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朋友大家好,这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网教育频道的现场直播节目。我是徐小璐。今天,我将带领大家走进一所古老的学校,它具有300多年的历史,还具有康熙皇帝的御笔亲书——广育群才。说到书院,大家可能会有一种陌生,一种喜悦,一种探秘的心理。书院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演播室请进了金台书院小学的张弦校长带领我们走进金台书院小学,看看现代小学在书院里是如何教学的?首先,欢迎张校长!

金台书院小学校长 张弦

  张弦:主持人好,大家好!

  金台书院小学位于龙须沟,在金鱼池小区,紧邻天坛北门,是在金台书院的旧址上建成的,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其前身是清朝降将洪承畴的私宅。1700年,京兆尹钱晋锡租用了金台书院的部分房屋并在此创办了北京历史上第一个义学——“首善义学”。当时接收的都是一些穷人家的孩子。1702年,康熙御笔题匾“广育群才”。“首善义学”经过50年的办学,在1750,“首善义学”经过大规模的修缮扩建,改名为“金台书院”。

  金台书院已经有150年的历史了,当时进行的主要是科考前补习,在这里的基本都是赶考的学子,中榜者极多。其中最有名的是金榜题名中了状元的陆润庠。陆润庠是苏州人,擅长书法,为官时间较长,辛亥革命后还担任了溥仪的教师。

  金台书院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科举制废除之后,开始有了学校。1984年,金台书院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溥杰先生书写了“金台书院旧址”的牌匾。之后学校又更名北京市市立第十六学校,1737年又更名为东晓市小学,1951年称“一中心”,1973年又改回为北京市东晓市小学。2000年,几所学校合并成立了金台小学,2011年更名为金台书院小学。金台书院小学可以说是300年风云变换,书香不断。

  金台书院小学属于典型的四合院,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见证了教育的改革以及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

金台书院小学校长 张弦(左) 本台记者 徐建娟(右)

  主持人:300年来,金台书院小学培养了无数的优秀学生。您谈到金台书院名字几经变换,最终更名为金台书院小学,这个名字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张弦:提到金台书院小学,大家可能就会带有一种好奇,想要探秘。“书院”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体制,反映了这所学校的办学体制,也体现出学校是具有历史的。更重要的一点,虽然“金台书院小学”只比“金台书院”多了两个字,但这两个字却是沉甸甸的,它体现了我们学校领导、老师对学校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体现了一种责任。在书院300年的深厚文化历史背景下,作为金台书院小学的老师也传承了更多的责任。这两个字是我们责任的提醒和发展的鞭策。

  主持人:在现今如此发达的都市,我们学校能够在一个典雅的四合院里办学,是非常幸福的!

  张弦:确实。尤其在春、夏天的时候,满园的绿树、红方绿瓦、书声朗朗,带给我们一种幽静与书香的氛围。欢迎大家能到金台书院小学来。

  主持人:康熙皇帝曾为金台书院御笔亲书——广育群才,金台书院小学也拥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金台书院小学的学生是如何融入到这个文化中的呢?

  张弦:金台书院小学的文化具有外显和内在两种。外显可以通过金台书院小学的建筑感受到学校的文化,所有的建筑都具有自己的名称。学生可以通过对建筑的了解,学习我们古代建筑上的智慧。另外我们在学校的墙壁上也对书院文化进行了宣传。比如,我们有一个大型的陆润庠的浮雕,详细的记录了他的刻苦学习、为官清廉的一些事迹,激励了我们的学生。另外还有一些记录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名言警句,营造了一种书香的氛围。再如,一进门时会看到顺天府记录的金台书院记,记录的是金台书院的发展历史。这些都是我们学校独有的文化与特质。

  除了外显的文化,金台书院还具有精神的核心文化,对学校起到推动作用和凝聚作用。我们在挖掘“广育群才”这个古训时,赋予了深厚的内涵,把办教育的理念刻成改革的核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与这句话紧密结合。广、育、群、才这几个字具有教育的深刻意义。“群才”体现了金台书院小学的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幸福成长。“广育”则体现了我们学校的教育理念,多角度,多评价标准的给孩子更多的平台和展现自己的机会。“广育群才”是我们学校文化的核心,其理念不仅深入教师内心,也让孩子体验到了校园生活是什么样的。

  冰心奶奶曾经为学生题词“专心的读书、痛快的游戏”。

  主持人:听到张校长介绍校园文化时、在谈到“广育群才”办学理念时,我想许多朋友已经在畅想金台书院小学孩子们快乐的神情了。应该说,学校在校园文化方面,既有文化传承又有文化弘扬。我看到学校在这方面提出一个“巧”字,为什么要提这个字呢?

金台书院小学校长 张弦(左) 本台记者 徐建娟(右)

  张弦:“巧”字呢,最开始是我们做的一个课题的名字,后来就不断地引申开了。我们的校本课程的题目叫“巧手校本课程”。“巧手校本课程”是我们学校特色中的一部分,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对这个“巧”字的体会很深刻,同时,我们认为它也是对书院文化的传承。对于古人的学习,我们知道的大多是“头悬梁、锥刺股”的这种刻苦学习精神,这种学习精神是要有的,但仅有刻苦还不够,我们还要多角度学、勤于思考,学生要“会学”,从而达到“巧学”的目的。因此,我们提倡学生要“巧学”,教师要“巧教”,干部要“巧管”。这就是我们提倡“巧文化”的内涵。

  这里,我给大家看一个我们老师研究的小趣文,大家看我手里拿着的这个“巧”字,已经是个简体字了,它是一个“工”字旁,这就说明,要“巧”,就要工作,要劳动,而学习“巧”也是一种脑力劳动;“巧”字儿右边我们把它加“一”就念“亏”,所以呢,“巧”字跟“亏”还真有关系,这就是繁体的“巧”,繁体的“巧”有什么特点呢?它有“虎”的上半部分和“雀”的下半部分,再加上“亏”,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老虎费半天劲,就吃一只麻雀,你说亏不亏啊?”所以,这个字后来演变成简体字“巧”就去掉了“亏”的那一横,因此,“巧”就是要认认真真地做,却又不是像老虎吃小鸟那样笨拙的事情,那就是不亏了,这就讲究一种技巧,也就是说的一种智慧,做什么事情要讲究智慧,讲究策略,要有一定的方法,所以,我们提倡的“巧”主要体现的一种智慧和方法。

  主持人:原来“巧文化”体现的不是一种“苦行僧”式的方式,而是一种快乐的学习方式。我们知道,咱们金台书院小学还组织了一系列的挖掘书院文化的活动,比如走访校友、老教工等。为什么要做这些工作,做这些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呢?

  张弦:我做校长之后,对学校发展的思考应该比以前做副校长时的站位要高。做校长之后,我一直在了解书院的发展历史。以前,我热爱学校,是源于一种责任,而并不是对书院发自内心的爱,那么教师在这上面肯定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所以,我觉得,作为书院的教师不了解书院,就很难产生爱校的情怀,也很难转化为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于热爱。所以,我们就开展了这样一种老师上网查资料,到书店看资料、请教老校友、走访老职工等方式,对书院文化进行了深刻了解,从而产生了对学校的爱,并形成了刚才所说的校园文化。所以说,我们的校园文化并不是老师们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挖掘和品味出来的。比如,我们找到1939年的一块铜匾,这个铜匾上写着这样几个字“铁肩担教育,笑眼看儿童”。这是我们在走访过程中一个老教师送给我们的。当时这位老教师一直珍藏着,说要送给爱金台的团队。这块铜匾现在就挂在我办公室里。我们已经把“铁肩担教育”内化为教师的师则,将“笑眼看儿童”内化为教师的师爱,我们更把它提升到今天做教师,应该有能力,因为不是简单的“笑”,它还体现了个“巧”,要有方法。要让老师深入学生的内心,让学生真正爱老师、爱学校、爱学习,然后学有所成后才能回报社会。

  在这个挖掘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收获了书院的文化,更多的收获是一种情怀和一些方法,收获了一些精髓。比如我们看到了,书院的学习,是在私学和官学之间的一种形式,它更多倡导的是学生的自学和读书,不然怎么叫“书院”呢。所以,在书院文化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是我们今天的教育特别要提倡的,我们要把老师的讲授式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应该说,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收获了很多,对学校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金台书院小学校长 张弦

  主持人:经过这一系列的活动,金台书院小学的发展有哪些变化?

  张弦:金台书院小学的规模并不是很大,是一所中小规模的学校。目前在校学生大约300人,教师队伍也是一只普通的教师队伍,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自信心不足、职业倦怠等问题。在书院文化的传承中,应该来说,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教师自我发展的动力足了,教师也是学校发展的最核心能量,这种能量被激发起来了。

  另外,我们在于家长各种形式的交流中,让他们对学校产生了一种爱,从而感到骄傲。同时,我们在“广育群才”这种理念下,家长和学校的教育目标达成了一致。所以,我们开设的校本课程、德育课程以及课程改革也都得到了家长的支持。他们也看到了孩子们在学校学习的收获。比如,以前孩子们参与活动,基本上是参与者,现在孩子们参与活动,已经变成展现者了。所以,在金台到六年级毕业时,我们是零展示率,没有一个孩子没有过展示的机会,没有过获奖的机会。所以,这样就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广育群才”理念下的成长和收获,学校当然也得到了发展。教师们从过去很少去区里参与活动,现在我们100%的老师都有区级论文、授课等方面的获奖。区教师骨干也由过去的一名增加到现在的五名。此外,也培养出来了中学的高级教师。

  应该说,这些都是从2007年担任校长之后,我们给学校带来的变化。

  主持人:在探索文化传承,以文化特色带动学校发展的同时,金台书院小学还十分注重科研工作,以科研带动师生发展。请张校长介绍一下在科研方面的情况?

  张弦:其实学校在这个过程当中一直是用科研去引领,因为在学校里,我们老师也尝到了科研引领的好处,在开始的阶段,老师可能会觉得,科研的这种形式好像是专家似的,写科研报告、写科研设计、研讨,觉得这些不是教师能够去做的事情;一开始的时候可能觉得不知道要研究什么问题,往往研究得不是最应该切入解决的问题,正是带着大家一点点做科研的时候,大家感受到科研的好处,大家感受到有两个地方特别突出:

  一个是通过科研的引领,我们是以校本课程为载体,进行科研课题。07年我们开设了校本课程之后,以科研课题为进行研究的方式申报了区级课题,叫做“翘首校本课程,促学生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得到了共同发展。2010年我们结题的时候,获得了东城区的二等奖。在2010年的时候,我们要继续提升,因为我们要深入研究,我们又申报了市级课题,现在是市级的重点课题,所以说在课题当中,不是要这些课题的荣耀,老师的思维是有了很大改变的。

  第二点是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比如说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过去老师可能看的都是表面的现象,强调的客观,现在老师就能够透过客观现象,去分析里面的原因,因为表面现象不一定就是原因,挖掘了原因的时候你才能找到一定措施,但是解决的措施需要一定科学的方法,所以,这些是给老师带来的变化,也是老师能看到的成效。累是累,但他见到了效果,所以说这是科研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主持人:的的确确感受到了科研的作用还是非常大的。您也多次谈到了校本课程,我们的校本课程是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特点特色的重要表现之一,我们的校本课程都做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有哪些特点特色,有多少门课程,老师是怎么样认为的?学生是怎样认为的呢?

  张弦:校本课程在学校里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科的拓展课程,这个是我们从2000年金台小学建校的时候就坚持去做的,2007年的时候我们对它进行了重新的思考和理性梳理,因为这个学科拓展课程我们主要就是打造学校的书香氛围,让学生有一种书香文化积淀,我们开展的是阅读性的课程,古诗文诵读、读经典、讲故事,还有数学思维。古诗文诵读课程是从2000年开始的,那么2007年我们把这些课程丰富了,特别突出的是目的性,因为,我们通过背诵古诗文,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不是比背得多,我们是在背的过程中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仅是在学生文学修养上的影响,还体现在学生的价值观、道德意识上的影响。比如说,我们在诗文的选择上,也会结合德育的活动,结合民间传统的一些文化的日子,比如说中秋的时候、清明的时候、老人节等等,孩子们都会用诗,或者是创造性地编诗,用这些地方来补充我们的学科课程。

金台书院小学校长 张弦(左) 本台记者 徐建娟(右)

  另外还有,我们最突出的,最有创造性的就是在校本课程上,校本课程的动手实践性课程,所以这个叫做巧手校本课程。因为学校所在的地域是在崇文区,这个周边有花市、百工坊,崇文区是手工业比较聚集的地方,劳动者特别多,我们有这样一些教师、家长的资源,所以我们也把传承的书院文化中包含着传承的传统民间文化给引进到校本课程中,引进的目的不仅是学生传承这项技能,其实这些就是一个载体,就是想让孩子喜欢这个载体方式,给孩子一个平台,让孩子的潜能得到更多的激发,孩子通过动手来促进他的思维,通过动手来学习一些探究性的学习方法,通过动手能够把知识和生活紧密地结合,所以在这里面,我们的老师就带领学生们开发了许多的巧手校本课程。

  比如说,在美术课上,学生们画画,一般的情况下,孩子们画的画都是这样的作业,很少有孩子把它珍惜、珍藏起来的,因为它不便于珍藏,是纸的,还有,它不太有珍藏的价值,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的美术老师在认真地解读课标,美术课分为四个领域,除了设计、造型、欣赏,还有一个领域,也是很难的,也是我们全球教育一个新的发展点和难点,也就是研究性学习,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于是我们的老师在这个上面动脑筋,就是把它当作科研,学生们为什么不留这些纸作品,因为它们不易保存,没有什么存在的价值,所以我们老师就让孩子用这种方式,开设了布衣彩绘的校本课程,所以在学生原来也要学习色彩的时候,老师不仅让他画在纸上体验,还让他与生活实际结合,这幅作品是学生在学习“小荷才露尖尖角”这首诗的时候,不仅品诗的文化对荷花的描写的高雅与和谐,这种用荷花表达的寓意,而且还画荷花,还把美术的技能结合了。它是怎么与生活结合的呢,这是一个废弃的鼠标垫,我们有很多老师就创造性地开设了这项课程,低年级画得水平还稚嫩一些,高年级就更与生活结合了,比如说,这是用中国传统的盘扣、布艺制作的一个钱包,也是画荷花,这个母亲节的时候用来送给妈妈,妈妈拿着这样一个学生作品的时候,学生是幸福的,妈妈也是幸福的,她看到了学生在课程中的发展。

  另外还有,这个是虎年的,我们的孩子在新年,我们的孩子每年都会在剪纸课上,学生是创造性地设计各式各样的小老虎,并且要把“广育群才誉金台”这样一句话设计在老虎身上,所以你看,这几只老虎生动形象,又各具不同。我们学生制作老虎一般都是窗花,怎么与生活实践结合呢?孩子们就想到了扇子,自己作封,打气眼,这样就做成了一把剪纸扇子,兔年来到了,孩子们又设计的兔子的扇子,各具特色。所以孩子们在学习中,是把学习课程和校本课程是紧密地结合起来的。

  校本课程刚才我介绍了一些,还有许多动手实践的课程。我请我们的一位老师与大家交流交流。她开设的是面塑课程。应该说我们开设的都是民间大师,老师们参与这个课程的时候她都没有做过,然后就觉得很没有自信,我鼓励她们说,我们的课程与大师的课程有本质上的区别,大师的课程注重技能的传承,我们的课程重在对学生潜能的激发,孩子们不是说都能做好,孩子们在过程中可能是了解了文化了,还有的创造了,还有的在交往上能够用它寄予情感了,我觉得这都是一种发展。

  所以我们有一个老师,她一点也没有美术基础,那么她就开始了面塑课程的研究,所以我们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摆在这里的是今年六一时学生的作品。这个作品是在今年庆祝党的九十周年的时候的作品,“红心向党”,孩子们用面捏的我们升旗仪式的情景。除此之外,学校还有腰鼓课程,在今年东城区运动会上,这也是东城区的第一次大型运动会,开场的锣鼓就是由我们金台师生表演的。我们所有的老师、学生都会敲腰鼓,包括我们的一些学生家长。即将跟大家交流的这位老师,原来曾是普普通通的一位教师,今天他能站在全国竞赛说课的讲台上获得了一等奖,她的感受会更加深刻,所以我们想请她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主持人:那么我们隆重推出的这位老师是谁呢?我们有请刘卫华老师。

金台书院小学教师 刘卫华

  刘卫华:大家好,我是刘卫华,在巧手校本课程当中,我担任的是面塑课的教学工作。谈起面塑课,在我们学校刚开设面塑课的时候,并不是由我们自己的老师担任教学工作的,而是聘请的民家艺术家学会的艺术家们来教学。在与艺术家学习和听课的过程中,我就开始萌发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艺术家们在教课的时候往往教的是技巧,他们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就是去模仿。如果这个课让我来教,我就会让孩子们去探究,而且把我擅长的研究性学习融入其中。有了这些想法,我就及时与校长进行沟通,并且得到了校长的支持与鼓励,现在,我们在面塑课上,除了教孩子们一些技巧之外,还研究面塑配方,这个问题也是源自于孩子们的真问题。孩子们刚开始做面塑的时候主要采用的是橡皮泥,橡皮泥这种材料制作,不到两个星期就会出现发霉、干裂的情况,孩子们就很好奇,艺术家们的面是如何制作的呢?

  我带领孩子通过手机资料,查找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来初步确定了我们的配方。在研究中孩子们还发现了 很多问题,例如有时候面有点粘,有时候面容易干裂,我们都是通过一次次的对比试验进行研究。现在我们的孩子们已经可以通过对比试验的方法进行探究,通过一次次研究,孩子们现在试验记录条理清楚,语言表达能力也强了,分析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面塑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教孩子这些方法技巧之外,还注意渗透德育,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出的“做有思想的面人”。在去年10月12日,我们学校举办了“巧手义卖”活动,孩子们把自己制作的面塑作品进行义卖,筹得善款一万六千余元,捐给了妇女儿童基金会。在今年学雷锋日活动当中,孩子们了解了谢亮爷爷的故事,他们非常受感动。孩子们制作了“争做一颗红星”的面塑作品,我们把这些作品送给了谢亮爷爷,并且和谢亮爷爷一起在东直门进行了义务指路活动。

  今年是建党90周年,我们结合建党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活动中孩子们了解到红军长征的艰辛。孩子们以红军长征路上为主题进行了创作,制作的面塑作品有“过草地”、“爬雪山”等。我们把作品送到了开国将军李忠全老人的家中,老人也非常感动,为孩子们题写了“听党话、跟党走”。在这金色的舞台上,不仅学生受益,而且老师也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我们的的校长为我们聘请了顾问,用科研引领我们。老师们有了很大的变化,大家爱看书了,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在我身边,几乎100%的老师都受到过区级的奖励。拿我自己来说,我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骨干教师,在今年北京市教学设计大赛上,我的设计“走进面塑”得到了市一等奖的成绩,也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综合实践学术年会上“我的说课”也取得了一等奖的成绩。我的我的这些成绩不仅代表了对我个人的肯定,也是对我们巧手课程以及我们学校办学理念的肯定。在这个金色的舞台上,师生得到了共同发展。

金台书院小学教师 刘卫华(左) 金台书院小学校长 张弦(中) 金台书院小学教师 李博(右)

  主持人:我们听到了刘卫华老师介绍的校办课程,也详细了解到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的确,学生幸福,老师更加幸福。您也谈到学校经历过一个低谷的阶段,尤其是一些有建树的老师会选择去其他学校发展。经过这几年学校打造师资队伍,提升学校文化,还有开设特色校办课程,在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方面也在不断提升,师资队伍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能不能再详细介绍一下师资队伍是如何打造出来的?

  张弦:人才是学校发展最重要的核心动力,在这几年中我们的老师还是这些人,但是他们发生了很大变化。学校在“筑巢引凤”的过程中,但不是学校培养教师队伍的全部。现有的老师也应该像学生一样,也要激发潜能,在成长过程中让老师也感觉到广育群才,感受到在这个金色舞台上成功的幸福。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比较重要:

  一是调动自主,不能要求全都老师一下子达到骨干的标准,允许有些老师走在前面,也允许有走在后面的,这都是正常的。就像学生在班级中有差异一样,我非常注重老师自主、调动,不会强迫老师。

  二是干部的带动作用,这种带动不仅是口头上的。现在的班子是07年新组建的,原来的校长改做书记,并且10年退休了,现在我担任校长,三位年轻的干部分别做主任,主管学校的总务、后勤和教学。他们有的是学校自己培养起来的,也有的是教委委派来的,于是我们在07年就形成了一个敢于挑战、乐于奉献、积极向上的团队。这个团队不仅体现在工作的奉献上面,还体现中工作中有能力指导,从我个人到他们每个干部,对于所以教师都去亲自带动,亲自教授。我们领导干部在教学中都能上课,也曾经都是骨干教师,我本人也做过全国的课堂教学。所以我们对于其他老师的帮助是贴身的诊断和指导。在语文或者其他学科,调动老师积极性之后,还要帮助他。

  第三是低起点,鼓励每个有进步的老师,有一点进步也要表扬,一点一点累积成大的进步。学校的制度应该是刚柔并济的,学校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鼓励老师可以在某一方面先突破,即便无法做到全面突破,一点突破可以带动全面。不求全,求老师在行走之中,就值得鼓励。这种管理思维,就是以人为本,服务为根,让老师感受到干部和群众共同成长的氛围。老师和干部之间没有矛盾,只有共同成长的快乐,营造这样的氛围,让老师愿意与干部心贴心,解决了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舍得在老师身上给予力量去培育,所以一会也想请一个青年教师。

  人说80后教师很有特点,都是独生子女教师。07年以后,每年都是青年教师补充进来,现在已经占到学校教师的四分之一。青年教师在学校里生龙活虎,形成了一个有力量的青年教师队伍。他们每个人都很突出,刚来的时候虽然很普通,现在他们都很值得骄傲,有自己的发展方向,也很有成绩。

  一会想请大家认识的,是数学组最年轻的教师,刚刚工作三年,已经在东城区合并后首届“东兴杯”教学竞赛中,闯进五年以下组南区决赛,成为三名决赛教师之一。我们作为一个规模比较小的学校,能够推选出一名决赛教师,很不容易,并且他还是北京市骨干教师培训重点对象。另外也有一名体育老师,工作仅两年,就带领体育校办课程进行研究,让孩子通过跳绳等小项目提高体能,一年就参加了东城区跳绳比赛,也取得历史性的突破,获得该项比赛第一名。这俩小伙子可高兴了,他们没想到能跟孩子一起取得这样的收获。今年4月,在北京市跳绳比赛中,又获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绩,这也是个不小的突破。这这个过程中,我就是采取了低起点鼓励,自主性调动性发展,老师们工作很有干劲,很有成就。一会请最年轻的数学老师跟大家交流几句。

  主持人:有请年轻教师李博女士。

金台书院小学教师 李博

  李博:作为一名80后教师,从专业教育院校毕业,对教育教学工作满怀期望和憧憬。但是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不想自己想象的那样简单。在大学中所学到的那些理论,到工作中对自己一点忙都帮不上。

  在我工作的第一年,校长就为我争取了北京市“春风化雨班”的培训机会,在这个班中,我是最年轻的老师。在班中,我学到了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也感受到了大师们的教学风采。

  至今,我在课堂上还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让孩子们放手去实践和探索,使学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在第一届“东兴杯”五年以下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上,学校六位老师进入了复赛,这在全区也是屈指可数的,而我也在学校的帮助下进入了决赛,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凭借着在竞赛中的的成绩,今年我有幸参加了北京市数学教师培训班,张校长为我以及另一位老师请来了享受国家教育津贴的特级教师石翠花主任作为我们的师傅,石老师亲临课堂,指导我们备课和对学生的辅导。

  在工作的三年中,每一年我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业务发展上也取得了质的飞跃,这都离不开学校对我的帮助。

  主持人:我们看到了李博老师的激情,也看到了我们学校师资队伍是非常强硬的。从学校年轻的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朝阳。

  咱们金台书院小学非常注重师生展示的平台打造,能不能谈一下经验和做法。

  张弦:学校有非富多彩的课程和活动,给学生提供了空间和舞台。在我们学校有一句理解“广育群才”非常通俗的话,那就是“让孩子们在金台快乐成长,金台就是孩子们成长的金色舞台。”,这也是家长和孩子们对学校的理解。

  在学校这个舞台上,每个学生,每个老师都是主角,这个主角角色不同。很多孩子都是在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中、课堂教学中及活动中成长起来的。

  例如,由于教师这种“广育群才”的理念,他的观念就变了,他的行为也转变了。他关注的是每一个学生,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在去年学校的跳绳比赛队里有这样一个孩子,他是随班就读的学生,按理说在他的课程中,很难达到合格的标准,但是,他运动上潜质还是有的。通过学校的校本课程,老师发现了他的特长,班主任就大力支持,也赢得了家长的理解。

金台书院小学教师 刘卫华(左)本台记者 徐建娟(中) 金台书院小学教师 李博(右)

  在训练中是要吃苦的,但学生坚持下来了,他感受到了主角这种成功感。在跳绳队中,他的潜能被激发了出来,成为队里的主力。在北京市的跳绳比赛里得了很高的名次,为学校荣誉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个孩子写过一篇作文,就是《跳绳带给我的快乐》,这件事对他的人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在学校六年级的毕业生中,老师必须做到不能有学生“零展示”。当然,获奖不是唯一的,我们一定要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去展示。我们不仅关注校内外和教委组织的活动,我们还关注社会上的。

  比如今年,老师在报纸上看到了“北京市东城区首届民俗手工艺作品展”,其中有个新苗奖,我们就鼓励孩子参加,许多孩子都获了奖。

  我们还有一个响亮的口号,把理念转化为行动,叫做“孩子们的作品不能只放在窗台上,要把窗台变舞台”,于是我们各个学科的老师都积极动脑筋想办法。

  2010年10月12日,我们的少先队建队日61周年,在天坛街道学校组织了一次大型义卖活动,叫做——金台少年心系祖国,巧手义卖奉献爱心。刚才所看到的扇子,也是义卖活动中孩子们的作品,当时捐了一万六千块钱给青少年基金会。包括在红军长征纪念日时候,他们不仅学习红军长征课文,还用巧手面人的方式展示长征的场景,虽然这些不是什么比赛,但也是展示的平台,给孩子们带来快乐。

  如今,当你到金台书院小学,能深切感受到孩子们的变化。过去,可能有些孩子展示的机会很少,他们的展示能力,表达,交往能力都不高,而今天看到的是孩子们的阳光,自信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所以,这就是学校理念在孩子们身上得到的体现,让孩子们在“金色的舞台”上成长。

  当然了,孩子成长,教师也得成长。我们有一个很普通的美术老师,但她的作品在去年登上了中国美术馆展览的大平台,也是依托于学校的校本课程。她做的是剪纸的课程,刚才看到的作品也是她所开发的。她的作品和名家比起来不是最好的,但她传承了民间工艺,不仅是她一个人在学,学生也在学。一个老师的作品能在中国美术馆展览,能成为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的会员,她很幸福,很快乐。

金台书院小学教师与记者合影

  像这样的老师我们还有很多很多,很多老师都有了过去没有过的发展,应该说是以前没有过的成功和快乐体验。所以,金台书院今天的成就让我们看到了以后的发展前景,也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们担负着孩子们的教育,担负着让孩子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主持人:张校长在介绍的同时,我内心就只有一句话——我的学校,我做主。在学校中,每个学生和老师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刚刚我们梳理了一下金台小学的发展历史,校园文化,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以及我们的校本课程,还有我们幸福的老师,幸福的学生,来展示自我的一个平台。

  我们谈到了昨天,谈到了今天,接下来我们谈谈明天。请您描述一下未来的金台书院小学是什么样的。

  张弦:金台书院小学整体的特色可以说还没有完全形成,从07年开始,我们一直在发展之中,我们还走在发展的路上,我们以“巧文化”这种“巧的思想”去营造学校的文化特色,引导老师们加强学习,智慧地工作。

  我们是在广育群才的理念下,形成书院特质——“书香氛围,学院风范”,我们要做到的就是把“金台书院小学”做到不只是外显的名称,应该化作学校的特质,在今后的过程中,巧传书院文化,广育金台群芳,“百年老校育群才,幸福童年在金台”。

  主持人:幸福童年在金台,我想一定会留给更多朋友们深刻的印象。很多的人已经开始计划要到金台书院小学走一走了。如果您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和张校长探讨,可以在我们官方的BBS上留言,张校长会一一作答。好的,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