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共产党云南师范大学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于12月24日——26日隆重召开。第十一次党代会是云南师范大学在改革与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前夕,学校党委书记伊继东教授接受我台专访。伊书记从多个角度立体介绍了学校的历史发展与改革现状,以下是采访实录:

云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伊继东教授

  记者:伊书记,您好!首先请您简要地介绍一下学校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

  伊书记: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1938年4月,抗日战争期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昆组建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下设工学院、理学院、文学院、法商学院、师范学院。1946年抗战胜利后,组成联大的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复员北返。为答谢八年来云南各族人民的支持与厚爱,西南联大将师范学院留昆独立设置,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50年改名为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

  西南联大在昆8年,合作无间,传薪播火,弦歌不辍,培养了杨振宁、李政道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一流人才。至今,西南联合大学爱国、民主、科学的教育精神、综合集成联合开放的管理体系和人才培养的辉煌成果仍为世界各大学所敬仰。长期以来,云南师大始终坚持传扬西南联大光荣传统,秉承西南联大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恪守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坚持科学发展,不断致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现已形成博士、硕士、本科完整的教育层次,具有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多元的人才培养体系,现已发展成为以教师教育为优势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目前,学校占地3000余亩,图书馆藏书262万册;设有21个学院,37个科研机构;有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180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15000余人;在校教工2200余人,有高级职称的700余人,其中有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科院“百人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等一批专家学者近百人。

云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伊继东教授

  记者:近几年,学校发展迅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影响力逐步提升,在这里,请伊书记介绍一下学校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标志性成果?

  伊书记:经过几代师大人的不懈努力,特别是近几年来的改革发展建设,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目前,学校拥有一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MBA教育中心等。近年来,共承担了包括国家“863”、“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00余项。学校先后获得国务院“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被评为云南省“云岭先锋”流动红旗先进基层党组织、云南省基层党建示范点。

  学校历来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成绩历年位居全国高师院校前列,连续9年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涌现出一批全国“先进班集体标兵”、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云南省“兴滇人才”以及在雅典奥运会和北京残奥会上获得金、银、铜牌等奖项的先进集体和学生。

云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伊继东教授(左)本台记者徐建娟(右)

  记者:您是怎么看待这些成绩的?

  伊书记:我认为,近年来,学校在国家级教学平台建设、科研项目和成果上获得历史性突破,学科和学位点建设水平获得跃升,综合办学实力显著增强。这些成绩的取得,概括起来主要是学校强化了四个坚持:

  一是坚定不移地走教育创新之路;

  二是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之路;

  三是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兴校之路;

  四是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校之路。

  记者:在云南师大教师教育的改革过程中,您认为,传统师范教育与现代师范教育有什么明显差异?

  伊书记:与传统师范教育相比,现代师范教育注重从封闭的师范教育体系向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转变;注重从单一的专业培养模式向的综合的专业化培养模式转变;注重从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系统的脱节向职前职后一体化的终身教育系统转化。在现阶段,我们所要构建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具有开放化、综合化、一体化、专业化的明显特征。

  记者:云南师大如何进行 “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教学研究改革?

  伊书记:教师教育是我校七十余年办学历史中逐步形成的优势,也是云南师范大学人才培养的主体及生存根基。

  在如何提高教师教育人才的专业化水平方面,我校先后实施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学分制和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的三轮教学改革,还实施了面向全省高校的教育学专业双学位试点改革,为全省高校在读的非师范专业本科生提供教育学专业学位学习,拓展了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渠道。

  同时,学校还在全国地方高师院校中率先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边疆县民族地区乡镇中学高素质师资匮乏的现状,增强了学校服务基础教育的功能,为教育的公平性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记者:云南师范大学在办学过程中所确立的发展定位是什么?

  伊书记: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已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学校实际的办学理念和基本思路,其具体内涵是:

  学校类型定位:是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办学层次定位: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技术继续教育,努力拓展留学生教育。

  学科发展定位:建设以文理学科为主干,教育学科为特色,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发展的学科体系。

  培养目标定位:以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基本目标,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持续发展潜力,面向基础教育的专业教师以及适应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门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边疆,服务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为云南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记者:由于师范类大学的特殊性,师范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非常重要。云南师范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有哪些独特性?

  伊书记:作为西南联大在昆的唯一遗脉,学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注重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力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西南联大精神和传统文化,力求使之外化于载体、内化于行动中。

  一是用校训、校风、校标、校歌展现学校文化内核。学校启动了“形象设计与塑造工程”,通过对西南联大办学理念和学校多年办学经验的总结,确定了“刚毅坚卓”的校训、“学高身正,明德睿智”的校风,明确了教师、学生、员工三类人员的行为规范。

  二是用西南联大精神培育师生爱国爱校情怀。学校利用具有的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西南联大纪念馆、“一二·一”运动纪念馆为依托,成立了西南联大研究院,注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学风建设。2008年,学校获教育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记者:云南是我国的西南门户,肩负扩大与东南亚的发展交流的重任,在高等教育领域,特别是面向邻国地区,云南师大是如何开展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

  伊书记:伴随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东盟合作日益广泛。学校利用毗邻东南亚、南亚的地缘优势,独特的民族文化优势和自身教师教育优势,成立了东南亚国际学院、创办了华文学院,成立了出国留学预备学院。我校是国家确立的首批到海外承办孔子学院的20所大学之一,已在泰国清迈大学建立了孔子学院;先后在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建立了5个汉语教学中心,先后为东南亚国家培训16批上千名大中小学汉语教师,每年招收东南亚国家留学生1000余人,成为了我国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10所重点大学之一。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学校还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面向东南亚培养国际化人才。学校通过整合国内国外两种教学资源,按专业特点确立了国内与国外教学年限衔接的“2+2”、“3+1”、“2+1”三种培养类型,构建了国际化课程、实践和管理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平台,使学生毕业后即可获得国内国外两所大学文凭,具备两门外语的应用能力,就业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学生按专业、分班级、有规模、成体系赴国外学习,这种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尚属首创。今年,我校申报的《面向东南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记者:最后,请伊书记介绍一下云南师范大学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伊书记: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师范性、综合化、开放式、有优势的省属重点大学,进入全国省属师范大学的先进行列。在新时期现阶段,学校将实施综合集成发展战略,坚持内涵特色兴校,为加快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的建设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