度、优秀教师表彰奖励制度、师德师风报告团宣讲制度、班主任培训制度等。(6)学习《守则》,落实《规范》,开展中小学生行为习惯规范养成教育。2004年,省教育厅多方筹措资金,向全省中小学免费赠送了行为规范教育、安全教育挂图、宣传画和诚信教育读本,共10多万套。

  [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经国务院决定,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组织实施的一项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重点工程,计划到2007年共投入85亿元,为农村教学点配备光盘播放系统、为农村小学配备教学卫星收视系统、为农村初中配备计算机教室。湖北省政府十分重视这项工作,10月8日,省长罗清泉主持召开办公会议决定,在4年时间内,落实省级配套资金1.1亿元,用于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9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市),省配套资金全部由省财政解决,非贫困县(市)按省、县3:7配套。(1)成立以分管教育副省长任组长、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教育厅厅长任副组长,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信息产业厅负责人为成员的湖北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经领导小组批准,2004年为襄樊市、孝感市、恩施州、天门市、鄂州市5个市(州),共6105所中小学装备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其中城镇学校718所,农村初中468所,农村小学3469所,农村教学点1450所,总投资1.07亿元。(2)制订《湖北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对工程实施作了部署。(3)组织开展教师和技术人员培训。对120名骨干教师、工程项目学校6000余名教师和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4)成立了湖北教育网台,网台把中央电教馆的资源、百年树人的资源和本省自制的资源整合起来,向广大农村地区播送。

  [建立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发放核查制度]  经湖北省政府同意,省教育厅、财政厅、监察厅和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决定,在全省建立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发放核查制度,并聘任相应的核查员,具体负责所在市、州、林区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发放核查工作。核查员被赋予10项权责,如掌握并核实本地各类学校的学生数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数;了解并核实县级财政教职工工资的预算和决算情况(预算标准、人员基数、资金来源);督促县级财政建立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帐户,并核查专户运作情况;参加各县(市)研究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发放工作的重要会议;核实本地各县(市)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拖欠情况等。各市(州)也可相应在所辖县(市)聘任市、州级的核查员,建立市、州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发放核查制度。

  [创建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  2004年5月,配合教育部对湖北省襄樊市实施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的情况进行了检查评估。检查组对襄樊市结合农村学校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快乐文体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于2004年7月命名襄樊市为全国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同时,为推动“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的深入开展,推广先进经验,表彰先进典型,促进课外文体活动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经省教育厅、省体育局、团省委、省少工委组织有关专家对2003年申报“湖北省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的单位进行评审,命名了武汉市江岸区、潜江市、荆州市沙市区等3个市(区)为“湖北省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按照教育部的总体部署,湖北省还在襄樊市开展了“中小学生体育、艺术2+1项目”的试点工作,目前,试点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综述]  2004年,湖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质量、规模、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2004年,全省有中等职业学校401所,职业初中37所,成人中学65所,成人小学1344所,职业技术培训学校2253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湖北省结合省委书记俞正声、省长罗清泉对职业教育的多次批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及时召开了全省职业院校就业工作会、全省教育系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经验交流表彰会、全省农村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服务工作会等专题会议。建立了由省教育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省农业厅、省扶贫办参加的湖北省职业教育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指导、协调。在调研考察的基础上,省教育厅会同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省农业厅、省扶贫办等部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同时结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修改完善了《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草案)。

  [高等职业教育]  湖北省坚持采取多种形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实现湖北由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转变的进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形成规模。2004年,全省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校达49所(其中,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职业学校10所),占全省普通高校总数的58%。2004年,高等职业学校招生8.87万人,在校生21.88万人,分别占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在校生人数的30%、24.5%。此外,7所普通本科院校举办职业技术学院,招生0.92万人,在校生3.7万人;13所成人高校举办高职班,招生0.8万人,在校生1.3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招生9.6万人,在校生21.4万人。

  发展途径不断拓宽。继续采取多种形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独立设置高等职业学校为主体,普通本科学校举办二级职业技术学院、成人高校举办高职班、普通中专与高职院校合作举办“3+2”分段制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学校举办“五年一贯制”高职班等多种途径共同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格局更加稳定。

  布局结构趋于合理。在区域布局上,全省每个市、州设置一所高等职业学校(其中,武汉市设有3所高等职业学校),初步形成了与行政区划基本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从行业布点上,工业、农业、服务业、税务、林业、电力、交通、铁路、轻工、水利、城建、信息、司法、艺术、民政等部门和行业都已设置了高等职业学校,主要面向行业培养人才。从企业来看,武汉钢铁(集团)公司、长江航运集团、长江水利委员会、一冶集团都举办了高等职业学校。全省49所高等职业学校中,社区型高职17所,行业型高职17所,民办高职10所,大型企业举办的高职5 所。

  办学机制自主灵活。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走出了一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发展道路,其招生和就业呈现出“买方市场”的特征。学校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按新机制运作,实行“订单式”办学模式,在市场竞争中抢占了先机,在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民办高职蓬勃发展。2004年,全省民办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校已发展到10所,专业涵盖经济贸易、外语外事、信息技术、信息传播、生物工程等方面,部分专业填补了湖北省高职专业的空白。

  [中等职业教育]  2004年,全省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2.8%,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较2003年都有大幅提高。印发了《省教育厅关于切实抓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增加了中职毕业生接受本科、高职教育的人数,进一步扩大“3+2”分段制高等职业教育规模。通过做好就业与升学服务,拓宽出口,2004年全省中职招生人数突破25.7万人(含技校生6万人),较上年增长30%左右,全省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普职比由7.3:2.7转变为6.9:3.1(不含技校生)。

  积极推动重点学校建设,大力发展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继续推进“双特色”学校的建设,部分“双特色”学校获得社会高度认可。10月,省教育厅开展了第二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重新调整认定申报工作,有6所申报学校经教育部验收复评合格,使全省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达到64所。12月初,对新申报的省级重点学校和重点专业进行复评,并公布认定了9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省级45个重点专业。配合省发改委实施国家推进职业教育专项建设计划,第一批5所中等职业学校获得国家扶持建设。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学校办学活力。配合国家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紧缺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实施,积极做好数控、汽车、护理、计算机、建筑等行业紧缺型人才培养培训工作,24所中等职业学校成为国家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紧缺型人才培养培训项目学校。在中等职业学校大力推行学分制、弹性学制。全省已经有120所职业学校试行学分制、弹性学制。

  [农村职业教育培训]  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重点,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工作。与农业部门密切合作,2004年5月,印发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方案》,启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各级各类职成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围绕转移抓职教,抓好职教促转移,采用多种模式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取得明显成效。10月23日~24日,在武汉市新洲区召开了全省教育系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验交流表彰会,表彰了武汉市新洲区等14个先进县(市)。12月1日,在赤壁市召开了全省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会议围绕农村职业教育为县域经济服务,使湖北省农村职业教育走在全国前列进行了研讨。全年共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2.3万人,其中转移就业32.7万人,配合各地阳光工程办公室完成转移培训9.7万人,完成进城务工人员培训近20万人。同时,还完成了15万下岗工人再就业的培训任务;完成了农民实用技术培训300万人次的任务,建成省级乡镇示范成校22所,教育兴农示范基地13个。

  [举办计算机、数控技能大赛]  10月28日~29日,省教育厅在湖北工业大学举办了第二届湖北省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技能大赛。全省共有16个代表队参加本次大赛,156名选手参加了FLASH动画制作团体赛和文字录入与图文混排、网页设计与制作、图形图象处理等个人单项赛共四个项目的竞赛,充分展示了湖北省计算机教学的水平和实力,为参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大赛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大赛有10人获得一等奖,20人获得二等奖,27人获得三等奖。13位教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根据国家六部委《关于举办第一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的通知》精神,省劳动厅、省教育厅六部门于8月1日~6日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和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两地联合举办了湖北省首届“华中数控杯”数控技能大赛。大赛分职工、技工学校、高职高专、中等职业学校4个组,共计265人报名参赛,其中:高职、中职有111人参加两个项目的竞赛,共40人获奖。在10月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全国30个省市共有422名选手入围参加比赛,湖北省18人。其中,高职、中职学生8人,技校1人。有4名学生获优秀奖并参加人民大会堂的颁奖。

  [“十五”职教科研成果]  湖北省十分重视“十五”职教科研规划的落实,指导、督促完成了8个“十五”立项科研课题的阶段性研究任务,并及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认真评审,同意“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及运行机制研究”、“山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研究”、“21世纪初湖北劳动力素质结构变化与职业教育对策研究”、“全国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中外职教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等5个课题结题。

  [“双特色”学校]  湖北省为了拓宽中职学校的发展道路,促进职教和普高的相互融合,从2001年开始,批准设立了武汉一职教中心等12所英语和信息“双特色”学校。与其他中职学校不同的是,“双特色”学生可参加单独考试,升入本科高校学习。2004年,全省有528名“双特色”学校毕业生参加对口升入高校招生考试。

高等教育

  [综述]  2004年,湖北省普通高校达到85所(其中本科32所,高职高专53所),全日制在校生达到96万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24万人。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9%,比2003年提高2个百分点,高考录取率达到68.8%,比2003年提高4个百分点。湖北省抓住高校办学体制改革的机遇,共试办独立学院33所(其中教育部已批准29所),引导30多亿元社会资金用于高校建设,一种“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多种形式并存”的高等教育新格局已见端倪。

  [实施“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创新工程”]  为全面提升省属高等学校办学质量与办学水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省属本科院校办学实际,省教育厅提出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创新工程”计划,从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入手进行专项建设。2004年,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本科品牌专业建设项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已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项目正在进行,对提高湖北省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综合竞争力起到了促进作用。本年又投入2 000万启动第二批省属高校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建设。经专家组考察、审定,确定在6所高校建立6个基础课教学实验示范中心。

  [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1)继续实施“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创新工程”的本科品牌专业建设。在2003年已批准12所高校的18个专业作为品牌专业进行建设的基础上,2004年经过省属高校的推荐评审,继续建设15个品牌专业,每个专业投入20万元。(2)按照教育部2004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要求,认真做好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的遴选工作。组织高校在省级优质课程中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向教育部推荐33门课程申报国家精品课程,其中20门课程被确定为国家精品课程。同时,组织对107门申报省级精品课程进行网上评选。

  [独立学院迅速发展]  2004年,独立学院招生6.28万人,在校生达到12.66万人,其中本科6.46万人,专科6.2万人,占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4%,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初全省省属高校在校普通本专科生规模的总和。近年来,独立学院通过社会力量投入、学费收入和银行贷款等多种渠道,筹措非财政性资金30多亿元用于学校建设。全省独立学院校园占地面积达813公顷,校舍建筑面积378.1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15亿元,图书486.4万册。独立学院已成为湖北省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

  [加强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4年召开了两次高校图书馆长座谈会,听取了馆长们对湖北省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对依据教育部所发的图书馆工作条例、高校基本办学条件等文件要求制定图书馆工作评估细则(征求意见稿),全省高校文献保障体系建设方案两个重要问题听取了馆长们的意见。
根据教育部有关会议精神,对湖北省高校文献保障体系的建设方案作了进一步的论证和修改,现在的方案与原来方案相比,一是经费投入减少60%(由5000万元减到2000万元);二是服务面向由本科院校扩展到全省高校(含独立学院);三是运行机制上,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继续推进学科创新工程]  2004年,省教育厅围绕学科创新问题,对在鄂21所高校的110个学科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专题调研,基本摸清了湖北省高校学科建设特别是学科创新的现状。

  湖北省高校实施“学科创新工程”,主要在几个方面下功夫:(1)打造特色学科,精心凝炼学科方向。一是以科研项目为纽带,通过科研成果来凝炼方向,形成优势;二是以教学为依托,紧跟学科前沿,把人才培养与学科方向紧密结合,推进教学与科研互动,在教学中深化、提升、总结和检验科研工作,又在科研中积累教学资料、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三是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紧密跟踪学科发展前沿,精心扶植学科生长点,形成特色方向,服务于行业,又在行业中发展;四是以高新技术整合、提升、改造传统学科专业,形成新的学科方向。(2)内培外引,倾心汇聚学科队伍。强化团队精神,在一个学科内部,形成相互关联、各有侧重的稳定的学术群体,在科学研究和其他学术活动中形成强有力的、善于攻坚的学科创新团队,争取较大的学术成果和学术影响。(3)抢抓机遇,努力构筑学科基地。(4)科学管理,积极创造良好的学科生长与发展环境。(5)突出人本观念,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一是突出以人为本,树立全新的人才观;二是进一步明确广大教师是学科建设和学科创新的主体;三是及时跟踪、掌握国内外学术动态,注重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

  [全省高校学科建设工作会议]  2004年12月22日,省教育厅在武汉召开了全省高校学科建设工作会议。

  会议认为,实施“学科创新工程”后,湖北省各高校采取了强有力的建设措施,工作上各具特色,取得了明显成绩。(1)高校大力实施“学科创新工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科实力的增强和学科水平的提高。一是树立了大学科建设的理念;二是树立了学科建设“以人为本”的理念;三是牢固树立了学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的理念。(2)不断完善博士、硕士学位点立项建设制度,促进了全省高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全面、协调地发展。(3)不断加大重点学科建设力度,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和学科基地。(4)积极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不断增强学科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首次开展研究生培养条件评估]  2004年年初,省教育厅印发了《湖北省研究生培养条件评估实施方案》。文件下发后,各学校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条件的评估工作,对照评估指标体系认真进行准备,一边自评,一边加强建设,保证了学校自评阶段的顺利开展。在学校自评的基础上,下半年,组织专家到14所高等学校进行了核查性评估。评估采用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式,专家们通过听、看、查、访、谈等多种形式,对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条件进行实地核查,并在学生中开展了随机问卷调查,收回调查问卷828份,与教师座谈210多人次,与学生座谈300多人次。同时,专家们针对每所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并及时向学校反馈了意见,指导和帮助各学校有针对性加强研究生培养条件建设,达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目的。

  [加强学位管理]  (1)学士学位的管理是三级学位质量的基础,也是当前管理工作比较薄弱的环节。为了加强学士学位管理,省教育厅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不断完善学士学位管理的规章制度。在要求学校根据学位条例制定或修改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的实施细则的同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起草了《湖北省双学位管理办法》和《湖北省普通高校独立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二是启动了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选活动。经过学校推荐,专家网上评选,共评选出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2000余篇,其中一等奖380余篇。同时,建立了学位论文网和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三是进一步规范成人学士学位外语考试的管理。加强同兄弟省份的合作,在双方协商的情况下,为这些学生申请学位提供了便利。(2)完善学位证书的网络化管理。2004年,省教育厅对网络化管理工作进行了进一步完善。一是规范各种学位证书的编号方法,对各类型的学位证书编号规定了明确的办法。二是实现了学位与学籍系统的相关信息的对比核实。

  [高校招生考试工作]  (1)实现了全国统一命题向语文、数学、外语科目自主命题的平稳过渡。2004年教育部确定湖北省为高考语文、外语、数学科目自主命题的省市之一,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在接受任务后,迅速制订工作方案,开展调查研究,收集各种资料,组建专家队伍,遴选命题教师,确定入围方式,严谨认真地组织命题,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和运转规则,用规则保质量,用制度保安全,努力使命题工作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实现了平稳过渡,试题质量受到好评,试题安全得到保障。高考试题在难度、区分度、大纲把握、试题结构等方面比较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2)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2004年湖北省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坚持稳定和完善政策,坚持不退档、不换录、不补录的“三不”政策,全部实行异地远程网上录取,1200多所高校都不派人到招生录取现场。全方位开展招生宣传,提高招生录取工作透明度。继续坚持公开信息、咨询接待、生源不足院校公开征集志愿制度化;编印了政策百问、考生须知、咨询接待工作指南、填报志愿专题讲座光碟等宣传资料,发放给市(县)招办、高中和考生;通过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和网络等渠道,及时公布高校招生录取工作政策规定、招生计划、招生简章、投档资格线、工作安排、录取进程、考生电子档案运行的7种状态、生源不足院校信息和征集志愿办法信息等。(3)在原有的第二至四批院校实行“知分”填报志愿的基础上,2004年第一批本科院校招生也实行了“知分”填报志愿。(4)录取率不断提高。本年全省共有考生37.2万人,在鄂招生院校1279所,全省共录取考生25.6万人,其中本科13万人,高职专科12.6万人,录取率达68.8%。

  [感动中国的桂希恩、徐本禹]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艾滋病防治专家指导组成员、武汉大学医学院艾滋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桂希恩,一生致力于地方病和传染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他曾数十次下到艾滋病高发区进行调查研究,为500多名艾滋病高危人群做检测。制作了大量的宣传画、宣传册、多媒体资料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对防治艾滋病的高度重视。他廉洁行医,视病人如亲人;他与艾滋病人同吃同住,每一位到武汉的艾滋病人都得到过他的帮助,他的心总是牵挂着许许多多艾滋病人。他带领大学生们奔赴艾滋病多发区开展“红丝带”行动,为艾滋病人送医送药,用他的人格魅力感化了每一个学生。2004年6月,来湖北考察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程到中南医院看望了桂希恩,对他献身祖国艾滋病防治事业表示感激和敬意。

  华中农业大学1999级经济学专业本科大学生徐本禹,在校期间为别人献过血,捐过骨髓,帮助与自己一样困难的同学和陌生人。2003年~2004年,在学校的支持下,他毅然决定保留研究生入学资格两年,到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为民小学和大水乡大石村小学支教,在没有电,不通公路、不通电话、不通邮路,饭是一成不变的玉米和酸菜汤的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在极端艰苦的环境里从事教学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孩子们听懂普通话了,敢与外人交流了,在校学生也增加了。他的事迹感动了社会,2004年共有36名大学生志愿者到大水乡进行支教和社会调查,有188名学生得到社会资助。

撰稿  邓 荣  邓 辉
邱月琴  李连华
审稿  郑年春   

来源:  责编:邵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