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宜六中校长吴华安

  记者:各位听众和网友们,你们好!我是中国广播网教育频道的记者荣国军,我现在来到了分宜六中,坐在我身边的是分宜六中的校长吴华安,下面我们请吴华安校长介绍一下分宜六中的大体情况。

  吴华安:好的,为实施“初中进城工程”,均衡城乡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分宜县委县政府投入1.2亿元打造了六中,学校始建于2009年9月,2010年9月1日正式开学,一次性招收初一、初二、初三3个年级4000多名学生,是一所全省一流的、新兴的全封闭寄宿制初中进城学校。

  分宜六中位于县城北环中路上,校园占地面积186亩,建筑面积64766平方米。学校现有3个年级81个班,在校生4138人,均来自农村。学校有教职工230人,本科学历占73.4%,其中具有中学高级职称教师47人,中学一级教师102人,教师均从全县农村中学教师和优秀大学生毕业生中通过笔试、面试及专业技能测试中择优录取。

  校园布局合理,整个教学区和生活区均以连廊相接。有3栋教学楼,面积11385平方米;1栋行政办公楼,面积4086平方米,;1栋综合实验楼,面积13741平方米;5栋宿舍楼(其中教工宿舍1栋,学生公寓4栋),面积19683平方米;1栋食堂及风雨体育馆,面积13452平方米 ;餐厅面积10441平方米,体育馆面积3011平方米。

  分宜县教育体育局长朱晓宏(前排左三)陪同江西省副省长孙刚(前排左四)、新余市委书记李安泽(前排左五)、时任分宜县委书记郭瑞祥(前排左二)、现任分宜县委书记姚灵目(前排右一)、分宜县副县长李华(前排左一)到六中检查工作

  学校按照国家一类标准装备理化生实验室,仪器室,多媒体教室,微机室,语音室,音体美教室,图书室,阅览室。学校每个办公室安装上电脑,接通校园网。漂亮的校园建设、宽敞的教室、标准的运动场、崭新的教学设备设施、现代化的办公条件为优质的教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立足创新,培育特色,围绕办成“江西一流、独具特色的初中进城寄宿制示范校”的办学定位,秉承“教育即服务,安全即生命,质量即灵魂,特色即品牌”的办学理念和“让学生成才,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办学承诺,对孩子一生幸福负责,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努力营造“师生快乐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

美丽的校园

  记者:我在采访时了解到,学校的学生全部来自农村,且留守孩子占全校学生数三分之一以上,分布广、范围大、情况复杂,请你介绍一下这个特殊的群体的情况好吗?

  吴华安:好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分宜县委、县政府开全省先河,率先启动实施“初中进城”工程,新建分宜县第六中学,让农村孩子和城里学生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起跑线上成长,实现了许多农村家长多年的渴盼。

  同时,农民外出务工,尤其是初中学生的家长年龄一般在三十几至四十岁左右,到沿海地区务工的比较多,催生了留守孩子这一特殊群体,其父母一方或双方长年在外务工,孩子、父母一年难得见面1-2次,缺乏应有的家庭亲情教育,往往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健康问题。

  学校对现有留守学生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填写《留守学生基本信息记录表》,据统计全校留守学生有1522人,占全校学生的36.8%。其中,其父母双方外出务工744人,占全校学生的18.0%,一方外出务工778人,占全校学生的18.8%,留守学生中男、女比例基本持平,有各种情况的622人,占全校学生的15%.

  记者:留守儿童的情况真是叫人担心。请吴校长介绍一下县委县政府助推教育公平、推广均衡教育的初衷好吗?

  吴华安:好的,2010年9月1日,来自乡镇农村的4140名初中生来到县城新建的分宜六中报到,开始了与城里孩子一样的学习生活。分宜县实施的“初中进城”工程开了全省教育界的一个先河。

  2009年上半年,分宜县委、县政府通过调查了解到,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农村学校生源明显减少,当时分宜农村初中有教师666 人,学生3551人,如果按照1:18师生比例计算,468名教师出现剩余。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城的加快,不少家长千方百计把子女送到县城就读,导致县城学校生源激增,师资、教学设施等严重不足,人满为患,班额过大。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学校普遍办学规模小,师资、设施、生源条件不平衡,学校之间缺乏比较,教师没有竞争,学生缺少压力,教育教学质量下滑,引起农民的忧虑和不满。

  在这种背景下,分宜县委、县政府关注民生、以民为本、顺从民意、大胆探索、果断决策,决定新建分宜六中,在全省率先启动“初中进城工程”,实现农村中学向县城集中、小学三、四年级以上学生向乡镇所在地集中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思路,推进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布局大调整,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校长吴华安(前排右)陪同江西省副省长孙刚(第二排中)、新余市委书记李安泽(第二排右)、新余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廖兰芳(第二排左二)、分宜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冰平(第三排左一)、分宜县副县长李华(第二排左一)到学校检查指导工作

  从办学条件上看,根据多年的生源分析,再兴建一所招生规模达4500人的学校,加上现有的分宜二中、三中、五中和一中初中部,完全能够满足所有初中生进城。从经济条件上看,实施“初中进城”工程,新建第六中学约需投资1.2亿元,每年运转经费100万元左右,县财政完全有能力承担。从交通条件上看,近几年通过大力实施村村通油路、通客车工程,全县实现了100%的村委通油路、通客车,距离县城最远的村庄进城只需50分钟,学生进城返家都很方便。

  记者:初中进城,让农家子弟享受到公平教育,请问软件和硬件方面得到哪些改善?体现在哪些地方?

  吴华安:通过实施初中进城方案,分宜六中这所投资1.2亿元、占地面积为186亩、建筑面积为64766平方米的新学校,硬件设施在周边地市走在前面,甚至与沿海城市相比也并不逊色,尤其是学校的内部设施也极大提升:政府投资给老师每人配了一台手提电脑,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投影仪,还有理化生实验室、仪器室、微机室、语音室、广播室、阅览室、监控室、音体美教室、室内体育馆、室外运动场等,都是按照国家标准高质量进行装备。

  与硬件建设相比,软件建设更让学生满意。为配强师资,2010年,分宜县从农村中学选调了180名教师及面向社会招考44名教师进校任教。目前,分宜六中有教职工230人,其中本科学历占73.4%,达标率为100%。

  围绕办成“江西一流,独具特色的初中进城示范校”,学校实行寄宿制全封闭管理,全部学生免费住宿,并配备了生活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24小时亲情监护。为了充分保护学生的安全,学校完善安全机构和各种制度。加强监督和检查,消除各种安全隐患,致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制度化、规范化、人文化的管理模式日渐形成,让农家子弟与城市孩子享受到了同等的教育质量,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

  记者:初中进城,让农家子弟享受到与城里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请问学生要多出费用吗?这样会不会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呢?

  吴华安:刚开始,许多农民在电视、广播上看到政府花了一个多亿建了一所这么漂亮的学校,学费肯定很贵。9月开学之初,当学生家长在报到时,得知自己只要交空白作业本费9.25元,家长说什么也不相信这是事实。

  其实,原先农民的这些担心很正常。分宜六中的建校成本由政府承担,学生进城读书增加的支出有限。为使学校轻装上阵,政府每年补助学校水电费120万元,给予学校20名临时用工指标,每人每年财政安排预算1.2万元,计24万元。

  学生住的是公寓,24小时供应热水,热水供应实行智能化管理,一生一卡,一个学生洗一次热水澡只要电费成本费0.15元。

学生公寓

  为保证贫困学生不因进城而辍学,学校正在逐步完善贫困生救助制度,现在学生住宿、喝水都免费,学生隔周回家,老师双休日辅导上课也未向家长收取任何费用。食堂也在保证每个学生吃饱、吃好的前提下设置了2元、3元、4元、5元五个用餐档次,方便学生选择。

  记者:几千名农村的孩子到城里来读书,进出县城都是靠坐车解决,交通安全怎么保障呢?

  吴华安:为加强交通安全管理,确保学生放学安全到家、上学安全到校,开学之初,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安排各乡镇公交车辆每周五下午开进分宜六中,由各班班主任、年级组、值日老师和学校领导有组织有秩序地送学生上车,学生到家,向班主任报平安,学生到校,向家长报平安。

  县财政还安排资金对学生回家交通费进行50%的补助,直接补给学生个人。县政府成立了由教育、交通、交警、安全等有关部门组成的学校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小组,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上路检查,对发现存在超速、路上拉客超载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接送车辆予以严肃查处,确保不发生危及学生安全的交通伤害事故,实现了“学生高兴、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可喜效果。

  记者:那么多农村的孩子到城里来读书,他们一下子难以适应城市里的教学模式。请问学校是如何因材施教、推广素质教育,让这些农村孩子尽快适应城市里的教学和社团活动的?

  吴华安:学校一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积极推行素质教育。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都有成功的潜能,也能取得多方面的成功。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学生均是从农村集中到县城读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只有摸着石头过河,不能按常规办学模式,必须立足创新,大胆探索,走出一条合适的新路子。

  因此,学校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情况及需求,开办了音乐、舞蹈、体育、美术、计算机、演讲、写作、文化等兴趣小组、特色班、学生社团三十多个,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和学生品德的培养,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同时,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以班级为单位,举办了国庆、元旦文艺晚会;“庆元旦、迎新春、展风采、绘六中”美术、书法赛;年级乒乓球赛;“给远方亲人一封信”书信写作比赛等,让六中呈现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景象。

学生在练功房排练舞蹈

  同时,在今年春季开学初,学校初一、二年级各开设了文化、音乐、体育、舞蹈、美术等兴趣特色班。建立了篮球队、田径队、舞蹈队、礼仪队等兴趣小组,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记者:农村的孩子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庭,单独来到县城里寄宿读书,肯定会有孤独感的,请问学校在寄宿制的管理和建设上采取哪些措施来确保孩子们得到集体的温暖和家庭的温暖?

  吴华安:一开始,学生不适应寄宿生活,他们年龄偏小,有的从未住过校,又远离父母,想家、想亲人的情绪比较严重,学校要求全校教职工,包括食堂工友、超市工作人员,都要像父母一样关心孩子,尤其班主任、科任老师、生活老师既教书,又承担父母的角色。为加强寄宿制的建设和管理,学校精心挑选了好班主任,从开学初对全校班主任进行培训。

  为了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学校围绕“爱心”、“奉献”、“感恩”、“友谊”等主题,召开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创建特色班级,教育学生关爱集体,融入集体,团结集体,学会过集体生活,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合作。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把班级变成学生心里温暖的“港湾”。

  同时,班主任建立学生个人信息档案,建立家校联系卡,成立班级家长委员会,上门家访,走进每位孩子的家庭,家校协同办教育。在留守学生生日时送上一张贺卡,学生生病送医院,陪着看医生,守着打点滴,甚至通宵达旦,专门为其煎药送饭,有的班主任和教师甚至将生病的学生带回家住,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友情、家的温暖。

  在全封闭寄宿制条件下,学校在学生公寓、每层教学楼、校门口专门安装了20多部亲情电话,免费为学生与父母、亲人通话联系,还为寝室安装了热水系统。还配备的生活老师对学生进行全天候服务,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

  同时,为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在食堂安装了二十多台高清晰电视,每个教室均安装了多媒体,利用这些先进的教学设施,播放一些爱国主义等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利用校园广播放感恩歌曲、讲学生身边的感恩故事。

  记者:农村学生、留守儿童家庭普遍比较困难,父母外出打工养家,请问学校在关心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做了那些帮困的工作?

  吴华安:我校的学生全部来自全县农村,相当多的同学家庭经济条件十分困难。作为学校来说,帮困助学、让每位想读书的贫困生能完成学业是学校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学校对留守学生,学校在其生活、学习上给予特别的关注、关心,将家庭困难的留守学生纳入到“贫困住宿生补助”及“特困生补助”之中,对他们进行捐助。为帮助贫困生渡过难关,学校做了很多努力,主要有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县政府对六中特困生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春节前已资助131名特困生,计金额13.1万元;二是在开学初,学校联系县妇联,得到3万元资助,为60位贫困女学生每人发放500元资助金;三是联系县委党校青干班学员为20名贫困生捐书捐款5100元;四是全校师生为初三(3)班身患白血病的袁凌波同学捐款近3万元,新余市民政局还救助3000元;五是县委组织部为贫困生捐助2300元;六是学校领导每人资助1名以上贫困生。

  今后,学校将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让贫困守纪的学生得到资助,确保每名学子不因生活贫困而辍学,让他们顺利完成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

快乐的留守学生

  记者:农村孩子进城,父母最担心的是孩子在校的安全问题,请问学校在安全办学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吴华安:安全无小事,高度重视安全工作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和基础,学生的安全问题,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把学生安全工作和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摆在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制定和完善学校安全保卫措施,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和“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的思想。

  学校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创新学校管理,实行年级组管理和校长值日制,每天都有一名校级领导带三名中层干部和12名教师24小时值班,主要负责校园安全工作。校领导和安保人员24小时开机并住校,每个年级组都由一名分管校长、一名年级组长和几名分管教务、政教、总务的老师组成。

  为充分保护学生的安全,学校加强监督和检查,消除各种安全隐患,致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政府舍得投入,安装了摄像监控系统,安装了160多个探头,50多个报警器,添置防暴器械、对讲机等设备及增加安保人员等。

学校监控室

  为加强学校的食品安全工作,成立了以校级领导为主的食品安全领导小组,配备了专门的食品安全检查人员,建立健全了各种食品安全检查制度,如台账制度,严格食品的采购,验收,加工,消毒制度;餐具消毒制度,食品留样制度,食堂卫生制度,三无食品检查制度,从业人员检疫制度等一系列制度,通过加强对师生食品安全的教育,开展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的食品安全工作的检查,经常邀请安全、食品、工商、物价等部门来学校检查,杜绝了学校食品安全的隐患。

  学校建立健全家长学校联系制度,老师不定时地与家长联系、家访,加强了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给1000多名留守学生免费发明信片,为师生安装了20多部电话,让学生与家长联系,搭建更高效的教育平台,增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合力。

  另外,学校还强化师生安全知识教育,向学生家长致一封公开信,切实保障学生生命安全不受侵犯。

学生食堂

  记者:农村孩子、留守儿童在均衡教育的大环境中得到了与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这是孩子们的福气,是老师爱心浇注、培育的结晶。请问这些农村孩子、留守儿童与以往有什么变化吗?

  吴华安:经过全校师生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这些农村孩子、留守儿童学生的行为习惯有明显好转。

  比如他们的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比开学刚来时听话多了,待人接物更礼貌了,也爱学习了,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有了好转,乱吐乱丢现象明显减少了,自理能力增强了,已适应过集体生活,自立、自主、自强意识加强了,独立生活能力明显提高。

  学生参加市、县各学科竞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在全县组织的语数外三科竞赛中,我校初一四名同学在数学、英语两科中分别获得两个二等奖,初二一名同学获得语文一等奖,二名同学获得语文二等奖,初三一名同学参加2011年全国数学竞赛江西赛区初赛获县第一名,初一一名同学参加“鄱阳湖---美丽的家”省少年儿童绘画大赛获优秀奖,校篮球队参加县篮球赛获三等奖,优秀组织奖,田径运动会获第四名。同时,学校也积极开展各学科竞赛及其他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增长了学生的见识,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

  另外,学校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开办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演讲、写作等兴趣小组、特色班、学生社团三十多个,从兴趣、爱好等多方面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突出“关爱留守学生”主题,让学校“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有特色,每一处景点都育人,每一寸土地都有文化效果”。走进校园,让学生如同进入文化的殿堂,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最终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学生绘画

  我们将再接再厉,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全面推广“关爱工程”,不让农村娃因远离父母而缺失关爱,为他们营造一个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给他们撑起一片爱的天空。(李生根 袁国华 记者 荣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