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视频风暴人物简介

“教育思考者”——陈励老师

中广教育 2010年04月16日 14:56

陈励老师参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网教育频道节目录制

  陈励老师,2004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2006年创办“学会思考”精准学习中心。

  少年就读于祖国西北边陲一厂矿子弟学校,同年级200~300人;自小学到高中,始终名列年级第一;2001年更以总分第一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智商中上,绝非智力超群;生性懒散,从未“头悬梁、锥刺股”;因此坚信任何智力正常的青少年都可“乐学”而高效,而“苦学”往往低效。

  青少年学习问题专家:五年高中英语教学经验、三年大学英语教学经验;高三毕业那年尚懵懂无知,仅凭自身学习体会和对教育的直觉,用60个学时把一个初二女生的几何成绩从14分提高到98分。后来读本读研,接触大量学习问题案例,全面深入地思考和总结了青少年学习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创立“思考教练”教学法,完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应用于学会思考”精准学习中心各类课程的教学。

  天生的“教育思考者”:平素内向寡言,唯谈及教育则兴奋慷慨、妙语连连。始终围绕“人如何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在当前社会里,教育怎样影响了这种位置的确定?”展开思考,深入反思过自己走过的路、关注、分析过诸多70后、80后的个人成长历程,后者为前者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性素材。

  陈励老师语录:

  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授予具体的知识,更在于教育过程中对孩子学习、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把岁月浪费在看似很有价值的忙碌中,却从不拿出时间进行思考的人,最终将一无所获。

  不要一味责备孩子“懒惰”!孩子厌学往往是家长盲目加压造成的!

  孩子学习好需要以下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一:具备学习当前内容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二:在老师讲解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思考

  不以上述两个条件为出发点去分析、解决问题,看到孩子成绩不好,就心急火燎地给孩子报辅导班,或者盲目地给孩子请家教,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成绩,还会适得其反,让孩子更加惧怕、厌恶学习。

  因为他付出了比以前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及“爸妈为我多花这么多钱”的心理压力,如果增加这么多付出仍然不能提高成绩,他就真的会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而想方设法逃避学习。

  这是一种非常普遍、正常的“受伤害后自我保护”的心理。

  孩子成绩不好,当然要想办法提高。但是,采用什么办法,家长一定要慎思慎行,不可“盲目加压”。

  家庭教育的金科玉律:少说多做,身教永远胜过言传

  如果你问“你愿意好好学习,考出好成绩,让爸爸妈妈高兴吗?”99.99%的孩子会说“是”。同样,初高中那些内容,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都能学到80分,只要方法正确。

  所以我常说,尊重孩子的智力,相信孩子的诚意。然后加一句;怀疑孩子的自制力。

  大人的自制力都是有限的,何况孩子?有多少男人因吸烟被医生教训、被妻子责怪,自己也诚恳承认吸烟损害个人健康、损害家庭经济、损害公共环境,但还是多年照抽不误?

  “知易行难”是古训。大人都做不到的事,凭什么要求孩子?

  当前家长的通病是“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抓落实”。教育孩子一通“要如何如何”,然后转身期望孩子自己落实,结局基本上都是失望的。

  真的希望孩子向你希望的方向转变吗?

  如果是真的,那么从这一刻起,带他开始做!象你希望的那样做!长期做!反复做!如果他拒绝你的带领,找一个比你更有方法、更有说服力的人来带领他!

  所有转变都起源于做,而不是说。

  如果不能“做”,不说也罢!

  家长对孩子目前的成绩和现状不满意时,都是迫切希望改变,但客观规律是: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正确的行为日积月累,成为好习惯。

  错误的行为日积月累,成为坏习惯。

  当你明确意识到对他的某种行为不满,这种行为已经成了他的习惯。

  一种行为一旦成了习惯,单靠训斥、或者嘱咐他“应该怎么样”,改变的可能性极低。孩子被告知应该怎样做和他真的在实践中这样做,两者之间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如果孩子在听过“应该怎样”后,就能自动自觉地改变原来不正确的行为方式,改为正确的行为方式,天下的父母和老师不知道要少操多少心。

  作为父母必须看到的现实是:当他做这件事情时,要抵制已有习惯的诱惑,已经不易;再培养出一种新的习惯,更难。他需要外力帮助他。

  最好的教育是身教。在改变孩子行为习惯这件事上,耐心、透彻地给他分析利弊,说明“要这样做”的缘由并且得到他的认同,并不是任务自此完成了,而是刚刚起步。后面更重要、更漫长的工作是每次当孩子做这件事的时候,有人在一旁纠正他、推动他、引导他,使他的行为符合我们的期望。在我们的影响下,孩子不断重复地做正确的动作,并且从中得到“行为正确”带来的好处,久而久之,正确的行为模式才能成为习惯。

来源:中国广播网教育频道  责编:邵波涛